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峰的產品雖然在知名度上可能不及行業巨頭,但在實際的市場貢獻上絲毫不遜色。同時,他也為程序員、產品開發者、以及連續創業者,在AI時代的轉型提供了重要的參照。 作者 |吳彤
2022年11月30日,聊天機器人ChatGPT一經推出便迅速走紅。上線5天,注冊用戶數超過100萬;上線第二個月,月活用戶突破1億;上線第三個月,微軟率先宣布要將旗下所有產品與其全線整合。此后,ChatGPT引發的科技海嘯迅速席卷全球,并如同一只“無形之手”調控著AI大模型產業鏈的形成。
劉海峰有一種直覺:機會來了。
這與他過去兩年面對元宇宙、NFT(數字化資產)兩個風口時的態度全然不同,“雖然那些都是熱點,但與我們的日常生活關系不大,只能算作高投機性項目。”
2023年4月,劉海峰和團隊開發的一款名為"ChatU"(中文名“才兔”,https://www.chatu.ai)的平臺正式上線,成為國內最早的企業級的AIGC產品之一。簡單來說,就是搭建出一套操作系統,同時接入多個大模型,對應每個模型的特點創建不同的智能助手(agent),使其更適用于企業用戶,涵蓋了企業日常運營中所需的在線客服、數據分析、生成報告、標書撰寫、甚至關鍵決策。
產品上線的一年多里,劉海峰感覺自己有了前所未有的忙碌感。一是因為很多企業的開發者對AI大模型技術還不太了解,要組織客戶分享會、AI主題沙龍,這些活動幾乎占滿了他每個周末。還有一個原因,他要找到更多的大模型廠商合作,如果只依托于Open AI的大模型,相當于把雞蛋放在了一個籃子里,一旦這條線路出了問題,下游應用就會全部癱瘓。
這并非未雨綢繆,而是真實存在的風險。2023年7月初,國內出臺了大模型備案要求,依靠API接口獲取境外大模型能力的模式受到挑戰,導致去年年初時就接入OpenAI做應用的團隊,在不同程度上陷入了困境。比如某在線設計平臺,曾是國內最早推出AI生圖的產品之一,并圍繞AI生圖搭建了社區生態。但在去年9月初,這家平臺突然宣布“網站維護”,持續了一個多月后,依然是“網站升級中”的狀態。
迄今為止,ChatU平臺已接入OpenAI-ChatGPT、Claude、Llama、百度文心、通義千問、豆包等多家國內外的AI大模型,且公司還被還入選評為了微軟Founder Hub、英偉達初始計劃、以及Open AI的Tier5級別合作商。
最近,劉海峰與至頂科技&《碼客人生》談起自己的這段創業,依然篤定"AI to B"(AI在企業級市場的價值)是他最重要的決定。即便這段創業起步于一個簡單的業務--銷售ChatGPT賬號--他也是從企業的角度出發,希望員工個人賬號始終處在企業統管之下。
和劉海峰認識多年的朋友表示,“海峰并不以公司體量著稱,但他所做的產品恰恰是企業在互聯網時代、AI時代轉型所必需的。 ”
2016年,他開發的“微課幫”是微信體系內的一次創新,定位為“輕直播”工具,無需安裝APP和插件,在微信上關注“微課幫”后就能直接開課,解決了萬人在線聽課的難題。
2018年,他通過利用區塊鏈技術推出一款實現軟件版權保護和交易的新產品,針對于軟件買回后的閑置,以及盜版猖獗的痼疾。
而這次起步于2022年底的ChatU產品,則是為那些渴望利用AI大模型,但不知如何著手的傳統企業提供了解決方案。
傳統企業若想將一款AI大模型進行私有化部署,往往需要投入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的資金,然而對于一部分小公司而言,他們可能只需要一個簡單的SaaS版本。劉海峰則扮演了一個“集成商”的角色,通過整合各家的大模型資源,二次開發了智能助手,并設置了內部權限分配和計費體系等重要環節,使傳統公司能夠以較低的成本利用這些技術。
劉海峰的故事還在繼續,他坦言,自己做的這件事并非大家想象中的高大上,在技術上也沒有不可逾越的壁壘,關鍵在于誰愿意長期投入,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客戶身上。
頗為有趣的是,劉海峰的公司坐落在北京海淀的新東方大樓里。前兩年那里曾見證了一大頂級教育機構的撤退,一度讓這座大樓的商業出租降至冰點。但如今,屬于劉海峰這批人的創業機會,又從這里慢慢開啟。
▋ 01 AI大模型帶來的機會
《碼客人生》:首先請您介紹下,軟積木是一家什么公司?
劉海峰:軟積木其實很早就有了,大約是在2017年。
當時它作為一個商標,隸屬于一家主要服務于開發者、運營源代碼交易社區的互聯網公司。這個社區專注于應用類項目開發,至今已經擁有超過108萬注冊會員,由于市場環境影響會員數已經趨于穩定。
至于現在的軟積木公司,是2023年為了AI大模型的發展而獨立而來,利用大模型技術為企業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
實際上,我對AI的關注始于GPT-2時代,該技術于2019年發布,尚未完全成熟,直到Open AI的GPT-3.5版本,特別是于2022年11月30日發布的GPT-3.5模型驅動的ChatGPT,給我帶來了全新的視角和啟發。
我和幾個老朋友迅速了解了這款產品,覺察到AI大模型的企業級應用是機會也是剛需。
AI對于企業和個人的意義截然不同,個人可能更關注聊天、圖像和視頻制作等消費級應用,而企業則需要智能解決方案來實現專業化服務。
因此在創業之初,我們選擇了“AI大模型+企業級應用”作為我們的主要賽道,致力于為不同企業的不同業務板塊提供量身定制的智能解決方案。
《碼客人生》:解決方案這件事并不簡單,第一步你怎么做的?
劉海峰:我們的第一步是解決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企業如何為員工開設ChatGPT賬號。
雖然早期ChatGPT的使用主要面向個人用戶,但我們從企業的角度出發,思考如何將AI技術融入企業的日常運營,比如為員工創建的賬號,能夠在企業的監管下使用AI。
2022年12月30日,我們進行了MVP(最小可行產品)的驗證,隨后帶領團隊啟動了企業級AIGC產品ChatU.ai(中文名“才兔”)的研發工作。2023年4月,這個產品正式上線。
鑒于當時許多人對GPT技術還不太了解,我還發起了AIGC北京社區,并作為PEC亞太區的合作伙伴,組織了十多場線下Prompt(提示詞)活動。這些活動的參與度極高,最高時達到了97%的到場率,推動了AI知識的普及和應用。
《碼客人生》:能詳細說說“才兔”嗎?如果說2023年4月上線的是產品1.0,那么現在的“才兔”有了哪些更新?
它和現在的形式基本相同,只不過當時我們主要依托于Open AI的技術框架,尚未引入多模型的支持;智能體的概念及其功能也還未在我們的平臺中實現。
隨著技術的進步和開源與閉源的大型語言模型的涌現,我們逐步集成并推出了基于這些國內外諸多大模型的服務,才促成了我們的核心產品--才兔--一個企業級的、混合語言模型即服務(MaaS)的平臺。
目前才兔平臺已經成熟,能夠支持企業定制開發各種智能體(agent),覆蓋市場分析、客戶服務、標書撰寫、代碼生成、醫療數據管理、保險評估等多樣化的業務場景。
《碼客人生》:對于客戶來說,才兔平臺如何用?
劉海峰:我們有兩種版本:
SaaS版本不需要客戶自己搭建,幾乎不需要任何實施成本,只需要進行一些賬戶配置,就能完成初始化并直接使用。
私有化部署就需要客戶準備一些服務器環境資源。如果是針對大型模型的私有化實施,尤其是涉及到與硬件的適配工作方面,會占用大部分時間和成本,我們會派人過去;但若客戶具備基本的編碼能力,則可自行處理這方面的工作。
實際上,將訓練好的智能體集成到這些流程中,這樣的集成工作量相對較小,只需要做一些接口對接即可。對接的人員也無需具備深厚的編碼能力。這與傳統的開發方式有很大的不同,過去往往需要從頭開始設計架構并進行編碼。
《碼客人生》:所以這就是“軟積木”這個名字的背后寓意?
劉海峰:是的,我們的目標是并不是通過技術開發純軟件,而是讓軟件的功能實現像搭積木一樣簡單。
我們曾經經歷過SOP(指在有限時間與資源內,為了執行復雜的事務而設計的內部程序)和RPA(企業通過部署RPA數字工具,可以協助企業員工去處理大量基于規則的、重復的工作流程任務)的時代,現在有了AI大模型,可以像搭積木一樣簡單地部署軟件,不需要編寫代碼,只需要用自然語言描述就可以生成智能體,從而完成許多任務。
《碼客人生》:現在你們有多少家客戶?為什么選擇你們?
劉海峰:我們服務的企業接近2000家,涵蓋游戲、保險、法律咨詢、廣告創意、在線教育、數據分析、餐飲、通信等上百個行業。但事實上我們并沒有特別區分行業,每個行業都需要AI,在AI普及之前,我們還沒有看到哪個行業對AI的熱情特別突出。
客戶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腰部企業,員工規模在100~3000人,通常將我們的應用與他們的辦公自動化(OA)系統集成。
當企業規模超過100人時,對于組織管理和數據安全的需求會更加迫切。大多數公司都希望員工在使用公司提供的資源和數據進行工作時,都處于公司的監控之下,不允許將數據帶出公司。因此也就有了接入AI管理系統的需要。
另一種類型的客戶是規模較小的公司,可能只有幾十名員工,但會將我們的服務提供給他們的客戶群體或學員社區使用。
如此一來,他們就能將原本分散的用戶或會員行為整合起來,使之與企業的核心業務產生關聯。而且企業可以控制所有資源和行為,包括用戶的使用額度、使用頻率,分發權限(確保正確的人能夠訪問合適的模型和智能體,并且在員工離職后能夠順利轉移其資源)等。
▋ 02 企業關心什么?
《碼客人生》:現在AIGC形成了一條產業鏈,上游是基礎設施層,如英偉達,阿里云,亞馬遜云;中游是模型層,如OpenAI的GPT-4o,百度文心大模型,騰訊混元大模型等;下游是應用層,如Hugging Face推出的自動翻譯、情感分析等工具。軟積木處在哪一環?
劉海峰:我們定位是中間層,但靠近下游的應用,類似于AI界的Windows或macOS,即AI的操作系統--提供了運行AI大模型和開發更多AI解決方案的基礎環境。
也就是說,好多企業非常想搭上AI大模型的快車,但面對眾多AI大模型眼花繚亂,它們必須要評估和選擇適合自身業務需求的某一個AI大模型。但我們能搭建出一套操作系統,同時接入多個大模型,對應每個模型的特點創建不同的智能助手(agent),這些助手可以針對特定場景進行優化,滿足不同企業的具體需求。那么企業只需要關注實際業務,利用AI來提升效率。
為什么我們能做這件事?
無論是數字化還是智能化,核心思想是將知識密集型的工作流程中的各個環節引入AI技術,比如內部知識管理系統、問答型應用、合同審查以及法律服務等領域。
但AI進入到企業實際上有一個過程。
現在很多大模型企業想直接把模型賣給企業用戶,但這費用對企業來說是非常沉重的;
而且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有很高的風險,畢竟哪天你選的模型突然不更新了,更換成本還是很高的;
即便企業用戶采購了大模型,也很難于實際業務結合起來,畢竟大模型與傳統的IT有一定的區別,新的內容需要積極學習。所以有了AI操作系統的存在,通過操作系統將前端的大模型和后端的業務做了耦合。
《碼客人生》:你們接入了國外大模型如Open AI的GPT,也有國內大模型,如星火、文心等。這些大模型各有什么特點,你們如何根據需求來選擇最合適的模型?
劉海峰:這些大模型可以被看作不同的礦場。
Open AI的模型以其強大的推理能力和成熟度著稱,就像是金礦。金子可以制作許多不同的物品,類比而來,Open AI模型的應用范圍非常廣泛,幾乎可以用于任何場景。
雖然金子的確非常珍貴,用途廣泛,但成本也相對較高,而且有時候我們并不需要使用金子,而是可以使用鐵或銀。而國產的某些模型,它們在中文語義處理方面表現出較強的能力,還有一些私有或開源模型,它們的優勢在于提供了更高的私密性,我們可以把它們比作銀礦或鐵礦。
我們會綜合考慮這些特點,為不同的應用場景選擇合適的模型。在創建智能體時,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基于特定模型的選項。
此外,我們目前也在開發支持多模型的流程化解決方案,這樣用戶可以通過多個模型協同工作,實現團隊作戰的效果。
《碼客人生》:你們的合作伙伴,如微軟、Open AI、英偉達、亞馬遜、甲骨文、華為、百度等,合作方式是什么?是將他們的模型集成到你們的服務中嗎?
劉海峰:不完全是這樣,我們與每家公司的合作都是獨特的,不僅限于技術層面。
以微軟為例,我們是微軟的Founder Hub成員,AI合作伙伴,微軟為我們提供了資助額度達百萬人民幣。
英偉達方面,我們參與了他們的NVIDIA Inception Program(英偉達初始計劃)成員。
Open AI方面,我們獲得了較高的授權級別,Tier5級別合作商,是首批全球合作大客戶,這使我們能夠更深入地集成他們的技術。
其他公司如華為和百度,我們是華為云首批初始計劃成員,首批百度AI應用市場合作伙伴,他們的AI應用市場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我們根據項目需求選擇合作方式。
總體來說,我們與微軟、英偉達、百度的合作開始得較早,都在2023年,華為則稍晚,現在我們也在與釘釘合作。而且每個合作伙伴都有其特定的要求和標準,如果你想在他們的應用市場上架產品,你的產品就需要達到一定的標準化和成熟度。
《碼客人生》:目前國產大型AI模型正在不斷發展,一種觀點認為,智譜AI、月之暗面、百川智能、面壁智能這四家公司是國產大模型“四小龍”,您是否擔心這些大模型廠商強大之后,會直接涉足你們正在做的工作?
劉海峰: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從企業的角度來看,他們并不希望完全依賴于某一個大型模型。如果它們只使用某一個大模型,那就等于被這個大模型公司“綁架”。而且大模型技術還在不斷發展之中,目前還不能確定哪家是最終的最優選擇。
同樣,如果大模型廠商這樣做了,他們自然會首先推廣自己的模型和產品,失去了“平臺化”的意義。而且術業有專攻,或許許多廠商的軟件產品本身很優秀,但與用戶的聯系不夠緊密,沒有形成一個有效的生態,是一個單純的銷售行為,收集不到用戶反饋,這導致產品發展受限。
因此,我們的角色更像是一個“集成商”。
我們背后整合了眾多大型模型,客戶可以在我們這里自由切換使用不同的模型,不會受限于單一的大模型。
在生態建設方面,軟積木的主要策略有兩種:
一,我們創建了一個社區,名為“提示詞工程”(Prompt Engineering Conference,簡稱PEC),目的是為AIGC領域的從業者提供一個交流和探索AI創新的平臺。
目前,PEC在北京或上海每季度舉辦一次線下交流會,每次活動都有二三百人參加。通過這些活動,我們與行業伙伴和相關企業建立了聯系,收集了他們的反饋,用以改進我們的產品。
今年的PEC大型活動將于深圳再次舉辦,大家可以在活動行或PEC官方微信公眾號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也歡迎大家報名參與。
二,我們組織小型沙龍和客戶分享會,規模通常在二三十人左右。這些活動不設固定時間表,有時甚至每周都會舉行一次,主要目的是加深我們與客戶的關系,理解客戶需求進一步優化服務。
通過生態建設,我們向客戶傳達了一個信息:我們的產品、信譽和服務是有保障的,我們致力于長期服務客戶。就像在超市購物一樣,消費者更傾向于購買他們熟悉和信任的品牌。對于B端市場來說,這一點尤為重要。
《碼客人生》:軟積木的競爭優勢或壁壘體現在哪?
劉海峰:坦白說,在技術上并沒有不可逾越的壁壘,關鍵在于誰愿意長期投入。
無論是財務投入還是時間投入,我們的優勢在于幫助客戶在前期快速起步,將他們的需求融入我們的產品中,并迅速推進發展。當然,我們也在積極進行一些行業客戶的深度合作,包括行業數據的整合和客戶的深度綁定。
▋ 03 一個連續創業者的20年
《碼客人生》:當國內大模型廠商招兵買馬、比拼大模型性能、吸引融資,您已經做出產品,拿到客戶,考慮規模化變現了,您自認為是這波AIGC風口里最先賺到錢的人嗎?
劉海峰:可以這么說,目前我們主要依靠自身的盈利能力,而不是單純依賴融資來開展業務。
作為創業公司應該首先自力更生,依靠自身的“造血”能力。我們相對來說比較穩健,沒有追求一夜暴富,專注于通過正統的方式幫助客戶解決問題,以此獲得收益。
雖然我們也在尋找合適的融資機會,我們希望得到的不僅僅是財務投資,更希望投資者能提供產業資源,幫助我們實現對接,但目前看來并沒有特別契合的投資方。
目前市場上的大部分風險投資(VC)都在觀望AI領域,未必真正愿意投資。一些投資者甚至在完成盡調后,以各種理由退出。投資環境整體不佳,美元基金難以進入,退出渠道也不順暢。
其次,我認為關鍵是找到適合自己的事情。
建議創業者不要做大模型廠商已經在做的事情,而是應該尋找自己擅長的領域。可以借鑒上一代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最終成功的往往是大型企業。早期市場上涌現的許多小型存儲和合作服務公司,最終要么被大廠并購,要么被市場淘汰。
盡管大模型本身開發難度大,但圍繞大模型的生態系統,還有許多可以做的事情。
我們定義自己是一家AI Native(AI原生,從一開始就將AI技術作為核心產品和服務)的公司,目前員工不到20人。一旦超過20人,我們就不再是純粹的AI公司了。人員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研發和產品、運營和市場、其他輔助人員。
《碼客人生》:你們一年有多少現金流?
劉海峰:大約在千萬左右。
《碼客人生》:您是程序員出身嗎?在創立軟積木之前,您還有哪些創業或產品開發經歷?
劉海峰:我不是,我大學(1999年~2003年)主修的是高分子材料。
那時互聯網剛剛起步,還是QQ流行的年代,我做過一段時間的PC網站站長,后來進入電信公司工作了幾年。那時候我就已經把專業放在了一邊,涉足了計算機領域。
2009年7月,我與業內的微軟MVP(微軟最有價值專家)在北京豐臺成立了一家公司,易縱互聯(北京)科技有限公司(Ezong Vianet),后來又在浙江成立了全資子公司。
公司定位為Internet運營服務提供商和微軟云計算顧問企業,旗下有三大重要產品:51Aspx(微軟商業技術軟件源碼分享和交易平臺)、微課幫、軟積木。
51Aspx(51Aspx.com),這是一個面向國內應用開發者群體的軟件分享社區,通過“分享-下載-獎勵-再分享”的模式,使分享者得到自己的既定利益回報,也讓下載者進行適當的付出,現在已經有近100萬會員、上萬套軟件。這個業務仍在穩定運行中,我們有一個小團隊專門負責維護。
“微課幫”則在2016年6月上線,定位于微信端的“輕直播”工具。無需安裝APP和插件,在微信上關注“微課幫”后就能直接開課,為在線知識分享者提供“創課/報名+付費+審核+講課+沉淀+導出”全流程的一站式解決方案。
微課幫的成績很不錯,上線僅30天就累計開課近500次,不到一年已經積累了國都證券、微軟、拉勾、崔牛會、創業邦等不同行業領域的5000多家授課和培訓機構。直到疫情之前我們把它賣掉了。
軟積木最開始是用于幫助應用企業,快速、精準定位到目標軟件,現在是提供軟件系統開發,和AI大模型結合更多。
此外,我還有一段時間在做區塊鏈技術的創業。
互聯網讓信息透明,硬件的價格日益穩定,軟件的麻煩卻一直未能妥善解決。無論是部分軟件高昂的價格,軟件買回后的閑置,亦或是盜版的猖獗,軟件這一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都還有著諸多可以想象的地方。軟件結合區塊鏈是改善軟件環境可以想象的方向之一,甚至是最好的方向之一。
因此,我帶領團隊開發了一款產品,做的事情是將軟件資產化,主要解決軟件流通中的版權問題。此外,交易時交換軟件的版權,以后還可以演變成交換賬號體系,譬如游戲賬號等都可以在我這里交易,不僅限于軟件版權。
《碼客人生》:從互聯網、區塊鏈,到現在的AI,您似乎總能站在風口浪尖?
劉海峰:實際上,我所有經歷都圍繞軟件開發,有兩個標準:一是自己想做、二是自己能做。
比如當區塊鏈技術偏離了初衷,我們認為這有問題,就及時停止了參與。包括后來的NFT(數字化資產)熱潮,我們也沒有介入。至于前兩年的元宇宙,雖然是一個熱點,但與我們的日常生活關系不大。
直到以GPT-3為代表的AI 2.0時代開啟后,AI像人腦一樣思考問題,能參與到方方面面的應用,我才再次感覺到機會來了。
《碼客人生》:AI大模型的到來,讓許多程序員、產品經理和連續創業者的機會更多了,他們可能比沒有IT背景的人更有優勢。你對大家有何建議?
劉海峰:實際上,去年年初,大多數人對大模型還處于好奇的階段。那時候流行的網絡活動是給大模型出題或者講笑話,隨著AI大模型的智能涌現,很多人去思考大模型如何提高企業生產力,而不僅僅作為一種娛樂形式。
作為技術型創業者,我們能更早意識到這次技術是革命性的,產業鏈上有缺位。但我建議大家,還是要從商業角度來考慮問題,如果能夠結合企業需求會更好。
IT人員不能只是在實驗室環境中開發最小可行產品(MVP)或概念驗證(POC),而沒有真正推廣到企業業務中。這樣新技術就無法走到公司的業務端,無法成為真正的生產力。
其次,大家還要意識到,AI可以通過智能體的方式完成許多任務,這與傳統的IT解決方案是不同的。而且傳統操作系統(如Windows或Android)通常是圍繞硬件CPU構建的,而AI操作系統則是建立在云計算基礎設施之上的,更側重于大模型的應用和跨模型的整合。
《碼客人生》:企業對AI的認知是到位的嗎,已經了解了AI的邊界,還是需要你們做一些教育?
劉海峰:我們確實會碰到一些客戶,他們在對AI了解不深的情況下向我們提出需求。
比如客服領域,有的企業認為AI可以取代人工客服。但實際上,AI在客服交互中的作用有限,一旦回答錯誤,可能會導致客戶投訴,甚至在金融等行業可能會受到監管部門的處罰。更具體說,AI可以幫助客戶做一些非實時的工作,比如通過分析客戶的溝通記錄,發現潛在的銷售線索,而不是直接替代客服的工作。
再比如,有的企業對智能體的理解不足,認為很多東西都需要從頭開發,做定制化的應用。我們也會進行評估,如果這個需求具有較強的通用性,我們會考慮將其免費整合到產品中,讓客戶直接使用,并且這個能力也可以被其他客戶共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