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承不是門派,有門派,就會有對立。古承是江湖,江湖上百花齊放,江湖上有情有義,古承只要把(中醫)守門人做好就行了,剩下該如何演繹,是諸位師兄們在自己的道場各展神通了。與其成就小我,不如成就大家,成就一個又一個“杏林春滿、橘井泉香”的中醫傳承人,這樣對社會更有價值。
古承創始人自述:
我為什么要開中醫館
2024年,歲在甲辰,時值炎暑,樹綠如發,鳴蟬滿耳。距古承旗下“承信余堂”揭牌開業儀式已不及整月。穿林打葉,花開花落,一路走來起起跌跌——古承學堂7歲了,終于迎來了自己的中醫館。有感于此,聊敘吾心。
很多人不理解我:今年市場下行壓力加大,大家都在縮減企業的經營規模力求生存,為什么這個時候,古承反而要開中醫館呢?我想,不是今年才想到開中醫館,而是這顆開中醫館的種子早已埋藏、孕育,到今天終于發芽,破土而出了。說起開中醫館,就不得不提一下為什么要做古承了。
之前也有很多人問過我這個問題,我說,有很多原因,從投資角度看,這是個長線投資,和我堅守長期價值的性子比較相符;從個人經歷看,似乎有一種力量,在不斷地指引我走向這里……
我大學讀的是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在大學期間就開始創業了,畢業后則一直在做投行。大學創業期間,從零開始一路摸爬滾打,走街串巷,一步步從無到有,還僥幸成為了學校創業的典型。后來在做投行期間,我曾參與過數億規模的投資項目,也近距離感受過不同層級成功人士的真實狀態。再后面,篳路藍縷,二次創業成立了古承。
再回首,發現自己做的事情幾乎都是在跨行,可看似不相關的經歷,卻在不經意間由點成線,因緣匯聚,指引我一步步走上中醫傳承之路。人有時候很奇怪,你只有先知道自己不要什么,才能真正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人生的名利場,沉浮其中,造化斡旋身上事,有過玉樹鶯聲、水榭花開,也任他風光冰消盡了。詞里唱得好:“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浪潮過后,塵歸塵,土歸土。
因為目睹過太多,才更加篤定自己的內心所向。
壹
社會快速發展,技術日新月異,資本催熟著一切,在內卷時代,多少人疲于奔命,勉力追求著不可得之物,困頓其中。由于近代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人們的傳統信仰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加之市場經濟下,西方后現代文化的沖擊,讓中華傳統文明價值體系變得支離,亟待復興。無問西東,站在文明碰撞后破碎的文化墟塬上,總有些人努力眺望家國天下之所向,古承正是基于這樣的背景誕生了!以學習中醫為切入,保身長全以養生,救苦解厄以立業。在學習傳統中醫的同時,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和內涵,重建以正心正念為基的道德體系。
我總覺得,世間一切皆有因果,此時此刻你在做的事,因于你的過去,也影響著你的未來。人只活這一輩子,到頭來,總要追尋些值得自己守護的東西。最樸素的追求,便是守護好家人,守護好內心。作為平臺,古承是明師和學子建立師徒關系的良媒,同時也是中醫傳承的守門人——堅守中醫人的底線,不被名利拉扯,不被劣幣驅逐,守住正心。
中醫事業,不缺高明的醫生,也不缺對中醫有著極高熱情的學子,缺的是傳承。何為傳承?即是傳承中醫人的術,更是傳承中醫人的德。如果沒有人能守住正心來做傳承,中醫事業必然會引來一堆蛀蟲,大廈頃刻間崩塌不是危言聳聽。有不止一位老中醫和我說過:很可惜,很多老中醫的好東西沒有全部傳下來,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就是中醫的傳承問題沒有解決好。
古承的歷史使命,就是集合各家之力,把當代半路學醫的中醫學子扶上馬,再送一程。古承的很多師兄,最初學中醫的想法都很單純,一是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二是驚嘆于中國古人的智慧,從而一步步走進中醫的大門。古承想做的,就是守護住師兄們的這份初心,盡己全力,一起保護我們最珍貴的東西。
貳
說完古承,再說古承為什么要開中醫館。古承目前已經幫助數百個師兄完成了拜師的服務,既選明師,又選弟子,守門人任務的第一步完成了。但是,如何能給師兄們發展提供一個更為廣闊的天地,弘揚中醫正道,推進人才建設,讓師承派真正成為賡續杏林醫脈的中流砥柱呢?我苦思良久,篤定信念:唯有建立自己的中醫館,方能行穩致遠。
在醫館,明師可以安心講學,學生可以開放式交流跟診心得,而病家可以詳細了解自己的病情病因,同時又可以感受到中醫文化的熏陶,春風化雨,壽其天年。經過數十年乃至數百年的發展,古承的師兄們還能秉承學醫初心,治病救人,傳承授業,讓一代又一代中醫人受益。如此,古承才更能扮演好守門人的角色,助力中醫傳承事業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寫到這里,必須要感謝一個人——施老師。年初的時候,我計劃給醫館取名,當時還向古承師兄群征集名字,各位師兄也是各顯神通,好名字應接不暇。就在我猶豫不定之際,施老師問了我一個問題:你為什么要開這個醫館?我說,是為了兌現一個承諾,要讓更多人通過學習中醫能夠自救。施老師說,那我給你想個名字,就叫“承信堂”吧,“承”取自“古承”,因為有了古承,才有了醫館。“信”是做人之本,既然有了承諾,就要做到言而有信。“承信”合在一起,一是告訴我們要傳承好古人的道德心法,二是諧音“誠信”,告誡醫館經營理念以誠信為本。
后來,因“承信堂”商標注冊下來難度比較大,險些放棄。緊要之際,施老師又說,我今天站樁,微風和煦,在天地間偶獲靈感,不如于原名后加一“余”字,“余”取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人們的期盼就是歲歲慶余年嘛。就這樣,“承信余堂”成為了我們醫館的名字。非常感念和施老師的這一段機緣,讓承信余堂這個名字問世。
可以說,承信余堂的成立,匯聚了諸多中醫前輩的殷切希望和古承各位師兄的中醫情懷。依稀記得幾位老先生叮囑我,中醫傳承至今歷經波折,每份臨床經驗都得之不易,后輩倘有出類拔萃者,當授其畢生所學,中醫學尚能存之。聽聞此言,不禁感嘆,值此中醫文化偉大復興之際,能在一方凈土盡情揮灑中醫人本色,該是何等幸事!古承人心懷感念,于萬千關懷中,必不忘初心,勇毅前行,實現中醫人心中的夙愿。
叁
最后,我想起了前段時間群里的討論,師兄們說,古承可以自成一派。我笑稱,古承不是門派,有門派,就會有對立。古承是江湖,江湖上百花齊放,江湖上有情有義,古承只要把守門人做好就行了,剩下該如何演繹,是諸位師兄們在自己的道場各展神通了。與其成就小我,不如成就大家,成就一個又一個“杏林春滿、橘井泉香”的中醫傳承人,這樣對社會更有價值。
每次聽古承師兄講述起他們的故事,不管是自學中醫幫助家里人解決了多年疾患,還是通過學習中醫提高了自己的生命質量,亦或是在人生后半場終于找到了為之奮斗終生的事業,甚或是在經歷人生的大起大落后領悟到古人的智慧,我都會感慨:這樣一份讓人激動不已的事業,有什么理由做不好?!期待承信余堂的開業,能幫助更多人找到自己內心所向,讓更多中醫守門人加入,共同守護我們這方凈土。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古承一路走來,有幸得遇諸多合作伙伴的細心呵護而成長,期盼承信余堂的開業,能助力一眾同道共同發展。古語曰:德不孤,必有鄰。古承人秉承正心,行正道,愿廣結天下同道好友,共守中醫大道,不忘前人教誨,“人命至貴,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