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心理干預方法對提高人們的幸福感有重要的作用,然后有些時候似乎不容易平衡成本與收益的關系。例如,對于日常工作繁忙的一線工作者來說,參與心理咨詢、團體心理輔導等活動存在時間成本的問題,難以滿足即時性的干預需要;相似的,一些例如正念干預、自我增強干預方法也需要前期的培訓和學習。那么,是否存在一種毫不費力的方式,就能夠滿足即時性的心理健康提升訴求,而且這種效果足夠高效?
2022年,我們在《環境心理學雜志》(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發表的研究論文《Using natural intervention to promot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essential workers during public-health crises: A Study during COVID-19 pandemic》,揭示以短時間自然環境視頻暴露的干預方案,并驗證對一線工作者的心理干預的積極效用。
這項研究的背景是公共衛生危機大流行時期,警察、醫護等一線工作者一方面承擔著重大的情緒壓力,另一方面可接受心理干預的時間較少。因此他們對即時性、高效的心理干預方案具有現實的心理訴求。在我們的研究中設計每日兩分鐘的自然環境視頻干預方案(以城市環境視頻為對照組),在一個5日的干預計劃中,每日觀看視頻前后進行即時情緒評估。干預項目前后分別對積極、消極情緒以及生活滿意度進行評價。通過日常跟蹤和干預前后效果的嵌套數據分析,每日短暫地接觸自然環境能穩定、即時地降低消極情緒,并累積地提升整體積極情緒感知和生活滿意度,提高抗疫一線工作者的主觀幸福感。
那么,為什么自然環境的干預方案有作用呢?
首先
自然環境具有療愈功能,人們接觸自然環境時認知疲勞、壓力等消極情緒減少的積極體驗,是一種非常實用的心理干預手段。
其次
自然環境發揮效用的時間是非常迅速的,當人們觀看自然環境視頻時,可以快速的得到身心的放松,并減少壓力。而且,根據自然療愈性的理論,接觸自然環境毫不費力,并不會消耗人們的注意力資源。因此,自然環境滿足一種高效的干預訴求,在公共危機事件中特別合適用于滿足一線工作者的心理需要。
第三
自然環境的效用并不會隨著多次使用而減弱,而是具有一種累積的功能。研究者認為自然的療愈性具有重復療愈的意義,多次頻繁的接觸自然環境能夠累積地提升長期的心理健康和主觀幸福感。因此,每日接觸自然環境的積極意義能夠累積,更好地幫助一線工作者度過難關。
我們這一項研究體現當時的心理學系在抗疫科研攻關突擊隊在跨學科心理康復領域的攻關成果,并創新地將自然環境干預納入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為一線工作者提供心理援助。同時,對干預效果的證明,也支持短期自然環境干預易操作、受限少,可以為自助式、大規模的群體性心理干預帶來新的思路。目前已經在社會心理服務研究中心、云南省強制隔離戒毒所等單位探索應用落地,以實現其普惠性的社會心理服務價值。
責任編輯 | 吳衛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