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周延波校長在學校四屆三次“雙代會”上的重要講話指出,2024年全校各單位要將迎評促建“對標建設”作為本年度核心工作任務,以聚焦“內涵建設、特色建設、創新建設”為主線,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持續推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學校各教學單位認真落實學校工作部署和評建工作要求,在教研科研、專業與課程建設、教學改革創新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為此,新聞宣傳中心特推出“對標建設,我們在行動”系列報道,全方位介紹各教學單位評建工作所取得的優異成績及經驗,進一步激發全校師生奮發進取,努力獲取更多標志性成果,推進教育教學高質量建設。本期推出《城市建設學院:踐行落實“四個三”發展理念,推進學科融合創新發展,持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西安思源學院城市建設學院深入踐行建筑環境綠色發展理念,聚焦凸顯數字化智能化建造和再生水綜合利用模式創新應用特色,踐行落實“三導向”優化專業建設、“三舉措”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三抓手”推動教師隊伍建設、“三落實”提升服務地方發展能力,促進多學科相互支撐、協同融合發展,為學校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為培養更多滿足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三導向”打造產教融合重點專業群
城市建設學院省級一流專業工程造價團隊合影
為推動學院教育教學高質量提升,城市建設學院緊密貼合國家建筑行業發展脈搏,深刻洞察地方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聚焦“三導向”全面優化專業結構,致力于打造產教融合、特色鮮明的重點專業群,為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城市建設學院黨委書記、院長張煒介紹,“三導向”即指特色導向打造城建類優勢學科、應用導向打造服務地方發展專業群與品牌導向提升專業內涵建設水平,共同構成了學院專業優化建設的三大引領方向。
特色導向打造城建類優勢學科。學院堅持“立足專業,面向行業、促進就業”的辦學理念,搶抓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鄉村振興發展戰略,以數字智能建造和綠色發展為特色導向,成功打造了土木工程、工程造價兩個省級一流專業。同時,學院緊密契合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等發展需要,優化學科專業布局,對接建筑業上下游產業鏈和創新鏈,構建城建類專業集群,形成了覆蓋土木建筑上下游全產業鏈的城建特色專業集群,有力推動了以新技術與產業融合推動骨干專業升級,以專業融合模式發揮優勢輻射作用,提高了學院教育教學資源運用的綜合效率,提升人才培養的競爭優勢,進一步彰顯了學院的辦學特色。
應用導向打造服務地方發展專業群。學院緊跟行業智慧建造和綠色低碳發展趨勢,構建兩大專業集群,精準對接建筑全生命周期智慧建造、再生水綜合利用等產業集群,并依托重點打造的學科專業集群,培養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應用型人才,體現了學院服務地方經濟的責任與擔當。
BIM虛擬仿真實驗室
品牌導向提升專業內涵建設水平。學院堅持工學、管理學、藝術學多學科相互支撐、協同融合發展,提升數字BIM技術和綠色建筑環境下的專業內涵建設水平。這是學院加強內涵建設的重要舉措,也激勵著學院每一位師生不斷追求卓越,共同塑造學院良好的“品牌形象”。
“三舉措”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城市建設學院畢業作品展
強化做好人才培養頂層設計。在高等教育日益注重實踐與創新能力的背景下,城市建設學院積極響應時代需求,一方面以OBE教育理念為核心,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全面強化頂層設計。通過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范式變革,修訂、實施全新人才培養方案,實施全面學分制以及案例驅動課程內容設計和考核設計,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強化實踐教學環節,要求實踐學分(學時)高于總學分(學時)的30%,引導鼓勵學生走向工程一線,廣泛參與生產環節,不斷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尤其在畢業設計環節,學院強調“真題真做”,進一步鍛煉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的實習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完善提高課程資源供給質量。為進一步提高教育質量和水平,學院深化課堂教學改革與創新,實施“訂單班”聯合培養、“小班教學”和“大班授課、小班討論”的靈活教學模式,既確保學生所學知識與市場需求緊密對接,又促進了師生間的深入交流與探討。學院積推進打造“金課”,深化“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大力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努力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目前,學院共擁有省級一流本科課程4門,出版教材9本,為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提供了有力支撐。
創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學院不斷夯實人才培養根本任務,促進專業轉型升級和內涵式發展,建成行業特色鮮明、同類院校知名、具有較高水平和競爭力的城鄉建設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專業集群。這些專業集群不僅緊密對接行業需求,還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為學生未來職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三抓手”推動“雙師雙能型”隊伍建設
城市建設學院院長張煒(前排中)指導學生畢業設計作品
更新教師教育理念。學院以OBE教育理念和綠色發展為核心理念,深化產教融合,構建“雙向融通,多維協同”的人才培養模式,共建實習實訓基地,共享師資團隊,實施項目驅動,不斷推動教學方法從灌輸式向研究型、實踐型轉變,教學手段從傳統教學手段向互聯網新技術手段升級。同時依托教學質量評估、教學研究活動、教學技能大賽等平臺,不斷推動教師教育理念的更新與教學能力的提升,積極推進以創新和實踐為核心的課堂教學。
提升教師實踐能力。“針對新入職青年教師普遍缺乏實踐經驗的問題,學院通過鼓勵教師走到實踐一線、考取行業資格證書,增加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評價機制等多元化策略,有效提升了新入職青年教師實踐經驗能力。”城市建設學院教學副院長劉俊茹表示,為進一步提升教師專業能力,學院鼓勵教師考取建設行業相關執業資格證書,積極參與各種實務鍛煉,健全教師社會實踐活動與成效評價制度,并把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作為重要評價內容,把評價結果科學運用于教師崗位聘用、培養培訓、職稱晉升和績效考核。目前,學院共有50余名教師擁有工程一線崗位實踐經歷,充分滿足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
擴大“雙師雙能型”教師規模。在提升師資隊伍的教學與實踐能力上,學院實施“外引內培”并舉,積極引進和培養“雙師雙能型”教師。學院堅持每個專業集群每年都引進“雙師雙能型”教師,并大力培養“雙師雙能型”教師。目前,學院已初步建立起了一支教學能力與專業實踐能力兼備的“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為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三落實”提升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西安思源學院副校長趙惠霞(左)、廣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數字高校BU副總經理謝軍(右)與城市建設學院院長張煒(中)共同為數字建筑產業學院授牌
搭建服務地方發展的平臺。建校以來,西安思源學院始終堅持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己任,不斷提升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2020年學院與廣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數字建筑產業學院”,2022年5月,周延波校長專程赴廣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調研走訪時強調指出,深入企業一線加強社會需求調查,要深度了解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要求,加深校企間的相互了解,推動校企雙方在產學研用、實驗室平臺建設、學生培養、就業實習和行業學術交流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推進校企合作高質量培養應用型人才。城市建設學院不斷探索“政校行企”的產學研用合作育人模式,積極搭建教研、教學、實踐協同育人平臺,共建協同育人機制,努力實現教育資源的“共建、共管、共享”,已先后與多家政府部門及企事業單位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積極推進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城市建設學院認真貫徹落實學校“科研強校、科研強師、科研強教”的要求,2021年11月,“數字化建筑陜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喜獲立項建設,研究中心面向國民經濟發展的主戰場,以崗位需求、人才培養為重點,兼顧社會服務,以建筑數字化在研究開發、成果產出、人才培養、工程實踐等方面的應用為目標,推動數字化建筑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推行產學研用合作育人模式,有力促進了學校科研實力與教學質量的雙重飛躍,為地方乃至全國的建筑數字化領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增強了學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吉爾吉斯共和國奧什國立大學領導專家一行參觀西安思源學院再生水實驗室
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學院承擔了水利廳關于再生水利用的兩項重要研究課題,其中由周士恒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申報的“高校中水回用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榮獲陜西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并服務陜西省平利縣、吉爾吉斯共和國奧什國立大學、西安思源學院徠寧校區等多個再生水系統建設推廣,有效推動了水資源循環利用,助力了生態文明建設。這些成就不僅彰顯了學院在科研領域的創新能力,也為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貢獻了重要力量。
助力地方文化發展。學院還通過數字建筑、科學家精神基地建設、節水科普基地建設途徑,精心打造獨具地方特色的建筑文化,豐富了地方文化內涵;建立多個大學生校外實踐基地,鼓勵師生深入基層,挖掘和傳承地方優秀傳統建筑文化,積極推動建筑文化的創新性發展,為地方文化的繁榮興盛貢獻了智慧和力量。
編輯:楚屹
審核:葉子
總編:陳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