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地道風物”微信訂閱號授權轉載
特此感謝!
在安徽中北部,有這樣一座城:
古城墻巍峨而雄壯,能看到春秋時期800年楚國最后故都的滄桑風華;宏偉的王宮遺址中,西漢淮南王劉安編撰的《淮南子》正在鋪開,它第一次完整記載了“二十四節氣”的名稱、順序;東晉名士謝安在這里,指揮了以少勝多的淝水之戰,至此“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成為人盡皆知的典故;芍陂(quèbēi)的建造、豆腐的發明,都深刻影響了中國人千年以降的農耕文明和生活智慧。
這里便是——
安徽淮南
淮南2000多年的歷史沉淀
深刻影響著中國的農耕文明以及生活智慧。
攝影/李瓊
她是一座“歷史之城”,也是一座“現代之城”,在歷史與文明的千年回響中,煙火不熄。現代人驚嘆于這座“中國能源之都”煤礦的充沛、皖電的貢獻;也有不少人慕名而來,就為一碗香遍全國的牛肉湯。
淮南更為蓬勃的生命力,在那些塵封的歷史之中。
讓我們走進淮南,從那些歷史痕跡中去找尋藏于斑駁中的千年古都氣象,也從中國最強縣級博物館之一的安徽楚文化博物館中去品味楚風漢韻……
自從壽縣劃歸淮南
這片淮岸之地有了更加完整的歷史脈絡。
攝影/李瓊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一葉知秋……
這里留下600多個成語的歷史痕跡
公元383年,前秦苻堅帶領號稱百萬的大軍,向著東南方挺進,以“投鞭斷流”之勢開啟了這場改變無數人命運的大決戰。
他們的目標,是僅有八萬守軍的壽春(今淮南壽縣)——他們想要“復制”當年秦王嬴政在這里滅楚的“征伐偉業”。
壽縣位于南北要沖,是歷來兵家必爭之地
攝影/李瓊
然而這一場“淝水之戰”,卻成為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戰例。苻堅僅僅留下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兩個諷刺性的成語,潰敗而逃。
這樣的戰爭,淮南已見過太多次——僅僅在東晉南北朝時期,經過淮南境內的南北戰爭就多達12次。
在淮南壽縣(古稱壽春、壽陽),蔡、楚、淮南國均在此建都,乃至歷史上人盡皆知“袁術稱帝”也是建都在這里。四次為都,十次為郡,這里一貫被稱為“中州咽喉,江南屏障”。
淮南統籌南北,是歷史上多次被爭奪的戰場
地圖/劉耘碩
縱觀中國古代歷史,每次南北對峙,淮南為何總是兵家必爭之地?
從水路觀察,中原與江淮之間的重要交通線潁河在這里匯入淮河,淮南壽縣正對交匯處“潁口”,實為軍事交通要沖;從自然農業來說,淮南一帶是江淮丘陵向皖北平原的過渡區,氣候溫暖,雨量充沛,豐富的水利資源以及多個朝代完善的水利工程,使得這里農業非常發達,有著堅實的物質基礎。
淮河貫穿淮南,是皖中北重要的一條走道
圖/視覺中國
誠如古人所言:“自古天下裂為南北,其得失皆在淮南。”對于南北雙方來說,無論從軍事防御還是經濟建設的角度,淮南都是“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這也使得淮南有著與生俱來的歷史使命。作為古時南北交鋒的主戰場,多次為都、郡所在,有著豐富的文化沉積,許多耳熟能詳的成語典故,便是這些歷史的痕跡。
淮南王宮(原劉安廟遺址)位于八公山上。
攝影/李瓊
在八公山,流傳著“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傳說。這是劉邦之孫,淮南王劉安在煉丹修道中衍生出來的,但劉安在歷史中的重要性遠不止這一個成語故事。他在淮南編撰了巨著《淮南子》,其牢籠天地、博極古今。中國“二十四節氣”的名稱、順序,便是在此書中第一次完整記載;同時,像“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古代神話,主要靠本書得以流傳。
“一葉知秋”也出自《淮南子》。這個成語,完美詮釋了“淝水之戰”中東晉總指揮謝安的立場,他的“東山再起”為此戰的勝利作下鋪墊。同時,在戰時“圍棋賭墅”的舉重若輕,展現了淮南精神中的從容鎮定。
《淮南子》是一本曠世奇書
涉及兵略、哲學、農業、神話等多方面。
攝影/李瓊
而東漢時的“時苗留犢”、明朝時期的“當面鑼,對面鼓”,則講述著淮南父母官的高風亮節……
據淮南當地官方媒體統計,如此的成語典故在當地共有600余個。
淮南誕生了數百個成語典故
是“中國成語典故之城”。
制圖/東子
冬去春來,千年變換。淮南在文化的融合、進步中,也歷經戰火與洪水,壽縣古城墻被摧毀又重建。直到宋代的重筑,讓其保留至今,“建康許都統造”字樣的墻磚,如今依舊清晰。
一杯淮南茶有著徽茶特有的清新溫暖,傳承淮南兒女千年雋永的心;同樣,一壺荼豆酒也可以喚醒古城濃烈的楚風漢味。
壽縣古城墻共有四門,分別為賓陽、通淝、定湖、靖淮
圖為西門定湖。
攝影/李瓊
去中國最強縣級博物館之一
重走楚國故都的最后一程
隨著近期淮南楚考烈王墓的考古發掘,九室楚墓逐漸揭開神秘面紗——鼎食鐘鳴、穿越千年,楚歌又在此回響。厚重的楚史中,這個迄今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結構最復雜的楚國高等級墓葬,為江淮篇章提供了新的注解。
說到楚文化,許多人會聯想到荊楚;而皖楚文化,也占據著重要地位。在地處南北交界的淮南,一座被稱為“中國最強縣級博物館之一”的安徽楚文化博物館(曾稱壽縣博物館),會給你皖楚文化的答案。
安徽楚文化博物館,原名壽縣博物館,建立于1958年。
攝影/李瓊
它身處縣級博物館第一梯隊,館藏國家一級文物多達230件/套,作為對比,有的省博物館國家一級文物才100多件……2024年5月8日,濃墨重彩展現了春秋戰國時期楚文化風采的安徽楚文化博物館,正式入選國家一級博物館。
博物館內藏品豐富,完整展現了楚漢文化的精髓。
攝影/李瓊
這不禁讓人遙想到,其前身壽縣博物館建立的背景。
20世紀30年代初的淮河水災中,受災饑民在壽縣各地挖墓尋寶。挖到第92天,其中最大的墓穴中大量青銅器、玉器滾滾而出,這就是楚幽王墓,其中鑄客大鼎尤其為人所驚嘆,成為如今安徽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安徽楚文化博物館部分代表藏品。
攝影/柳葉氘 制圖/東子
自此,淮南這個楚文化的“地下博物館”驚喜不斷。
1955年治淮工程取土時,蔡昭侯墓被發現,出土珍貴文物近600件,轟動一時;1957年,在筑堤工地上意外刨出來“鄂君啟金節”,也是楚懷王頒發的免稅通關符節……為了保護這里豐厚的楚文化,1958年,壽縣博物館建立。
淮南楚文化的印記不斷被發掘、保存,“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之子的“越王者旨于賜劍”是周朝蔡國交好越國的證明;總計195件的楚金幣(戰國金鈑),藏量居全國之最,能看到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黃金鑄幣之一的風采;戰國彩繪鳥紋漆盤用花鳥紋帶,表述了楚文化的頂級審美……
安徽楚文化博物館部分代表藏品。
攝影/愛轉轉 制圖/東子
安徽楚文化博物館記述著兩千多年前楚人舉國搬遷的一段歷史。八百多年歷史的楚國在此滅亡后,西漢淮南國、東漢阜陵國先后建都于淮南壽縣(壽春),又在此留下了豐富的漢文化遺存。
戰國金鈑、東漢金帶扣、北宋舍利金棺,以及大大小小的其它金鑄文物,都能在安徽楚文化博物館中看到,可謂含“金”量超標。而對于其楚漢風韻的解讀,也是含金量十足。
安徽楚文化博物館部分代表藏品。
攝影/柳葉氘 制圖/東子
楚亡漢興,風云變幻。即便一座縣級博物館,藏品所負載的歷史鋪陳開去,也足以令人心馳神往。
淮南建市,南北交融
這里是“黑白交織”的聚寶盆
沿著歷史遺跡往后摸索,隨著隋唐以后大運河的開鑿、水文條件的變化以及中國政治中心的遷移,淮南的戰略地位逐步下降。然而低調千年后,一個“寶藏”的發現又開啟了這里的騰飛時代。
能源產業,是淮南千年后又一騰飛的標志。
圖/視覺中國
如今,在淮南市最先繁榮的田家庵 、大通 、九龍崗三地,依然能看到能源工業留下的時代印記。這與二十余公里外壽縣古城的歷史古跡交相輝映,構成了一幅特別的畫面。
是煤礦這個“聚寶盆”,讓淮南又重新站回了世人面前。據上世紀探測,淮南煤炭資源占華東地區儲量的50%、安徽省儲量的74%。以當時煤炭中轉中心田家庵為首的淮南市區,被迅速建立起來,而能源、工業也隨之快速發展。
淮南煤礦最早于20世紀初開始大規模開采
是我國重要的煤礦、能源基地。
圖/視覺中國
上世紀80年代,淮南已經成為安徽最大的電力基地,也成為了與重慶、大連、青島、無錫等城市齊名的國務院特批“較大城市”,同時成為安徽高等教育發源地之一,一時間風頭無兩。
在煤炭工業時代,大量北方移民的涌入,將原本的江淮官話塑造成了更接近中原官話的“淮南話”。移民的到來還改變了飲食,“淮南菜”既有南方菜的鮮、脆、嫩,又融合了北方菜的咸、色、濃,在整個安徽飲食體系中自成一派。
淮南能創造無數美食并流傳千年,自然離不開這里農耕千年的歷史智慧。中國最早蓄水灌溉工程“天下第一塘”芍陂(又稱安豐塘),是淮南古人智慧的體現,在它的灌溉下,淮南地區自春秋時期起便物產豐茂,牛羊遍地。
芍陂(也稱安豐塘)是中國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
保障了古時淮南一帶的物產豐盛
攝影/李瓊
其中最知名的,便是與“煤炭黑”對應的“豆腐白”,以及在新老移民不斷融合的大時代中發揚光大的“淮南牛肉湯”。
淮南自古便能種出優質大豆,據當地官方信息,豆腐是淮南王劉安在近2000年前創造的食物,這也讓淮南成為如今的“中國豆腐之鄉”。其飽含植物蛋白,成為古時少有肉食的百姓滿足營養與口腹的最佳選擇,千百年間傳遍整個東亞。這里的豆腐爽滑鮮嫩,不僅有整桌豆腐宴,甚至還可以用豆腐作餃子皮做出著名的清湯白玉餃,入口細嫩爽滑,餡料鮮香,令人欲罷不能。
淮南是“中國豆腐之鄉”,
與其龐大的煤礦儲量并稱“黑白雙絕”。
圖/視覺中國
靠著千年不變的鮮美牛肉與新鮮蔬菜,淮南牛肉湯成為淮南如今最響亮的名片之一。它選取江淮一帶的黃牛為原料,用牛骨慢熬,再加入牛肉、內臟慢燉:鮮醇、清爽、濃香。同時,湯里還能品到丁香、小茴香等香料層次,以及淡淡的紅豆蔻、淮山藥、高良姜等藥味,好吃還不上火。
牛肉配上粉絲、千張(豆腐絲)、蔥、蒜、香菜,用豆餅配湯吃,這不僅陪伴著淮南人從小到大,也讓許多外地人瘋狂地愛上了這一口。
淮南牛肉湯“香遍全國”,是真美味啊!
圖/圖蟲·創意
在楚漢風韻之下,淮南將中國南北方的多元一體的歷史,化作了古城墻中千年不倒的磚、古戰場旁綿延不絕的水,以及一個個成語中的典故與精神。來到淮南,無論站在何處,你總能感受到新的故事與堅韌的力量——歷史智慧依舊是這片土地千百年不會改變的最寶貴財富。
站在滿布時光斑駁的城樓下,用心與歷史對話,商販小車似與金戈鐵馬擦肩而過。頂峰之姿已有2000余年,這座“中州咽喉,江南屏障”之城,如何展現新的風貌,就要憑后人訴說了……
歷史,是永遠向前的。
攝影/李瓊
文 | 何如卿
圖片編輯 | 王家樂
設計| 東子
地圖編輯| 劉耘碩
封圖、首圖 | 柳葉氘
參考資料
《從鄉村到能源之都,安徽這座城市如何逆天改命》·安徽探索頻道·2021
《為什么要發掘武王墩墓?因為它多次被盜,盜墓賊太喪心病狂》·大遺產·2024
本文系【地道風物】原創內容
俠客地理授權轉載
尋找自然美景
探秘山水奇觀
用腳、相機和鍵盤記錄地球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