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尉出品,必屬精品!
友情提示:
八千字長文,且讀且珍惜!
引子:
老祖宗一再告誡我們: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當中美博弈日趨激烈,美國不斷在臺海、南海、東海、黃海生事的時候,當俄烏沖突硝煙未散、巴以沖突又烽煙再起的時候,好好回顧一下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歷過的戰爭,好好回顧一下這段從危如累卵、篳路藍縷到穩如泰山、玉汝于成的歷史,對于增加戰略自信、保持戰略定力,更好地應對當前風波詭譎的中美博弈,有著非常現實的意義。
作為充滿內生性、建設性文化基因,秉承天下大同美好理念、全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華民族來說,戰爭從來不是我們的首選。
相比美蘇兩霸包括俄羅斯,對于戰爭,我們要謹慎得多。
新中國成立七十多年,我們只參與過三場大規模的戰爭,并且都是在忍無可忍的情況奮起反擊。
這三場戰爭,分別為抗美援朝、對印自衛反擊戰、對越自衛反擊戰。
其中,對印自衛反擊戰是立威之戰,一仗打出了西南邊境幾十年的和平;
對越自衛反擊戰是立信之戰,為改革開放、融入世界奠定了外交基礎;
抗美援朝則是當之無愧的立國之戰,是扭轉國運的戰爭,如何評價都不為過。
關于對印自衛反擊戰和對越自衛反擊戰,咱們已經分別作了回顧:《回看對印自衛反擊戰:嘆為觀止的神仙仗,現代指揮藝術的巔峰之作》《俄烏沖突與對越自衛反擊戰比較:重新感受小平同志的指揮藝術》。
從今天開始,咱們進入重頭戲: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
國運系列《國運的抉擇——從大國博弈的角度解讀朝鮮戰爭》
作為新中國的立國之戰,對于朝鮮戰爭的歷史意義,如何評價都不為過。
這張熟悉的圖片上長長的隊伍,好比巨龍出海,總是令人熱血澎湃
關于朝鮮戰爭的戰略決策和戰場實施過程,相關史料表述得非常詳實,校尉不再續貂。
“國運系列”想要表達的,是從大國博弈和全球地緣政治的角度,談談朝鮮戰爭對中美蘇大三角關系的影響,對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的影響,對代表人類文明發展道路、發展理念之爭的中美博弈的影響,對中國命運前途的影響,乃至對人類命運前途的影響。
因為在很多人尤其是西方的認知中,都把冷戰簡單歸結為美蘇爭霸,但在校尉看來,中國的歷史作用被嚴重低估。
校尉眼中的冷戰史,是中美蘇的新版三國志。
而朝鮮戰爭,就是戰后秩序由美蘇兩霸角力轉向中美蘇三國博弈的標志,更是扭轉中國國運的戰爭。
大國博弈的棋盤上,當然少不了威武霸氣的熊貓哥
《國運的抉擇——從大國博弈的角度解讀朝鮮戰爭》之壹:當年我們為何選擇向蘇聯一邊倒
二戰末期,關于如何構建新的世界秩序,關于主要大國尤其是美、蘇之間如何和平相處,世界人民包括美、蘇兩國人民,都曾有過美好的憧憬。
但這種不切實際的幻想,很快就被冷冰冰的地緣政治現實擊碎。
作為老牌帝國、作為現代國際政治最重要的奠基人、作為沙俄與蘇聯的老對手,英國對地緣政治的殘酷性認識最為到位,因而率先挑破未來世界必然走向美蘇對抗的天機。
這是由海權國家與陸權國家的先天對立決定的,作為海權的開創者,對于陸權國家的代表俄羅斯,英國一直保持著本能的敵意,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同理,在東亞,搭上西方海權秩序末班車的日本,同樣對中國充滿敵意。
正因如此,在俄羅斯的核打擊目標國中,英國始終位居前列。至于日本,既然已經在這場吃蘑菇大賽中拔得頭籌,將來肯定也不會落后。
2023年1月,日本、英國簽署《互惠準入協定》,互相允許對方駐軍,看門狗準備合作了
一東一西夾在亞歐大陸兩側的兩條看門狗,一個已經吃過了蘑菇,另一個正在躍躍欲試
1946年3月5日,丘吉爾在美國發表了著名的鐵幕演說,將蘇聯對東歐的控制定義為一道“從波羅的海斯德丁到亞得里亞海的里雅斯特”橫貫整個歐洲大陸的鐵幕。
這次演說雖然冠名“和平砥柱”,實際卻是冷戰宣言。
以上帝至圣之名、行世間至惡之事,乃是西方基督教文明最大的劣根性,也是盎撒海盜刻入骨髓的行為習慣。
正如南非黑人大主教德斯蒙德·圖圖所言:白人來的時候,他們手里有《圣經》,我們手里有土地。他們對我們說,信天主吧!可是等我們祈禱完睜開眼,我們手里是有了《圣經》,他們卻拿走了土地。
德斯蒙德·圖圖:著名反種族隔離主義人士,南非前大主教,2021年辭世
對盎撒后裔來說,就跟用上帝的名義對土著民族進行種族滅絕一樣,用和平的名義拉開冷戰的帷幕,乃是再正常不過的操作。
而冷戰的開啟,也深刻地影響到了中國的命運,因為直接影響到了美蘇對中國的爭奪。
上:解放戰爭期間美蘇對中國的爭奪
冷戰開啟之初,中國正處于大規模內戰的邊緣。
由于國共雙方實力懸殊,除了個別獨具慧眼的有識之士,絕大部分人,尤其是美蘇高層,都認為國民黨會贏,因而都押寶蔣介石。
重慶談判破裂之后,內戰已經無法避免
區別在于,美國希望蔣介石統一中國后,徹底將中國變成自己的附庸,同時共產黨能夠加入聯合政府,克制國民黨的獨裁,形成類似美國的兩黨制。
蘇聯出于自身利益考慮,則希望中國保持分裂狀態。因此,蘇聯長期在共產黨和國民黨之間兩邊下注,態度來回搖擺不定,但總體說來,對國民黨的支持力度更大、時間更長。
最有意思的是,解放軍攻占南京后,美國大使留了下來,蘇聯大使卻隨著蔣介石搬到了廣州。
就在解放軍即將發起渡江戰役前,蘇聯人還鉆出來要調停國共劃江而治,分裂中國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蘇聯大使羅申與美國大使司徒雷登
簡單歸納,在這個階段,美蘇都在爭取中國,并且都把重點放在蔣介石政權身上。
他們之間最大的不同,是美國希望中國按照美國設定的角色,整體加入美國主導的西方體系,至于是共產黨政府還是國民黨政府,美國并不是太在意;而蘇聯則非常不希望自己身邊出現一個統一的中國,希望在中國復制東、西德的分裂狀態,不管誰統一中國,蘇聯都很不高興。
這種區別,并不代表美國在道德上優于蘇聯,因為這純粹是由地緣政治結構決定的。
美國遠離亞歐大陸,為了圍堵蘇聯,迫切希望將中國打造為對抗蘇聯的東亞橋頭堡。一個分裂的中國,無法承擔這樣的重任。
蘇聯緊鄰中國,歷史上又侵占了中國大量的領土,出于侵害者主動防御心理,蘇聯并不希望中國統一。
再繼續深挖,從文化背景、民族性格和宏觀戰略上講,作為傳統的陸權國家,蘇聯繼承了沙俄的領土擴張執念,將自己的周邊地域統統視為潛在領土擴張區,至少也是戰略緩沖區。
曾經瘋狂擴張的龐大帝國,即使二戰后暫時停下腳步,卻始終未曾放棄擴張緩沖區的病態心理
在蘇聯眼中,一個大一統的中國,非但不會變成自己的領土擴張對象或戰略緩沖區,反而可能變成自己的威脅。
而作為海權爭霸時代的最終勝利者,美國人已經從人類本能的領土擴張欲望中清醒過來:在二戰以后的民族覺醒浪潮中,通過經濟、文化、意識形態等非戰爭手段制造傀儡國家,比通過戰爭手段侵占他國領土,費效比要高得多!
正因如此,當國民黨敗退臺灣之后,美國暫時放棄了蔣介石政權,任其自生自滅。包括后來中國加入蘇聯陣營,美國也沒有插手中國統一進程的跡象,反而在設法拉攏中國。
因為美國人看得很清楚,地緣政治影響力高度重疊的中蘇,遲早會爆發激烈的沖突。
事實也是如此,在設立長波電臺、組建聯合艦隊、中印邊境戰爭、塔城叛逃,以及后來的珍寶島戰爭、對越自衛反擊戰等事件中,中蘇的地緣政治矛盾逐漸爆發,中蘇關系最終破裂。
塔城叛逃:當時共有6萬多名邊民離境,此后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進駐北疆,穩住了邊防線
珍寶島雖小,卻代表中國絕不會容忍再放棄一寸領土,哪怕面對超級霸權
回到本文的重點,正是因為中國堅持蘇軍必須撤出旅順,斯大林這才改變態度,忽然同意金日成的軍事冒險計劃,從而開啟了朝鮮戰爭。(注)
注:關于旅順駐軍問題,可以視為中蘇建交之后的第一個矛盾焦點。至于蒙古問題,在中蘇正式建交之前,我們就已經被迫承認蒙古的獨立。
朝鮮戰爭爆發后,眼看就要失去韓國,美國才緊急派遣第七艦隊協防臺灣。因為老美擔心中國統一臺灣后,會把臺灣交給蘇聯使用,從而徹底打破美國在東北亞的布局。
因此,臺灣問題的根子,就在朝鮮戰爭,就在蘇聯,就在斯大林,后面才逐漸演變為美國拿捏中國的“睪丸”。
解決臺灣問題,現在最大的障礙是美國,但禍根卻是當年蘇聯埋下的
至于將臺灣分裂的責任歸咎于志愿軍出兵朝鮮,那是罔顧最基本的歷史事實。
朝鮮戰爭于1950年6月25日爆發,美軍第七艦隊于6月27日協防臺灣,我們決定出兵朝鮮,則已經到了10月8日。
下:命運的決擇——我們為何向蘇聯“一邊倒”
解放戰爭期間,雖然美蘇都在爭取中國,看似中國擁有最終決策權,但實際屬于被動方。
一邊是狼、一邊是虎,不管選擇與誰合作,都要割肉讓利。當初蔣介石選擇了美國,至于付出的代價,后面再說。
新中國成立后,決定中美關系、中蘇關系走向的,就變成了中國共產黨,但我們依然是被動選擇方。
因為不管選擇誰,我們都要付出代價。區別在于,哪邊付出的代價更大。
結果誰都知道,我們選擇了蘇聯,并且是一邊倒,因為美國人的要價實在是太高了。
一、美國人想要什么
作為后二戰時代隱性經濟殖民體系的開創者,早在二戰之前,美國就對如何操控隱性經濟殖民有了豐富的經驗。
相比傳統殖民方式,經濟殖民不以侵占領土、設立殖民地為最高目標(注),而是以政治、經濟層面的控制為最高目標。
注:該占的時候也會占,比如美國侵占夏威夷以及其他太平洋的島嶼,但美國通常不會直接占領已經具有穩定民族形態和國家意識的地方,因為這樣做的負面影響太大。
太平洋中部的威克島,1898年被美國占領,成為其非建制領地
威克島地理位置重要,是美軍的重要據點
對于中國與美國乃至西方國家建立正常的外交關系,美國開出的條件,是接受《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
就跟丘吉爾把冷戰宣言叫做《和平砥柱》一樣,所謂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雖然冠名友好,其實只是蔣介石為了打內戰、犧牲國家利益換取美國支持,和美國隱性殖民中國、控制中國的遮羞布。
這個條約,簡單說,就是中美兩國全面開放,甚至可以理解為兩國在民政與經貿層面的實質性合并。中美兩國人民,可以在對方國土上自由居住并從事一切合法行為,包括經商、開礦、傳教,同時兩國商品均享有國民待遇,至于關稅之類,自然是沒有的。
這樣的條約,看起來很平等,但前提是雙方實力相當。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在當時的中美實力對比下,這純粹就是中國對美國的單方面開放。
喪權辱國,莫過于此:能夠與美國簽下這樣的條約,說明蔣介石嚴重缺乏大國領袖所需的宏觀戰略視野
這就好比村里一窮一富兩戶人家,富人逼迫窮人簽了個協議,兩家的地不分彼此,都可以隨便種,誰先種就算誰的。但富人家配齊了各種機械化設備,窮人家還是刀耕火種。這種情況下,窮人還不如索性送一塊地給富人,剩下的地自己種,至少還不至于餓死。
因此,看似文質彬彬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實際徹頭徹尾就是一個徹底出賣中國經濟主權、徹底斷送民族未來的賣國條約。
如果接受這個條約,中國就將徹底淪為美國的經濟殖民地。在美國資本和工業產品的沖擊下,中國的能源、礦產、基礎設施、交通命脈乃至農業、工業、新聞媒體都將被美國資本控制,中國將徹底淪為美國的原材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地,民族產業永遠發展不起來,國家永遠富強不起來。
對美國人來說,弱則孤立主義、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強則門戶開放、建立全球殖民體系。
這種雙標,到今天也沒有改變。中美貿易競爭中,有利于美國的,美國就要求中國開放,有利于中國的,美國就會脫鉤斷鏈。
現在的拉美國家,就是最典型的實例。
在美國控制的經濟殖民體系下,他們永遠發展不起來。即使發展到一定程度,也會被美國人利用金融手段無情收割,從而墮入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
歷史上臭名昭著的不平等條約,包括《馬關條約》《南京條約》《辛丑條約》《北京條約》,重點都是讓中國賠款、割地,只要熬過去,總有絕境逢生的機會。
把它擺在這里,確實恰如其分
但打著平等旗號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卻是將整個中國打包送給美國,同時還徹底斷絕了子孫后代翻身的希望。
由于經濟殖民體系本身的高度隱蔽性,條約行文也有諸多修飾,再加上國民黨很快倒臺,《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的惡果沒有得到充分暴露,因此看起來不是那么辱國,但若論喪權,卻是亙古未有!
在這個條約中,中國失去了多少,美國就得到了多少。因此,對于承認新中國,美國人根本沒提其他任何條件,只要求延續《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
在這個條約中,美國得到了多少,中國就失去了多少。因此,對于延續《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中國共產黨斷然拒絕。
相比通過江浙資本上臺、依靠美國人抗日、已經產生嚴重對外依賴癥的蔣介石,從來就無依無靠只能靠自己的共產黨,近乎本能地選擇了當時最艱難但前途最光明的道路,把一時的困苦扛在自己肩上,把未來的希望留給了后人!
我們的父輩,總是這樣默默地負重前行
直到今天,還有很多人為美國人辯護,說在西方列強中,美國從來沒有侵占過中國的領土。
即使拋開臺灣問題、釣魚島問題,就看看這個所謂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你還會認為,美國人比其他西方強盜更善良嗎?
無非是其他強盜更野蠻,想的是直接從你身上割肉,美國強盜更狡猾,想的是悄悄寄生在你身上吸血,同時還要控制你的思想,將你變成永遠的供血傀儡。
既然美國人的開價那么高,很自然,我們只能看向蘇聯。
二、蘇聯的條件
相比學會了使用經濟手段進行殖民的美國,蘇聯的思維方式與行為模式,還停留在典型的游牧民族領土擴張時代。
對于中蘇建交,蘇聯只堅持一條,中國承認蒙古獨立。
領土情結,是人類源自史前時代的樸素感情。任何一個中國人,對于侵吞了中國150萬平方公里領土的沙俄、對于操控外蒙獨立的蘇聯,都抱有本能的敵意。
因此,對于承認蒙古獨立,很多國人心中,就跟對印自衛反擊戰后主動退出藏南一樣,也有深深的不解與困惑。
關于當初為什么沒有堅守藏南,在《回看對印自衛反擊戰:嘆為觀止的神仙仗,現代指揮藝術的巔峰之作》中談過了,關于為什么承認蒙古獨立,今天校尉好好聊聊,因為這也曾經是校尉的心結。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點,在當時極為緊張的國際形勢中,以中國的實力,并沒有獨立生存的條件。
因為冷戰開啟后,剛剛經歷二戰驚魂未定的全世界,陷入了極大的恐慌之中。
當時普遍認為,三戰隨時可能降臨,并且是以核戰爭的形式,帶來全人類的毀滅。
對于人類的未來,當時普遍悲觀,各種文學作品中,充滿了圖中所示核大戰之后的末日景象
如果中國誰也不靠,失去牽制的美蘇兩國,幾乎肯定會對中國露出獠牙。
為了拿回《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的巨大利益,美國很可能支持蔣介石反攻大陸。
為了保住遠東唯一的不凍港,蘇聯肯定不會從中東鐵路和旅順口撤出。
所謂中東鐵路,也即中國東部鐵路,是日、俄、蘇盤踞東北的戰略根基,末端與旅順相連
在美蘇兩霸的夾擊下,就算我們能夠守住已經解放的領土,但尚未解放的新疆、西藏、海南,包括山高林密的大西南,肯定無力顧及,并且美蘇絕對不會坐視我們解放全中國。
我們很多人,總是把父輩篳路藍縷、苦心孤詣才創造出來的現狀,當成歷史的必然。
在二戰造成的各國領土大調整中,在二戰的余波塵埃落定之前,沒有哪塊領土一定是屬于中國的!
就算法律上是你的,也得有實力拿到才算!
沙俄侵占的中國領土,好歹還通過了條約,只有唐努烏梁海,人家就是事實占領
獨立自主是我們的立國精神,但獨立自主不等于蠻干。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我們必須得到美、蘇其中一方的支持,才有可能完成國家領土的全面解放。
當時蒙古已經事實獨立,并且得到了蘇聯的支持。不管我們是否承認,都無法恢復對蒙古的主權。
這個代價是很沉重,但總比全面淪喪為美國的經濟殖民地要好得多。
三、地緣政治的無奈
對于中國來說,除了美國開價太高,還有一個無法規避的現實問題:我們與蘇聯接壤。
就跟人無法選擇在哪里出生一樣,中國也無法選擇自己的鄰居。
校尉一直說,在中國古代軍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遠交近攻”,只是人類早期爭取生存空間的戰略指導,進入海權時代以后,國家領土范圍基本固化以后,近交遠攻才是王道。
英國、美國一脈相承的大陸制衡政策,其實質就是近交遠攻。
因此,即使拋開美蘇兩國的條件,單純從地緣政治角度講,中國也只能選擇蘇聯。
這是地緣政治的無奈,也是歷史造就的客觀實際。
剛從戰亂中走出的中國,如果選擇與北面強鄰為敵,很可能就會變成第二個烏克蘭
如果我們選擇美國,秉承領土擴張主義和緩沖區病態心理的蘇聯,必然會利用民族問題,在我國新疆、內蒙包括東北制造動亂。而一旦新疆失控,西藏也幾乎肯定會從母體脫離出去。
在中蘇建交之前的溝通中,中國就曾提出蒙古問題。蘇聯回應說,蒙古提出了按全民族統一的期望,不過蘇聯沒答應。
這其實就是變相威脅中國,如果不承認蒙古獨立,蘇聯就會把內蒙古也從中國分裂出去。
在新疆,1962年,蘇聯還策動了塔城的邊民叛逃事件。如果沒有“中蘇友好”的大帽子壓著,恐怕就不是叛逃這么簡單了。
至于東北,當時蘇聯控制著中東鐵路和旅順軍港,隨時可以挑起大規模沖突。
如果我們選擇蘇聯,對于內陸的新疆、內蒙、西藏,美國有心無力,但很可能會干預我們統一臺灣、海南以及大西南。
在這種局面下,大西南也許能夠保住,但臺灣、海南卻會脫離母體。而一旦失去海南,南海也難以留下。
選擇美國,蘇聯影響范圍內的地域將永無寧日,選擇蘇聯,就要冒失去美國影響范圍領土的風險
美國雖然貪婪,但確實不喜歡直接吞并別人的領土。臺灣、海南、南海,必然會置于蔣介石統治之下。不管怎么說,蔣介石屬于中華后人,承認中國母體,臺灣、海南、南海在他手中,還有回歸的希望。
而以西北方向復雜的民族構成,以蘇聯的一貫行徑,那里割掉的肉,要不獨立之后變成蘇聯的傀儡,要不徹底被蘇聯吞并,幾乎永遠不可能拿回來。外伊犁、蒙古、唐努烏梁海,都是血淋淋的教訓。
事實勝于雄辯,歷史的進程,也驗證了毛澤東、周恩來等第一代領導人的高瞻遠矚。
中蘇建交初期,中蘇處于蜜月期,對于我們的統一,蘇聯肯定無法破壞;與此同時,美國對國民黨政權失望透頂,對離間中蘇關系還存在幻想,也沒有對中國下黑手。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抓住這個難得的歷史機遇期,在不到7個月的時間內,以摧枯拉朽之勢,先后解放了新疆、廣東、貴州、廣西、重慶、昆明、西康、四川、海南等省份(注)。
注:當時有西康省,但沒有海南省,這里一并列上。
而海南于1950年4月解放,也可謂是懸而又懸。
因為再晚兩個月,朝鮮戰爭爆發,海南和南海都將步臺灣的后塵。中國現在面臨的地緣政治局勢,尤其是海上局勢,將變得慘不忍睹,甚至徹底喪失成為海權大國的希望。
此后,在抗美援朝的同時,我們克服萬難挺進西藏,于1951年5月和平解放西藏。唯一的遺憾,就是沒有來得及統一臺灣。
由于國民黨殘余部隊和地方反叛勢力的存在,全國各地匪徒叢生、叛亂不斷,直到1959年,西藏還發生了大規模的叛亂。
我們真正控制住現在實控疆域內的領土,尤其是西藏,已經到了對印自衛反擊戰之后。
解放軍進藏路線圖,可以看出,藏北地理相對獨立,這也是我們寧可退出藏南也要堅守阿克賽欽的根本原因
隨著西藏和平解放,新中國的版圖就此確定,我們也度過了建國初期最危險的階段
結語:
多年以來,校尉辦公室內,一直懸掛著一張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
這張地圖上,確實存在諸多遺憾,比如藏南,比如唐努烏梁海。
但如果認真回顧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史,尤其是基業草創之初的艱難歷程,就會明白,在冷戰掀起的驚濤駭浪中,我們能夠在美蘇兩霸之間折沖樽俎,利用不到兩年的時間,完成對祖國主體部分的統一,已經屬于極限操作。
可以想象,如果中國選擇倒向美國,蘇聯肯定不會坐視我們解放全中國,尤其是新疆、內蒙、西藏、青海等地。
承認蒙古獨立,換取中蘇建交,換取最大幅度統一中國的機會,這樣的選擇確實很無奈,但校尉并不認為,我們還能找到更好的辦法。
開國領導人的智慧,尤其是那種可以穿透歷史迷霧的戰略洞察力和舉重若輕的戰略執行力,不是我們這些沒有經歷過復雜斗爭的人能夠妄自揣測的。
我們唯一能做的,是在幾十年后,用相當于作弊的宏觀縱覽,回顧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感受開國先賢在驚濤駭浪中的揮灑自如,仰望他們創造的一座座戰略決策高峰。
高山仰止
這段歷史,讀得越久、讀得越深,越是只剩下高山仰止的由衷欽佩!
下篇預告:
《國運的抉擇——從大國博弈的角度解讀朝鮮戰爭》之貳:斯大林的超級陽謀
作者簡介:非著名戰略分析人員,自干五宏大敘事者,用邏輯打磨毒舌的中年大叔,喜歡紙上談兵的退役大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