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諸侯爭霸,最終天下三分,曹操雄踞北方,劉備、孫權瓜分南方,三方對峙互攻,出現了許多精彩紛呈的故事。
這段歷史又因小說《三國演義》的出現,成為大眾最為熟知的中國歷史階段。
三國爭霸,最頂級的人物自然是三國君主,特別是曹操、劉備、孫權這三位,而在他們三位中,孫權的知名度最低,形象也最趨于負面。
這當然有小說《三國演義》的影響,這部小說的核心宗旨就是“尊劉貶曹”,劉備和曹操才是作者重點描述的主角,孫權就是個配角。
作為配角的孫權及其東吳政權,還因偷襲荊州,殺害“武圣”關羽,致使漢室無法興復,被諸多三國愛好者鄙視,這是孫權負面形象的主要來源。
所以,在現今的三國愛好者中,孫權的粉絲遠遠低于曹操、劉備。
實際上,在以《三國志》為主的三國正史記載的那段歷史中,孫權展現出來的一些特質,也確實不如曹操和劉備,其中主要有兩項。
首先,在所謂代表正統的“大義”名分上,孫權及其創立的東吳政權天生弱于曹操創立的曹魏政權,以及劉備創立的蜀漢政權。
曹操雖為“漢賊”,實為“漢相”,長期“奉天子以令不臣”,至死也未自立,其子曹丕雖然篡漢,可到底是由正兒八經的東漢末代皇帝漢獻帝劉協禪讓得來的皇位,史書及史學家也都以曹魏為繼承東漢的正統政權。
劉備創立的政權在三國中實力最為弱小,可他一生以“復興漢室”為己任,其政權又以“漢”為國號,加之他到底姓劉,一生努力,雖未讓漢室復興,可一定程度上讓漢室得以延續,因此,蜀漢的認可度在后世不低。
特別是小說《三國演義》著力“尊劉貶曹”,給予劉備政權的正面加成意義太大了,蜀漢的粉絲一直是三國中最多的。
相比起曹操和劉備,孫權身上的“大義”屬性就太低了,既非漢室宗親,也非延續漢室的功臣,純粹就是割據勢力,自然不被后人所喜。
曹丕篡漢之后,劉備在實力為三國最弱小的情況下,就敢馬上建國稱帝,以示漢室尚存,而孫權空有三國第二的實力,卻只能在蜀漢創立的八年后,才敢正式建國,由此可知孫權及東吳政權的弱勢。
其次,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在諸侯爭霸至三國形成的過程中,孫權展現出來的軍事才能實在是很低,沒有突出的軍事指揮能力,拉低了孫權的認可度。
亂世爭霸,武力優先,特別是君主級別的人物,在軍事能力上不能太差勁,否則會導致軍權旁落,威望降低。
從后世歷史愛好者的角度上來說,評論一個政權的形成,開創君主的軍事能力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曹操和劉備在這方面的分值遠遠高于孫權。
曹操和劉備征戰一生,有過勝利,有過失敗,三國重大戰役,曹操打贏過“官渡之戰”,劉備打贏過“漢中之戰”,他們的威望和后世名聲就是在這樣的重大戰役中打出來的。
反觀孫權,從來沒有親自指揮并打贏過這樣的重大戰役,關乎東吳政權生死存亡的“赤壁之戰”,是周瑜指揮的,把蜀漢打吐血的“夷陵之戰”,是陸遜指揮的。
孫權親自指揮的戰爭,幾乎很少打贏,最為著名的就是他一生五征合肥,沒有一次成功,每次都是以多敗少,反而給自己打出個“孫十萬”的名號。
有人說,合肥地區屬于曹魏重點防線,都是名將鎮守,比如張遼,那也是五子良將之一,戰斗力頂尖,孫權打不贏是正常的,可是,孫權打曹魏二流名將,同樣打不贏。
比如,曹魏黃初七年,孫權曾親率五萬大軍圍攻江夏石陽,曹魏負責鎮守江夏的,是前荊州降將文聘,就這么一位漢末諸侯爭霸時期,沒怎么出場過的將領,都能擊敗孫權,由此可知,孫權的軍事能力有多差。
孫權自己的軍事能力差,也導致了他想統一天下的心愿無法達成,孫權晚年和陸遜之間產生的矛盾就有一部分來源于此,孫權沒有能力打贏戰爭,只能依靠陸遜,孫權想北伐,陸遜不同意,反勸孫權還是修生養息為好,孫權再著急也沒用。
綜上所述,三國爭霸時期,孫權的知名度不如曹操和劉備,除孫權政治上的身份不占優勢外,就是爭霸最需要的特質,即軍事能力太差勁,這讓孫權的存在感永遠弱于曹操和劉備,也拖住了孫權想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
還是孫權的兄長孫策看得清楚,死前曾對孫權說“舉江東之眾,決機于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知卿?!?/strong>
孫權一生,只能說基本完成了兄長孫策的遺愿,即“以保江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