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主編 導讀
高等教育理念與組織變革譯叢
(周光禮/主編)
主編簡介
周光禮,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高等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是高等教育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現代高等教育學是西方的產物,西方高等教育的許多理論、范疇和方法反映了高等教育的本質,屬于全人類共同文明成果。高等教育學要建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既要立足中國實踐,扎根中國大地,又要大膽借鑒西方高等教育的理論與方法,充分吸收其積極成果。正是基于這種考慮,我們組織翻譯了這套“高等教育理念與組織變革譯叢”,以系統全面地反映西方高等教育理論發展的現狀和成就,為中國高等教育學科的教學和科研提供參考資料和理論借鑒。
“高等教育理念與組織變革譯叢”精選西方高等教育研究領域富有影響力的專著,學術水平高。例如,《當代大學的動態演變:增長、增累與沖突》《尋找烏托邦:大學及其歷史》《美國研究型大學的發展(二戰至互聯網時期):政府、私營部門和新興的網絡虛擬大學》《研究型大學的使命:高等教育與社會》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舉辦的“克拉克·克爾高等教育系列講座”的名家成果。這些著作直接面向問題、面向實踐、面向社會,探討高等教育實踐中出現的新問題,作者用大量實踐經驗和典型案例來闡述相關理論問題,所提出的理論和方法針對性較強,具有現實參考價值。例如,《大學變革之路:理解、引領和實施(第二版)》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應用導向。這些著作涉及高等教育研究的四個主要領域,即體制與結構、組織與管理、知識與課程、教學與研究,能夠滿足不同類型讀者的需求。例如,《卓越性評估:高等教育評估的理念與實踐(第二版)》和《完成大學學業:反思高校行動》涉及本科教學,對中國一流本科建設具有啟發意義。
“高等教育理念與組織變革譯叢”展示了當代西方高等教育研究的新視野和新途徑,它的出版將填補國內高等教育研究領域的某些空白點,為讀者尤其是高等教育學、教育經濟與管理等各專業的師生及研究人員提供高等教育研究的嶄新知識體系,為中國高等教育領域的知識創新提供參照與借鑒;它所提供的新理論、新方法以及新的概念框架和思維方式,對中國高等教育決策者和管理者更新觀念、開闊視野和增強理論素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02
叢書 介紹
《當代大學的動態演變:增長、增累與沖突》
出版發行: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版次:2022年6月1版1次
定價:58.00元
本書是美國著名社會學家和高等教育研究者尼爾·J.斯梅爾瑟于2012年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舉行的“克拉克·克爾高等教育系列講座”的擴展版,討論了美國當代大學的動態演變過程,首次闡述了美國高等教育歷史中的一個變化原則:結構增累。本書第一章提出了關于美國高等教育變化的原則,第二章追溯了這些原則帶來的后果,第三章對當代美國高等教育的趨勢和主要問題進行了評估和預測。
作者簡介
尼爾·J.斯梅爾瑟(Neil J. Smelser),美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和高等教育研究者,曾是斯坦福大學社會學榮休教授、斯坦福大學行為科學高級研究中心(Center for Advanced Study in the Behavioral Sciences)主任、美國社會學協會(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主席、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院士。1958年,他加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撰寫了包括《集體行為理論》在內的15本學術專著。
譯者簡介
胡志清,文學博士,華中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研究興趣包括翻譯理論與實踐、學術英語、英語文體學等。曾受國家留學基金委員會公派于1998—1999年赴英國倫敦大學金史密斯(Goldsmiths)學院訪學,2011—2012年赴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普渡大學印第安納波利斯分校(IUPUI)訪學。曾獲華中科技大學教學質量優秀一等獎、湖北省優秀碩士論文指導獎等。在《當代語言學》《語言研究》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出版專著、譯著和教材多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省級和校級科研課題多項。
劉璉瑋,華中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2018級翻譯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英語筆譯。
楊夢青,華中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2018級翻譯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英語筆譯。
目錄
第一章 美國大學的動態演變 /001
第二章 動態演變的后果:大學學術政治、沖突及不平等 /047
第三章 當代趨勢:診斷和條件預測 /091
主要參考文獻 /132
致謝 /158
譯后記 /159
《研究型大學的使命:高等教育與社會》
出版發行: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版次:2022年6月1版1次
定價:58.00元
本書源于美國教育家哈羅德·T.夏普羅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舉辦的 “克拉克·克爾高等教育系列講座”上的發言。第一章闡述了作者對大學與社會動態關聯的看法;第二章論述了美國大學發生轉型并形成自己特色的背景和過程;第三章討論了人文教育、道德教育與職業教育之間的關系;第四章分析了大學在科學發展中的作用,并論述了科學研究中的倫理問題。
作者簡介
哈羅德·T. 夏普羅(Harold T. Shapiro),1935年出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爾。1956年獲得麥吉爾大學學士學位,1964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隨后進入密歇根大學任教,并于1980—1987年擔任密歇根大學校長一職。1988年他出任普林斯頓大學第18任校長,歷時13年,至2001年卸任。在任職期間,夏普羅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理念,他重新認識了大學的社會角色,堅持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并重,強調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他的辦學理念大力促進了普林斯頓大學的發展。
譯者簡介
馮學芳,1990年畢業于華中理工大學(今華中科技大學),現為華中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并擔任外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先后主持和參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湖北高校省級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華中科技大學自主創新研究基金項目等10多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30多篇,已出版《中國語言與文化》《現代文學作品中的中國文化多層分析》《英美影視語言與文化》等著作8部。
目錄
第一章 大學與社會 /001
第二章 內戰前大學的轉型:從正確思考到人文教育 /033
第三章 人文教育、自由民主和大學之魂 /071
第四章 科學進步中的倫理層面 /099
主要參考文獻 /134
譯后記 /150
《完成大學學業:反思高校行動》
出版發行: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版次:2022年7月1版1次
定價:98.00元
在過去幾十年,美國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以降低高等教育門檻,成功提升了高等教育入學率,同時減少了貧富差距對學生接受高等教育機會的影響。然而,順利完成大學學業的學生人數并未顯著增加。本書作者文森特·廷托曾對美國高等教育中的學生留校率和學業成功問題進行了理論層面的反思,而本書關注的是實踐層面,即高校應當采取哪些有效行動來留住學生,幫助學生取得學業成功。作者基于促進學生留校率提升的四個環境要素——學業要求、學業支持、評價與反饋和學業參與,提出了一個普適性的高校行動框架,詳述了創造這些要素的行動方案、具體措施及政策保障,并提供了成功案例分析。作者指出,學生取得學業成功,需要高校確保行動方案的目的性、組織性和系統性,同時需要管理者、教師和學生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
作者簡介
文森特·廷托(Vincent Tinto),美國著名高等教育理論家,雪城大學杰出終身教授,曾任該校高等教育項目主任,1990—1996年任美國國家教學、學習與評價中心副主任。他在學生留校率、學習社群對學生成長和學業成績的影響等方面做出了重大理論貢獻,發表了約50項重要學術成果,其中,影響力最大的著作《放棄大學學業:反思學生流失的原因與對策》是學生留校率和學業成功研究領域的奠基之作。
譯者簡介
李菁,華中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翻譯理論、形象學、話語分析等。主持1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項湖北高校省級教學研究項目以及多項校級教學研究項目和自主創新基金項目,公開發表學術論文20多篇,出版專著1部、文學譯著2部,主編出版全國理工類高校英語專業核心教材1部。
目錄
第一章 引言 /001
第二章 學業要求 /013
第三章 支持 /031
第四章 評價與反饋 /071
第五章 參與 /085
第六章 行政措施 /109
第七章 促進學生學業成功 /147
附錄A 留校率和堅持學業率 /163
附錄B 留校率和問責制 /189
注釋 /197
主要參考文獻 /221
致謝 /309
譯后記 /312
《大學變革之路:理解、引領和實施(第二版)》
出版發行: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版次:2024年3月1版1次
定價:98.00元
全書共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梳理了關于大學變革的主要概念和理論,探討了在當前環境下大學變革發生的原因以及影響變革進程的外部環境因素。第二部分通過分析變革的類型,塑造變革進程的社會經濟、組織架構、文化等外部因素,以及變革推動者及其領導力和戰略規劃,提出了一個理解大學變革的多重框架體系,并通過具體的實例說明以上三個方面如何對大學變革起到綜合作用,以幫助大學領導者設計最優的變革方案。第三部分探討了當今大學變革者所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并提供相應的對策和資源。本書既涵蓋了個案研究、教學問題和實用工具,又特別將變革進行科學的等級劃分,展現了在理解、引領和實施大學變革這一領域最新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許多新鮮而深刻的見解。
作者簡介
阿德里安娜·基澤(Adrianna Kezar),美國密西根大學高等教育管理博士,現任南加州大學教授,同時任該校普利亞斯高等教育中心主任。作為高等教育變革、治理和領導力方面的專家,Kezar已經出版26本專著和發表100余篇論文,研究方向涉及非終身教職教師和員工、STEM 改革、團隊協作、領導力發展和高校變革等,研究成果經常被《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著名媒體引用。Kezar不僅在普利亞斯高等教育中心負責有關教師管理和學生發展的德爾菲項目,還定期為各高校、學術團體和國家機構提供咨詢。
譯者簡介
彭艷,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博士畢業,現任華中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主講英語專業和翻譯專業本科生與研究生的口筆譯相關課程。多次為企業、國際賽會、國際學術會議等承擔口筆譯服務,出版翻譯教材兩部,發表學術論文數篇。
目錄
第一部分 從不同角度思考變革
第一章 變革的必要性 /003
第二章 變革的倫理問題 /022
第三章 變革理論——變革推動者指南 /041
第二部分 理解變革的多重框架
第四章 變革的類型 /065
第五章 創造深層變革 /082
第六章 變革的環境 /104
第七章 變革領導力和能動性 /128
第八章 多元理論變革方法 /151
第三部分 當前變革推動者面臨的挑戰
第九章 變革實施中的阻力和障礙 /187
第十章 超越院校層面將變革擴大化 /205
結論 /237
附錄A 變革案例研究 /240
附錄B 變革工具包 /248
附錄C 變革準備因素調查表 /250
附錄D 大學變革過程評價表——以STEM改革為例 /255
附錄E 行政管理人員可以采取的高影響力管理辦法 /258
主要參考文獻 /266
致謝 /281
《卓越性評估:高等教育評估的理念與實踐(第二版)》
出版發行: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版次:2024年3月1版1次
定價:98.00元
本書作者結合多年的研究經驗,基于數百萬名學生、幾十萬名大學教師和管理人員以及一千多所不同層次的高等教育機構的數據,對美國高等教育中的評估評價模式、方法和效果等進行了批判式分析,詳盡地討論了如何在教育和社會科學中開展應用研究。作者在書中提出了“輸入—環境—結果”評價模型,對該模型在高等教育評價中的應用進行了詳細的介紹,有意識地將個人觀察、個人經驗與技術手冊上的解決辦法結合起來,從而使得整個研究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亞歷山大·W.阿斯丁(Alexander W. Astin),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榮譽退休教授,美國國家教育學院院士。曾任美國教育委員會研究主任,創建高等教育研究院、機構合作研究項目。曾獲美國咨詢與發展協會和美國教育研究協會頒發的杰出研究獎和研究成就獎等。1985年,被《變革》雜志的讀者評選為“極富創造力和洞察力的思考者”。安東尼·L .安東尼奧(Anthony Lising Antonio),斯坦福大學教育研究院副教授,斯坦福高等教育研究院副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美國高等教育中的平等性問題。出版專著4部,發表論文10余篇。
譯者簡介
唐旭日,華中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學科方向為計算語言學,研究領域包括隱喻計算、語義演化計算、語義韻和計算機輔助翻譯。提出了動態隱喻論,主持和參與多項國家級科學研究項目。
目錄
第一章 評估的思想與邏輯 /001
第二章 評估的概念模型 /016
第三章 評估成效 /035
第四章 評估學生輸入 /058
第五章 環境評估 /074
第六章 評估數據的分析 /087
第七章 評估成效的使用 /120
第八章 數據庫建設 /141
第九章 評估是對學習者的直接反饋 /170
第十章 評估與公平 /185
第十一章 評估與公共政策 /204
第十二章 評估的未來 /218
附錄 縱向數據的統計分析 /240
注釋 /29
2主要參考文獻 /297
廖智:命運將她打落深淵,她把自己活成一道光,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
《〈 世說新語〉風物》:夢回風流魏晉,一覽市井百態與人間煙火。
生活可以很美好。如果累了,不妨慢下來,喝杯茶,看看書。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