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連日高溫,縱然蘇東坡復生,恐怕依然要躲進惠山,靠“人間第二泉”汲取幾分涼意。
蘇東坡確實“回來”了。短片《奇妙梁溪游》讓蘇軾穿越一千多年的光陰,在今日的無錫流連忘返。這是梁溪文旅融合發展大會的“心思”:坐擁寄暢園、清名橋、惠山古鎮的梁溪區,縈繞著無錫城市之魂、江南文化之脈。
無錫“城市原點”崇安寺景區
人文是城市的靈魂,經濟是城市的體魄。梁溪文旅融合大會“強魂健體”,實踐“人文經濟學”理論,讓更多人領略古城的底蘊,土地的活力。
搶抓文旅融合發展機遇期
7月20日,梁溪文旅融合發展大會在無錫江南古運河旅游度假區正式啟幕,主題為“精彩梁溪,樂享文旅”。
無錫市梁溪區委副書記、區長周子川,無錫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局長蔣蘊潔,梁溪區委副書記、區人大常委會主任陳錫明,區政協主席張莉,無錫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顧必成,區領導周曉紅、趙磊、鄧曙軍以及相關領域專家和企業家代表參加活動
無錫市梁溪區,歷史能追溯到公元前1000多年。京杭大運河穿過城中心,無錫納新和務實兼具的文化精華,多半匯聚于“老城區”梁溪。
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旅游資源,梁溪區搶抓文旅融合發展機遇期,通過此次文旅融合大會,達成數項戰略合作,描繪出中國式現代化無錫新實踐的未來圖景。
一是北京市戰略科學家,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總規劃師吳晨,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向勇、南風窗雜志社負責人趙義等8名對宏觀政策有深入研究、對產業發展有戰略把握的專家學者和企業家代表,受聘為梁溪文旅智庫首批專家。
其將充分發揮理論創新、服務決策、促進發展的職能,推動智庫研究成果轉化應用,為梁溪文旅融合發展提供高水平的智力支撐。
二是全力打造“15分鐘體育圈”,精心繪制健康梁溪新樣本,讓運動和健康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近年來,梁溪以體育產業、體育賽事為抓手,不斷提供更多更好的體育健身產品,為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求鑄就“體育力量”。水慶霞·梁溪體育足球基地揭牌,通過體育+文旅的生動實踐,為老城區注入“脈動”活力,把頑強拼搏、勇爭第一的體育精神輻射給每一位梁溪人。
三是謀劃新路徑,打造“人文經濟學”研究高地。
南風窗雜志社與梁溪區人民政府聯合,鏈接“政、產、學、研、媒”等國內外優勢資源,共建“江南人文經濟研究中心”。
南風窗雜志社負責人趙義和無錫市梁溪區委常委、宣傳部長周曉紅為
該研究中心將深入研究、闡釋人文經濟學的理論內涵和各地實踐經驗,以綜合性的視野與遠瞻性愿景探討問題,探索路徑。
另外,大會現場,梁溪區與重點央企、知名民企簽約結成戰略合作伙伴,涵蓋文化旅游、數字文旅、低空經濟等多個領域的40個項目集中簽約,總投資超200億元。
在隨后舉行的專家主題演講上,北京市戰略科學家,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總規劃師吳晨,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國家“十三五”發展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文化和旅游部文化產業專家委員會委員劉士林,分別圍繞“向前看,城市發展的可持續之道”“深刻把握旅游新質生產力內涵,加快布局建設新質文旅產業集群”主題作主旨演講。
城市原核,強大軟實力
梁溪區推動文旅融合、實踐人文經濟學理論,有自身的“軟實力”優勢。
圍繞惠山古鎮、古運河、崇安寺、小婁巷等傳統古跡的復興項目,梁溪區堅持延續無錫的“文化底蘊”,堅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雙輪驅動”,推進文商體旅高質量融合發展。
無錫市梁溪區城景
梁溪區的惠山古鎮,好比無錫的“文化根脈”。推進中的惠山古鎮三期項目,將以“二泉映月”為核心符號,利用新的文化產品,巧妙體現無錫含蓄文雅的江南風華和創新務實的人間煙火。
名曲“二泉映月”,就出自惠山“天下第二泉”的泉亭。阿炳家離此處不遠。二胡曲“二泉映月”將成為文化IP,生發出“二泉獎”“音樂堂”和“國樂之城”等新的精神、物質標簽。
惠山古鎮“天下第二泉”
以熱鬧煙火氣為代表的,是崇安寺。它和上海城隍廟、南京夫子廟秦淮河、蘇州觀前街并稱“江南四大特色街區”。人民路上的侯桐少宰第、秦氏舊宅會修繕復建,鄧侯弄10號、楊公基舊宅會進行移建。不同時代風格特征的老建筑按原貌修整后,呈現出串珠成鏈的璀璨“文化帶”。
小婁巷是無錫書香文化的標識地,又稱“才子巷”。九百多年來,短短小巷走出一位狀元、十三位進士、十五位舉人和近八十位秀才,書香綿延,世家沿襲。小婁巷如今是江南歷史文化體驗街區,集合古韻、潮品、藝術、文創四大圈層。
小婁巷
清名橋一帶景觀得名“最無錫”。大運河穿城而過,白墻黑瓦,屋檐錯落,河道窄且長,兩岸炊煙裊裊,人聲鼎沸。經十七年保護、整治和復興,清名橋是最具江南文化特色、最顯運河古韻風情、最富文化旅游活力的文商旅融合高地。
總的來說,近年梁溪區的文旅融合實踐有三個特征。
一,以經濟活動“活化”文脈,是文化動力和經濟動力的“雙向奔赴”。
二,為經濟產品賦予人文價值,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三,打造人文與經濟交融的共生平臺,推動老城區的城市更新與產業變革。
運河匯
可以說,梁溪區將歷史文脈遺產和可持續的市場化方式兩者進行有機結合,既弘揚歷史人文精神,以文脈凝聚共識,也賦予了江南文脈傳統和江南的市場化經濟底蘊以新的時代意義。
作者|榮智慧
編輯|陳 瑩
排版 | 菲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