劉鳳君 (山東大學教授 博士生導師)
1、文明早期骨刻文,準確年代科學定
骨刻文年代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只有科學確定它的準確年代,才能對它做出科學的認識。早在2004年,我發現朱艾平先生收藏的骨刻文時,我就認識到它是早于甲骨文的文字。2005年我發現張春生先生的一片骨刻文時,明確認為它是龍山文化時期的文字,是中國早期文字。2007年我發現肖廣德先生收集的骨刻文時,我在現場就和大家講清楚推斷這些骨頭和刻字年代的六點根據:明確認為這些文字是“介于大汶口文化刻劃符號與商代甲骨文之間”,“是龍山文化時期的文字,是中國早期文字。”
我現在已掌握約兩萬多件骨刻文資料。這些骨刻文資料主要來源三個方面:一是考古工作者在田野發掘并已正式發表的相關資料;二是我自己在遺址調查時采集的骨刻文;三是文物愛好者收藏的骨刻文。我鑒定文物愛好者所藏骨刻文,首先憑借自己多年的考古研究和文物鑒定經驗,經過仔細觀察和認真分析,確認是中國早期的文字后,再根據收藏者提供的相關信息,對出土骨刻文的遺址進行反復調查,進一步確定這些骨刻文的科學性。
為了科學確定骨刻文的文字屬性和骨刻文的年代。自2008年以來,我對骨刻文主要進行過三次科學測試 :
一、自2009年下半年,我經常帶學生重點對山東省壽光市圣城街遺址進行調查。該遺址已被建筑機械挖的千瘡百孔,推土機挖出的個個深坑四壁斷面上,古文化層的堆積清楚可辨。2009年10月26日,我們在暴露的一處龍山文化晚期灰坑中采集到一塊骨刻文(圖1),一起出土的還有龍山文化蛋殼陶片、鬼臉陶足、磨光黑陶片和白陶鬶扳手等。2010年5月我在出版《骨刻文發現與研究叢書·壽光骨刻文》時將該骨刻文編號為“壽骨60”。2010年1月7日,我將“壽骨60”送交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碳十四實驗室進行年代測定(編號為1號),檢測結果為3363±24BP,樹輪校正年代為1690BC(68.2%),“壽骨60”測試年代距今約3700年。〔1〕(圖2)近些年有學者認為山東龍山文化年代的下限可能在距今3700年或3800年左右,“壽骨60”出自山東龍山文化晚期灰坑中,其測試年代對研究山東龍山文化年代的下限提供了直接參考依據。這次我還把壽光市圣城街遺址出土的另外3件骨刻文也請中科院考古研究所進行碳十四測定年代,這三件檢測結果分別是:2號,2896±23BP(公元前946±23),樹輪校正年代:1125BC(68.2%)1040BC;3號,2887±23BP(公元前937±23),樹輪校正年代:1115BC(68.2%)1020BC;4號,2813±22BP(公元前863±22),樹輪校正年代:1000BC(68.2%)925BC 。
二、2011年1月,請云南大學物理科學技術學院對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出土的一塊骨刻文做高鏡微觀分析,分析圖顯示人工刻寫痕跡十分清楚。(圖3)
三、2013年1月,山東大學自主創新基金(自然科學)專設“骨刻文的計算機輔助分析技術研究”課題,“采用改進的zernike矩對骨刻文圖像進行形狀特征描述,然后利用支持向量機方法對骨刻文圖像庫進行分類處理”,“ 驗證了劉鳳君教授提出的骨刻文分類標準的正確性”。
我們科學推斷骨刻文年代的資料主要有以下三種:
一、科學測試資料。主要有前面已介紹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碳十四實驗室對圣城街遺址出土的4件骨刻文進行的年代測試,距今約3700——3000年。
二、考古發掘出土骨刻文。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在田野考古發掘時已出土一些骨刻文,當時不稱骨刻文而多稱甲骨文或卜骨。見于正式發表的資料主要有以下5處:第一、自1953年以來,考古工作者發掘河南省鄭州二里崗商代中期城址時幾次出土刻字骨頭,主要有1953年發掘鄭州二里崗商代中期城址時出土一件刻字牛肋骨,1989年秋在鄭州二里崗商代中期城址灰坑發掘出土一件刻字骨頭,1990年夏在清理鄭州電力學校二里崗商代中期遺址時發現一件刻字骨頭;〔2〕第二、1977年春天,陜西省周原遺址出土大批西周初期甲骨文,同時也出土了一些西周初期的骨刻文;〔3〕第三、1996年至1997年,山東省淄博市文物局等單位發掘的山東省桓臺縣史家遺址岳石文化祭祀器物坑出土兩件刻字骨頭;〔4〕第四、河南偃師二里頭夏代中晚期遺址多次出土刻字骨頭。如1980年秋,在二里頭晚期文化層中發現一件“契刻形魚形骨片”,該骨片長方形,長9.8、寬3.1厘米。中部刻兩個魚形符號,兩個魚形符號下方還刻劃幾個字,可惜拓片不太清楚;〔5〕第五、2017年7月,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聯合對赤峰高家臺子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在夏家店下層文化灰坑和地層中出土兩件骨刻文和兩件陶文。兩件骨刻文均一面刻寫文字,一面有鉆鑿灼坑。其中一件是用動物的肢骨制成,惜已殘斷,殘存2 個文字。發掘者連吉林先生認為其中一個字可能是“后”或“司”字。另一件是用動物的肩胛骨刻成,鉆鑿灼坑旁刻1個“山”形字符 。〔6〕
三、田野調查資料。我在對古文化遺址調查時,曾在龍山文化灰坑采集到骨刻文。2011年12月25日,我帶研究生在山東省昌樂縣任家河遺址的村西河流東岸斷崖灰坑里采集到兩塊肢骨,皆殘,均有刻字 。(圖4)其中一塊殘長14.1厘米、直徑3厘米,能辨認出8個字。后來我在出版《骨刻文》一書時,將該骨刻文頂替原“昌骨16”正式出版;另一塊殘長12.7厘米,直徑2.1厘米,能辨認出5個字。該灰坑距地表約120厘米,直徑約60厘米,深約50厘米,同出的還有龍山文化灰陶片。這次任家河文化遺址灰坑出土的骨刻文是我們繼“壽骨60”骨刻文后,又一次親自在灰坑中采集的具有重要科學價值的骨刻文。〔7〕字體造型與“壽骨60”風格較為接近,再結合該坑同出龍山文化陶片分析,可能是一個龍山文化時期的灰坑。我們采集于濟南市章丘馮家遺址的“龍骨1”,與1984年發掘濟南大辛莊遺址時在商代中期至商代晚期前段地層中出土的一部分鹿肩胛骨相同,〔8〕“龍骨1”出土地點距大辛莊遺址僅有20公里,同樣應屬商代中期或晚期前段的作品。還值得注意的是,我在調查山東省境內濟南至濰坊一帶古文化遺址時發現三種情況:一是發現出土骨刻文的遺址都是大汶口文化至商周時期遺址;二是一般小遺址不見,多發現在幾十萬平方米以上的大遺址中,這些遺址有的已被考古工作者確認為城址;三是發現骨刻文的遺址并不是全部遺址上都能發現,而是只在其中邊長100米或200米的生活遺址范圍內才有發現。
根據以上資料,我們初步認為骨刻文產生和流行使用的年代距今約在4800--2500年之間。這說明骨刻文的年代雖說主要流行在龍山文化時期,可能大汶口文化晚期已經產生和開始使用,并延續到岳石文化和商周時期 。其中很重要的“壽骨60”檢測結果雖不能全面證明骨刻文年代歷史,但它已處在推斷年代的中間,為推斷骨刻文年代奠定了科學基礎 。甲骨文在骨刻文的基礎上可能在商代中期產生,成為商王室專門用于宗教祭祀的文字。但我們還應該指出,骨刻文不會因甲骨文出現而立即消失,它還在民間繼續流傳使用到兩周時期。1977年春天,陜西省周原遺址出土大批西周初期的骨刻文和1981年山東省萊陽前河前村西周中期墓出土陶盉上的骨刻文類型字可資為證。〔9〕
注釋:
〔1〕、師文靜:《這件骨刻文3700歲了!》,《齊魯晚報》2011年5月15日。
〔2〕、《鄭州二里崗字骨的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刊》第一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宋定國:《1985—1992年鄭州商城考古發掘綜述》,載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編:《鄭州商城考古新發現與研究1985-1992》,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48-49頁;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鄭州電力學校考古發掘報告》,載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編:《鄭州商城考古新發現與研究1985-1992》,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62-183頁。
〔3〕、曹瑋編著《周原甲骨文》,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10月版。
〔4〕、淄博市文物局、淄博市博物館、桓臺縣文物管理所:《山東桓臺縣史家遺址岳石文化木構架祭祀器物坑的發掘》,《考古》1997年第11期。
〔5〕、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隊:《1980年秋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83年3期;黃成吉:《二里頭遺址也出土骨刻文》,今日頭條2018年4月13日。
〔6〕、連吉林:《赤峰高家臺子遺址出土古文字初步研究》,《草原文物》2019年第2期
〔7〕、劉鳳君著:《骨刻文》,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5年,第298-299頁。
〔8〕、徐基:《濟南大辛莊遺址出土甲骨的初步研究》,《文物》1985年第6期。
〔9〕、李步青、吳云進:《山東萊陽發現一件罕見的仿銅陶盉》,《文物》1987年10期。
2009年10月26日,劉鳳君教授在壽光圣城遺址龍山文化灰坑采集骨刻
20101108壽骨60年代測試報告
云南大學物理科學技術學院高鏡微觀圖
2011年12月25日劉鳳君和他的學生在任家河遺址龍山文化灰坑采集骨
來源:山東大學博士生導師 劉鳳君教授相關專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