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四川瀘定縣的“瀘定橋”,始建于康熙四十四年,全長103米,是中國古代跨度最長的懸索橋。
然而,讓它出名的并非是悠久的歷史,亦非獨特的構造,而是發(fā)生在1935年5月底的一場奪橋大戰(zhàn)。
瀘定橋是四川和康藏地區(qū)來往的咽喉要道,同時也是紅一方面軍長征北上的必經(jīng)之路。
1935年5月29日下午4時左右,紅四團二連連長廖大珠率領21名突擊隊員,在全團火力的掩護下,發(fā)動了奪取瀘定橋的戰(zhàn)斗。
經(jīng)過2個小時的激戰(zhàn),到黃昏時分,紅四團成功占領瀘定城,并牢牢控制住瀘定橋。而這便是紅軍長征史上著名的——“飛奪瀘定橋”戰(zhàn)斗。
這場戰(zhàn)斗令人驚心動魄,但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一個疑問,那就是:川軍劉文輝為何不下令炸橋呢?
要知道,瀘定橋是紅軍長征中的重要節(jié)點,同時也是連接川藏的唯一通道,倘若將其炸毀,就會嚴重阻礙紅軍的渡河行動,甚至可能迫使紅軍改變行軍路線。
但就當時的情況而言,紅軍想要找到一條可以替代瀘定橋的“優(yōu)質(zhì)”路線是非常困難的,就算能找到這樣一條路線,也會極大延誤紅軍的進軍時間,并帶來一系列未知的風險。
總而言之,炸毀瀘定橋、切斷紅軍北上的通道,是劉文輝當時最為明智的選擇。
可問題是,劉文輝為什么沒有這樣做呢?
事實上,關于川軍當年為何沒有炸毀瀘定橋,一直以來都沒有比較權威的解釋,所以文史君就索性推測一下,川軍之所以沒有這樣做,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事發(fā)突然,準備不足
當時,蔣介石為了“圍剿”紅軍,專門制定了一個所謂的“大渡河會戰(zhàn)計劃”,而其中對紅軍渡河點的判定,并非瀘定橋,而是從西昌進至雅安的“寧雅正道”,正因如此此,川軍在這里部署的兵力也是最多的,以至于輕視了瀘定橋的防御。
所以,等劉文輝發(fā)現(xiàn)紅軍從安順場夾河而上時,這才意識到瀘定橋的重要性,所以立即調(diào)動人馬前去防守瀘定橋。因此,瀘定橋的守軍實際上只比紅軍早到了一個晚上而已。
而想要炸掉這樣一座鐵索橋,是需要大量的準備工作和人員調(diào)配的,短短一個晚上的時間,敵軍只能先撤掉鐵索橋上的橋板,然后加強防御。但現(xiàn)實卻是,當紅軍進至西橋頭時,敵軍仍未拆完全部橋板。
第二、對紅軍實力的誤判
長征期間,紅軍因某些領導的指揮失誤,損失慘重,而這就不由得讓國民黨軍錯誤地認為,紅軍戰(zhàn)斗力已經(jīng)嚴重受挫,即便不炸橋,也能有效的阻止紅軍前進。
然而,國民黨軍忽略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年初的“遵義會議”上,毛主席已經(jīng)恢復了對紅軍的領導權。有了毛主席的英明領導,加上紅軍官兵強大的戰(zhàn)斗意志和戰(zhàn)術靈活性,任何輕視紅軍的敵人,必將付出慘痛的代價。
第三、其他因素
正如我們前文所說,瀘定橋是連接四川和康藏的重要通道,更是是中華邊陲民族和睦和國家統(tǒng)一的安定之橋,倘若敵人真的將其炸毀,一來不容易重建,從而影響敵軍的軍事行動,二來則很可能會引起兩地人民的不滿。
對于蔣介石而言,他或許“無所謂”,但對于當?shù)剀婇y劉文輝而言,他就不得不有所顧慮了。
不過,據(jù)后來的一名川軍老兵回憶說,當時上面確實下達了炸橋的命令,但前提是等到增援的2個旅渡河后才能炸。所以,派來守橋的這兩個團只能先行拆掉橋板,等到增援部隊趕到后再炸橋。
但可惜的是,紅軍趕到后,當即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搶占瀘定橋,打開了北上的通道。
毫無疑問,瀘定橋是當時大渡河上唯一可以通過的橋梁,是紅軍北上抗日的必經(jīng)之路,倘若該橋被炸毀,紅軍將失去一個重要的行軍路線和戰(zhàn)略要地,從而陷入十分困難之境地。
但歷史證明,盡管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和挑戰(zhàn),紅軍依然成功奪回了瀘定橋,最終走向了勝利。
那么你認為,當時川軍劉文輝不下令炸毀瀘定橋的原因還有什么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