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激增的法拍房:5套掛牌法拍房中只有1套能成交
數量激增的法拍房掛牌量,幾乎就是房地產的一個縮影。
據《2023年全國法拍市場監測報告》顯示,2023年全國法拍房掛拍套數達到79.6萬套,總量較上一年增加36.7%,創下新高。
到今年,法拍房數量依然高企。
今年1-5月法拍房掛牌及成交情況
據相關數據顯示,今年1-5月全國法拍房掛拍量為27.76萬套,同比增長86.23%;成交量為59690套,同比增長10.57%。
很明顯,掛牌量同比增長率是成交量增長率的八倍。這表明供應量增長遠大于成交量的增長,按照市場規律,此時跌價是必然。
而從成交率來看,今年法拍房成交率為21.5%,相當于5套掛牌法拍房中,大約1套能成交,也低于去年同期。從成交金額來看,今年近6萬套法拍房成交總額為為938.38億,同樣低于去年同期,同比減少了3.95%。
從成交價格折扣率來看,全國平均值為為77.1%,同比去年下降了3.05個百分點。
今年1~5月份重慶法拍住宅房源成交折價率數據
以今年法拍房掛牌量最高的重慶(10493套)來看,法拍住宅房源成交折價率絕大多數都在7折以下, 其 中5折和6折占比接近50%。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法拍房成交價格折扣率下跌的趨勢無法逆轉,還可能形成一個降價的惡性循環,導致二手房、新房的價格持續下跌。
不過,一個好的信號是,雖然法拍房成交價折扣率在走低,但降幅趨緩。2022年前三季度,全國法拍房的成交折扣率是95.58%,2023年同期是80.19%,23年相比22年降幅15%,但當前相比23年同期降幅僅有3.05%,這或表明房價底部已經快要到來。
另一方面,為控制法拍房數量減少損失,銀行也在對“斷供房”開始做一定的政策調整。6月份我們寫過,面對“斷供房”,銀行開始拒收房子,且提供延期還款。據了解,部分銀行可以給購房者存量房貸申請延期,或者降低每月還款額度,比如每月只需還房貸的4分之一。
從被起訴執行再到開始拍賣,一套住房流入法拍市場,需要經過一兩年的時間。2023年法拍房數量出現小高峰,是因為2021到2022年期間經營貸暴雷帶來的首波斷供潮所致。
法拍房市場作為房地產的一個“縮影”,反應的是市場最不得已的“被迫賣方群體”,而房價在2023年中之后出現了整體的大幅下滑,這是否意味著更多“資不抵債”的房子會在將來的一段時間內更大量的涌入法拍市場?值得我們繼續觀察。
02
地產大周期從底部走出來,至少需要兩個必要條件
本文轉自長江證券
周期的本質是輪回,市場規律不可逆。
當前我國房地產市場面臨三大矛盾:供需關系發生重大變化、需求中樞下臺階、房價結構性壓力仍存。根據全球經驗,地產大周期從底部走出來,至少需要兩個必要條件。
1、當前行業的三個核心矛盾
1)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變化:官方在去年中政治局會議明確表態,行業供求關系已發生重大變化,真正的拐點可能更早,全國租金在2019年開始就脫離CPI不再上漲,行業供需關系已悄然發生逆轉,只是房價在宏觀流動性釋放下繼續上漲,一定程度上脫離市場基本面。
2)需求中樞下臺階:2011-2015年,城鎮新增人口、人均面積提升幅度、適齡購房人口占比、主力購房人群等中長期因子逐步見頂,對應需求中樞的歷史頂部區間,而2015年后銷售持續創新高,與流動性大尺度寬松、棚改貨幣化刺激、房價上漲預期驅動居民端儲蓄搬家等因素有關,一定程度對需求有所透支。理論上未來總需求中樞應該低于2011-2015年中樞水平。
3)房價結構性壓力仍存:中國全局房價累計的超漲成分并不大,且在過去2-3年內通過房價回調已有部分消化,當前壓力主要在于結構而非全局。
我國當前一線城市平均租售比在1.6%左右,與10年期國債收益率2.3%尚有一定差距。參考美國/日本/中國香港等發達國家或地區的經驗,伴隨經濟逐步進入成熟階段,租售比將大多會高于無風險收益率,即從資產角度看,住房是風險資產。
參考:美國紐約、洛杉磯、舊金山的租金收益率在5%~7%左右,芝加哥的租金收益率可高達12%~15%;英國倫敦、曼徹斯特、伯明翰的租金收益率在4%~6%左右。
2、走出底部區間的兩個條件
參考全球經驗,地產大周期從底部走出來,至少需要兩個必要條件:
1)市場本身在時間和空間上調整相對到位,過往累積的風險需要基本出清,量至少要到均衡區間;當前我國量價周期可能仍有調整壓力,量并未顯著超跌,而價仍有結構性壓力。
海外經驗:在市場快速調整周期中,銷量平均跌幅約40%,下跌時間約3年,隨后在波動中逐步修復;實際房價平均下跌幅度超30%,持續時間約6年,會經歷從急跌到緩跌的過程。
2)政策要從常規區間邁入超常規區間。當前我國超常規政策只是初露頭角,未來空間還比較大,只是相機抉擇問題,時機的關鍵也取決于過往累積矛盾是否充分消化。當前我政策目標指向的還是防風險和雙軌制,所以刺激需求和房價顯然不是中長期最優解,控制供給、消化存量、居民減負可能是更合意的選擇。
海外經驗:走出房地產危機需要積極的貨幣政策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在常規政策充分使用的情況下,“零利率+量化寬松+財政擴張”等超常規政策是走出危機的核心政策組合拳。
3、市場調整進入下半場
當前宏觀層面居民加杠桿空間有限,微觀層面居民加杠桿意愿不足,因此常規產業政策的效果可能相對有限。
在當前內生趨勢保持慣性的背景下,預計2024年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16.1%至9.4億平,從單月銷售同比來看,隨著下半年基數降低,預計銷售降幅有望逐步收斂,如果后續更多政策推出,政策效果階段性釋放,不排除今年某個月份銷售出現單月同比轉正的可能性。
03
保利發展的2024年中答案
7月11日,房企龍頭保利發展公布了2024年半年度業績。
先看數據,2024年上半年,保利發展總營收為1392.69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了1.6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75.08億元,同比減少38.57%;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為73.12億元,同比減少37.64%。
雖然凈利潤同比下滑接近40%,但對比上周發預告預虧70-90億元的萬科 ,保利情況好得多。
畢竟據不完全統計,截至7月12日,在20家已經公布2024年上半年業績預告的上市房企中,僅保利發展、綠地控股及浦東金橋3家房企盈利,其余17家房企均虧損。
按照今年上半年市場表現來看,接下來房企的半年度成績單,大概率會是排隊“比慘”。
對于當前市場行情下營業額依舊實現正增長的保利來說,相較于半年度成績單,管理層在近期股東大會上的表態,更值得關注。
在6月28日的股東大會上,以劉平董事長為代表的保利發展管理層,對行業和自身下一步走向給出了若干判斷,包括:
·論周期:行業最壞的時刻基本上已經過去;
·論政策:當前是房地產行業歷史上宏觀政策最友好的階段;
·論行業:有效需求絕不會消亡,現在只是在調整(觀望)狀態;
·論機會:市場總量看是足夠的,但從結構性矛盾看還有比較大的機會;
·論轉型:保利不會像其他企業那樣去轉型造汽車,而是選擇堅定去做好房地產主業;
·論信心:對當下房地產,還是要多給它一些信心,更要多一些耐心。
顯然,保利發展對未來仍然充滿了信心。戰略上——堅定主業不做轉型,保持耐心,戰術上——尋找結構性機會。
從國際經驗來看,歐美房地產頭部企業市占率都在8%左右,而保利2023年的市占率僅3.6%,未來還有大幅提升空間。
其實,當下大部分企業對于行業未來有點過度擔憂了,反而在對自身企業模式是否做對、產品是否做強、運營是否高效等方面卻關注不足。
從當前的實際市場表現來看,好產品依然不缺市場。比如中海近期的4個一線城市6個項目開盤收金近600億( ),以及近期江浙一些縣城,總價在四五千萬的高端豪宅仍能大賣,比如浙江縣級市永康、義烏、臺州等地,綠城就公開表示,綠城今年在義烏的投資動態凈利潤率達到13%。
顯然,聚焦主業,聚焦客戶需求,聚焦“好房子”,房地產依然還有很大的發力和突圍機會。
04
數據:二手房均價跌回2019年,部分城市跌破2017年
據國家統計局6月份數據,全國70個主要城市、二手房價格、連續第6個月、全部同比下跌。
也就是說,今年上半年,全國70個主要城市二手房價格一直都在下跌(同比)。
其實,自2021年下半年房地產市場進入調整開始,70個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銷售價格同比下降城市數量就在不斷增長,二手房下跌城市數量則更高。
從我們重點關注的城市來看,目前部分城市二手房成交均價已跌至2018年至2019年水平,如 北京、廣州、深圳、杭州 等。
北京:2024年上半年,北京二手住宅成交均價約28834元/平,套均總價約258萬/套,基本已回到2018年水平。
廣州、深圳:廣州2024年上半年二手住宅成交均價約28743元/平,套均總價約264萬/套;深圳二手住宅成交均價約58975元/平,套均總價約531萬/套。兩個城市成交均價都在該城市2019年水平。
杭州:2024年上半年,杭州二手住宅成交均價約31883元/平,套均總價約311萬/套,套均總價已低于2019年(329萬/套)。
從趨勢來看,廣州和深圳二手房價格都于2021年達到近年最高峰,隨后在2022年出現下降,2023年出現一定反彈,但到今年上半年再次降低,達2019年左右水平。杭州則在2019年至2022年持續上漲,隨后從2023開始下跌,當前一路回到2019年。
還有部分城市二手房均價已跌破2017年,如南京、天津、武漢、鄭州等。
如天津,2024年上半年二手房成交均價11046元/平,套均總價約98萬元/套,均已明顯低于2017年(13400元/平,112萬元/套),甚至已經低于2016年全年,但仍高于2015年。
類似的情況還有武漢、鄭州和南京,2024年上半年二手房成交均價均明顯低于2017年全年水平。
不過,也有個別城市價格仍然堅挺,如上海。2017年之后,上海二手房成交均價一直保持4萬元/平方米上下。
今年上半年,上海二手房整體成交均價40758元/平,較2023年40854元/平微跌,但若具體到各區來看,區域內部分化明顯。
部分區域成交均價仍保持2022年至2023年水平,但部分區域二手房成交均價已回到2016年至2018年區間,如普陀、楊浦、虹口、寶山二手房成交價格均已跌破2017年水平。
整體來看,全國二手房成交均價和往年相比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背后反映出的是房地產不容樂觀的現實。
不過,近期我們也看到了部分積極因素在積累,如在全國層面的5.17新政以及北上廣深等重點城市的樓市新政拉動下,核心城市二手房成交規模出現了持續的上升,并帶動了部分新房市場成交。
此外,70城一二手房6月房價指數環比跌幅有收窄態勢,北京、上海更是出現了今年以來的首次轉跌為漲。后續,隨著利好政策效果持續釋放,房地產或將迎來筑底修復。
05
房地產新政后,各大城市土拍呈現出一些新趨勢
今年上半年,全國土地市場情況不容樂觀。
據財政部最新數據,今年前5個月,全國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12810億元,同比下降14%。而據克而瑞數據,今年上半年土地成交規模同比下降16%,創下2010年以來上半年土地交易規模的新低。
土地成交嚴重下滑背后,是房企投資意愿的極度低下。
據克而瑞統計,房企投資百強1-6月拿地金額總量同比下降40%,降幅創2023年以來新高。另,銷售百強房企拿地銷售比也僅有0.14,謹慎態度一覽無遺。
保利、中海、招商等代表性央企,今年上半年投銷比更是低至0.1以下,萬科上半年投銷比更是僅有0.02,拿地較為積極的華潤置地上半年投銷比也僅有0.19。
顯然,受新房市場下行影響,房企剛性開支與收款之間存在重大的不匹配現象,房企被迫進入“節衣縮食”模式。
不過,隨著市場救市政策的打開,各大城市土拍呈現出一些新的趨勢,我們挑選幾個典型城市來看。
上海:熱度有明顯回升
7月9日,上海開啟取消土拍限價后的首場土地集中出讓,最終批次內4宗地塊全部成功出讓,成交總面積15.29萬平方米,成交總額91.33億元。
其中,楊浦區內2宗地塊均以高溢價成交(21%、17%),土地市場熱度有明顯回升。不過,冷熱不均的現象在雙限取消后依然存在,比如寶山、奉賢區各1宗地塊則以底價成交。
杭州:土拍溢價率創新高
6月28日,杭州上半年的土拍收官之戰,熱度明顯提升。江區西興宅地,經過35輪競價后,以15.81億元的價格被拍下,溢價率高達33.87%,創下了當地地價開放以來的新高;申花宅地以總價12.49億元的價格被拍下,溢價率高達22.57%。
南京:地塊最高競價47輪
在放開限購后,南京6月19日土拍熱度空前,3宗地塊均溢價成交。河西南G11地塊,競價47輪,最終以43888元/㎡的價格被南京奧體建設拿下,一舉上榜南京第二高價地;夫子廟G10地塊,經過25輪競價后,以35084元/㎡的價格被南京中堃置業拍下,溢價率20.42%;溧水地塊經5輪報價,由本地民企南京昱臨置業有限公司溢價5.1%競得。
青島:刷新土地成交單價紀錄
6月20日,青島掛牌出讓2宗涉宅地塊。土拍結果顯示,2宗地塊中,1宗底價成交,另1宗經過多輪競價后溢價37.23%,成交樓面價39516元/平方米,刷新了青島全市十余年的土地成交單價紀錄。
顯然,各地土地拍賣規則放開、供應“縮量提質”之下,典型城市土拍市場已經呈現出一些積極信號。不過,整體來看,高溢價成交地塊仍較少,且多為最核心地塊,市場仍處于低溫運行態勢,全國土地市場整體熱度仍存下降趨勢。
站在房企投資角度,土地市場回溫直接依賴于新房銷售端的修復。新房市場持續下行,房企拿地肯定會繼續偏謹慎,即便偶爾出手也會更側重有一定保障的地塊。
整體而言,土拍市場新的供需平衡點尚未到來,市場進一步穩定還需時間。
『 產品介紹 』
《晨光地產行研》
房地產行業研究領域知名專家『劉晨光』先生主持出品
每2月一期
從國際視野、金融趨勢、城市運營、財政運營、企業運營等多維度
全盤監測地產行業運行態勢
前瞻分析影響地產走勢的中宏觀要素
為企業戰略決策提供高質參考
幫助企業管理者洞察趨勢,制勝未來!
數年打磨成型,獲江浙滬派系房企高管盛贊
是房地產投資者必讀的戰略內參
市場瞬息萬變,抓住關鍵信息,就能抓住發展機會
更多討論,請聯系我們
了解更多,請戳小程序 FOCUS地產戰略
【以上內容僅為個人觀點,不代表所在企業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