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上,黑馬都準備睡了,誰知道華為突然爆了個大瓜。
華為終端BG董事長、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余承東在董宇輝直播間里透露,目前華為智選車四個界:問界、智界、享界、尊界品牌全都已經轉讓給了制造商。
等一下,第四個界叫啥來著?
如果黑馬沒記錯的話,今年3月,余承東透露華為第四界是和江淮合作的時候,傳的沸沸揚揚的好像還是叫“傲界”。
當時大嘴還對外透露,和江淮合作的車型會上看百萬級別,所以大家紛紛猜測,對標大概率就是邁巴赫、勞斯萊斯這種超豪華品牌,也有傳言說會主攻高端MPV市場。
而這波相當于確定了華為鴻蒙智行旗下四大品牌就是:問界、智界、享界、尊界,尊界應該就是之前“傲界”的正式名稱。
華為四界,劍指四方
如果按照之前余承東對外所說的,“華為目前只合作4個智選車品牌”,那這四位“X界”應該就是目前華為在造車領域的全部布局了。
不過,雖然都是從一個“爹”手底下出來的,但四個娃的發展情況卻可以用天差地別來形容。
2021年出生的“AITO問界”是四界里的長子,也是目前知名度最高的華為智選車品牌:
AITO問界全系6月單月交付突破4萬,創歷史新高。其中,AITO問界M9 6月交付17241輛,累計大定超10萬輛;AITO問界新M7 6月交付18493輛,上半年累計銷量突破11萬。
晚來一步的“智界”,因為奇瑞一些懂得都懂的原因,到現在還沒支楞起來,4月剛剛二進宮的智界S7,6月只交付了2995輛。
至于享界尊界更是還在排隊,享界S9下個月應該會上市,尊界估計近段時間還看不到動作的。
和隔壁小米的處境差不多,大家都屬于是打響了發令槍,但整體業務布局還“在路上”。
不過值得欣慰的是,目前華為的戰線已然拉開,四界劍指四方。
如果拆看四界的產品對標:
定位中型SUV的問界M5/M7,25萬起售的價格,基本貼身肉搏對標理想L6/L7/L8和特斯拉Model Y,覆蓋的是25萬-30萬的SUV市場。
47萬起售的豪華商務SUV問界M9,對標邁巴赫gls、理想L9,作為50萬元以上豪車,5月憑借15875輛的交付輛,爆殺BBA。
而智界S7,25萬起售的純電轎車,對標包括Model 3、BBA 34C;即將發布的智界R7,是鴻蒙智行的首款轎跑SUV,售價大概率在30-40萬之間,據說奇瑞內部對標的是Model Y。
還沒上市的享界S9,目前也已經開放預售,預售價45-55萬元,定位行政級轎車。(黑馬:又與我無瓜了哈)大嘴說對標的是BBA 78S,但體驗上據說更接近56E,大概就是BBA中檔轎車。
再加上尊界據說對標的百萬級別MPV。
四界分工明確:問界主攻SUV、智界目前主打中端轎車、享界打高端、尊界劍指豪華市場。
也就是說鴻蒙智行基本上已經覆蓋了從20萬-100萬級別的各種車型。
不過,雖然目前看起來還蠻和諧,但起步階段有意打差異化,避免內耗是常見的戰略,等到后期產品線鋪開,“X界”之間肯定免不了短兵相接。
但現在談這個就還有點早了。
鴻蒙智行,野心不小
小米造車3年出了個SU7引爆車圈,華為智選車也不遑多讓,問界早在21年就已經誕生。
余承東昨天在直播間里說,現在已經把四個界的商標全部轉讓給了生產商。(也就是賽力斯、奇瑞、北汽、江淮)
理由是“基于國家規定,汽車品牌必須有生產廠商擁有,所以車標全部轉讓給了生產商”。
但就如大嘴后面說的:華為對問界的投入非常大,問界品牌起碼價值百億,(25億拿下商標)“車廠賺大了。”
其實以華為對造車業務投入的心血的重視程度,商標的轉讓可能并不會影響華為對四界業務的把控。
首先,在技術上,華為就卡了合作方的脖子。
華為對業務的大手筆投入一直都是“遙遙領先”的,2012 年初,華為研發人員已有 8000 余人,當年手機研發費用就達到9億元。
做手機的時候,華為是三星、蘋果之外,全球第三家能自研高端手機 SoC的廠商;自研基帶芯片蘋果至今都沒有成功(用的高通基帶芯片),麒麟已經投入了商用。
而多年技術積累,幫助華為在開始造車后,能夠迅速的落地產品。
問界的座艙芯片來自麒麟、智駕芯片沿用的AI昇騰系列、車機無痛移植鴻蒙系統,智駕訓練也是基于自有算力網絡。
三電上,華為基于光伏逆變器研發了同原理的電機控制器和電驅動系統;ICT和能源業務的積累,也在車聯網服務的終端通信、激光雷達的光芯片和BMS系統上提供了不少幫助。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更別說華為對造車業務的投入也同樣不容小覷,華為車 BU 成立四年半,總共投入數百億元資金和 7000 多人,其中智能駕駛團隊就接近 5000 人。
2022 年,華為車 BU 投入 105 億元研發資金,是理想、小鵬的 2 倍以上,也超過廣汽、長安整個集團的研發投入。
可以說鴻蒙智行合作品牌,很大程度上依賴的就是華為的技術賦能和品牌影響力,真就應了那句“跟著華為有肉吃”。
不過余承東自己也承認,華為的核心競爭力就在技術賦能,要論供應鏈整合能力和生產制造,別說比亞迪了,布局多年的理想也在其之上。
但在智選車的合作上,哪怕生產環節在合作方手上,華為依舊牢牢占據了主導地位。
這一點從華為選擇的合作車企就能看出端倪:
賽力斯在風光系列SUV大賣后,就開始在新能源業務上巨虧,品牌認可度不足、沒有有效銷售渠道,SF5賣不掉,斥巨資建成的廠房,根本等不到訂單生產回本。
奇瑞多年來憑借廉價車穩坐“自主一哥”的地位,但內部復雜的子品牌孵化,模糊了品牌定位還增加了內耗,遲遲走不出低價怪圈,實力是有的,但就是學不會往一處使勁兒,出道多年,歸來仍是“奇瑞QQ”。
北汽新能源雖說是老大哥,但在光鮮靚麗的外殼下,去年除了北京奔馳營收1742億元,貢獻了北汽88%的收入外,其他品牌一水兒后進生,燃油車收入倒是占了總收入的92.3%。
江淮上一次進入大眾視野應該還是和給蔚來代工的時候,雖然是一家幾十年的老廠了,但業務一直起不來的,乘用車市場銷量不佳,新能源轉型也困難,還嚴重依賴政府補助。
可以說華為選擇的合作商,全都是深陷泥潭急于脫困的車企,沖著華為技術賦能帶來的核心競爭力提升,配合度都非常高——
甚至像賽力斯這樣的,恨不得馬上改姓華,整個管理團隊,就剩董事長還是原裝的(創始人之子張正萍),剩下的一水兒華為班底。
有自己私心、偷偷鼓搗星紀元的奇瑞,因為“配合度”不足,智界S7一度深陷產能地獄,承包了車圈一整年的笑料。
也正是因此,在黑馬看來,哪怕商標已經不在手上了,華為對四界的掌控也不會變弱。
華為總說自己不造車,商標現在也全部轉讓出去,但不管是從目前四界的布局,還是合作主導權把握,華為在造車上的野心,都不像嘴上說的那樣:只想做個“輔助者”的角色。
在黑馬看來,華為造車是不得不為之:
目前華為手機業務尚未回到巔峰、3C產品天花板肉眼可見、加上IOT業務對“人車家”終端的需求,種種現狀,都倒逼著華為不得不尋找新的出路——
華為注定會更兇猛地投入汽車之戰。
目前來看,造車這條路并非坦途,但創業數十年,華為似乎也沒有走過順暢的路,“追逐本心,銳意向前”不應當只是一句口號,黑馬期待華為造車業務全面開花的那一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