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小時候可能都發過這樣一個夢:
某天起來父母突然告訴你,孩子,咱家其實特別有錢,之前裝作普通人只是為了考驗你!
但這兩天看了沈騰和馬麗的新片《抓娃娃》,我才突然意識到,如果這個段子真的成為現實,那它根本不可能是美夢,而是一部中式恐怖片。
我的觀影體驗非常復雜,有好幾次我一邊被逗笑一邊覺得毛骨悚然,回過勁兒甚至對笑出聲的自己有點失望。
你問我,這片子推薦嗎?那我肯定是推薦的。
它可能是近一兩年我看到最好笑的國產片了。
但仔細一想,會發現它在喜劇的背后,藏了一層極其東亞、堪稱驚悚的悲劇。
片名的《抓娃娃》其實蠻有深意,最直接的一層意思自然是“教育要從娃娃抓起”。
沈騰演的巨富馬成剛發現自己已經“養廢”了大兒子,由此深感富養的孩子容易長歪,于是決定和老婆一起窮養小兒子,為他一比一復刻自己從小到大的各種磨難,以此鍛煉孩子的心智,想要養出一個合格的接班人。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拉著老婆和一整個教育團隊,在破房子里扮成窮人,讓孩子體會什么叫“辛苦的爸,賢惠的媽,生病的奶奶和必須堅強的我”,沉浸式感受貧困生活的各種暴擊。
可畢竟裝窮是為了教育孩子,再苦也不能苦教育,于是你又會看到扮成窮街坊的各位老師各顯神通,抓住生活中所有機會給孩子灌輸知識點,主打一個“潤物細無聲”。
比如樓下阿姨吹頭發的時候會大聲宣讀吹風機的加熱原理,仿佛在上物理課。
再比如扮作書店老板的語文老師會一邊看《鋼鐵是如何煉成的》一邊狂笑,然后主動跟孩子分享這本書,細講它多么多么精彩,多么多么有趣。
我覺得最典型又最好笑的,是孩子會在上學路上“無意中”碰到外國人,然后外國人會一比一按照課本內容來問路,讓孩子鍛煉口語,防止他學成“啞巴英語”。
片中有非常多笑點都來源于這種荒誕的設定,但只要你稍微聯系到現實,就很容易有我開頭說的那種復雜的心情。
因為從孩子的角度來看這個事兒,那真的是太窒息太地獄了。
大家的人生都應該擁有開放式的答案,而這個孩子的人生,已經被父母設置成了一道精密的計算題,就等著他把那個標準答案給算出來了。
《抓娃娃》的第二層意思這才浮出水面。
孩子成了娃娃機里的娃娃,被困死在那個虛假的、窄小的空間里,而操控著爪子的父親,正得意洋洋地觀看著他的成長,準備等他終于長成自己滿意的樣子,再把他抓到手中。
這個片子越到后面,觀眾越能看出策劃這一切的馬成剛身上那種揮之不去的爹味。
他覺得自己能成功靠的不是時代,不是好運,而是童年吃過足夠的苦,并且堅信只要兒子也吃了一樣的苦,就能成為跟自己一樣的“成功人士”。
有個細節我覺得很妙,就是他甚至請人來演自己去世的母親,就為了讓孩子跟他小時候一樣,早晚都要給家里人煎藥。
你很難說這種細節對孩子有什么具體的幫助,而父親之所以選擇一定要復刻這個細節,只是因為他小時候經歷過而已。
很多成功的中年男人真的很愛把自己生活的小細節“神圣化”,企圖在自己的人生中找出自己成功的必然性。
馬成剛以“愛”的名義折騰孩子,背后藏著的其實是一種根深蒂固的自戀。
不過父親的“爹”雖然讓人窒息,卻遠不是片子里最讓我覺得恐怖的點,畢竟只要你能看破這種爹味,就能擺脫它的控制。
真正讓我覺得汗毛直立的,是片中孩子最后決定在高考時對父親的操控發起反抗,而我的第一反應是——
有什么事兒不能晚點做么,這高考可是耽誤不得啊。
我問了好幾個已經看過片子的朋友,每一個都跟我一樣,在這一段都擔心過孩子高考的問題。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感受過被父母逼著上“興趣班”的痛苦、被掐斷夢想的隱痛、被干涉交友時的難過、被偷看日記的憤怒……
沒被父母折騰過算什么中國小孩!
但,在看到有人把追求自由放在完成高考之前時,我們還是那么自然地融入了“高考決定一切”的思維里,自我代入了望子成龍的父母。
要知道我本人甚至都沒有參加過高考,可我下意識的思維依然是這樣的。
我們從小到大受到的所有教育變成了那顆射向眉心的子彈,有些東西早已被寫入了所有中國人的DNA里。
戲里戲外,終于成了一個閉環。
我必須強調一下啊,并不是說高考真的怎么不對了,直到現在它依然是大部人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機會和最公平的一場考試。
我只是感慨,明明高考什么的已經過去了這么多年,我們依然如此容易被帶回那個“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恐懼里。
看完《抓娃娃》,我的心情真的特別復雜。
我看到很多人拿《楚門的世界》來類比這部片子,設置上當然有很像的地方,可我還是在心里呵呵了兩聲,拜托,白人的故事還是比東亞人的故事要簡單多了。
《楚門的世界》里一切皆假,最后男主的出逃當然可以非常決絕,也算得上皆大歡喜。
但《抓娃娃》最復雜也是最東亞的地方是,給孩子虛構這個世界的,是他如假包換的親爹媽。
這種真假交錯,父母以愛之名對孩子的人生實施綁架之實,才是真正戳中了我們很多無法言說的隱痛。
我可以非常堅定地痛斥片中的馬成剛對孩子沒有一點真正的愛,他最愛的就是自己,但我打心底里明白,代入到現實生活中,像他這么極端的父母其實非常少,大部分父母都是真愛著孩子的同時想要控制孩子。
當愛和控制共存,我們又該如何面對?
我不喜歡片子最后給出的有點“包餃子”意味的結局,但對不起,我也給不出更好的答案。
會反思的父母太少了,甚至我很多朋友跟父母一起去看這個片子,最后從父母那里得到的反饋都不是“這孩子也是不容易”,而是做爹媽太難了,有錢人家養孩子也要傾全家之力啊。
這里多說一句,如果不想跟父母起這方面的沖突,大家要不就盡量別跟父母一起去看了,或者看完別討論劇情,不利于家庭和諧。
可你要我忘記那些成長過程中的隱痛,成為一個真正萬事順從爹媽的孩子,我也真的做不到。
或許每個人都會在自己的人生過程中逐漸摸索出一種跟愛和控制相處的方式吧。
我還在努力中,我們一起加油。
(圖片來自網絡)
本文作者:海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