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由沈騰、馬麗領銜主演的電影《抓娃娃》上映。當天中午,頭條號“電影人陸川”發出了一條批評性內容——
瞬間,引起熱議。知名導演直接對其他電影做負面評價,在中國大陸的影視圈很不常見。
隨后,陸川所在的猿動力泛娛影業,官方發文稱陸川的頭條號被盜號,內容并非本人發布,要求全網刪除“所有不屬于導演發布的相關信息”,同時表示,“公司團隊已經聯系平臺,找回賬號”。
可這家公司萬萬沒想到,今日頭條很剛,直接用官方賬號作出回應:是用戶自行刪除,其登錄手機設備、發文手機設備、刪文手機設備信息均一致。
翻譯成大白話就是:兄弟,你別扯瞎話了,你那賬號根本沒被盜,內容不就是你自己發的嗎?
這樣的讓人感到特別二的奇葩操作,最后釀成二次輿情的,在文娛圈很常見。
比如演員牛萌萌在直播過程中否認吸毒,之后還發文說媒體搞假新聞——
這操作,直接讓北京警方坐不住了,第二天就發了通報——
也就是說,牛萌萌之前確實因為吸毒被查了,也被決定行政拘留了,但不知何故,“暫不執行”。 正常人,可能就偷著樂去了,但這姐姐居然 在 直播過程中、在自媒體平臺公然撒謊,稱吸毒這事 不存在。這么操作,引起了輿論風波, 置 公安機關 于何地?那必須得把你收監了啊。
“轉型Media人”曾經統計,近五年間共有至少36起一線娛樂明星輿情,事件爆出后,律師發過律師函或公司直接發過函。其中,明星委托發函“辟謠”的35起,占比97%。
但這“辟謠”的35起輿情,最后“謠言”被證實確實存在的11起,占三分之一。剩下的,大都也只是因為娛樂熱點的關注度轉移而稀里糊涂過去了。
最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一份聲稱有人惡意詆毀張譯“曾當著孫儷面故意抽煙”的公司“嚴正聲明”。聲明措辭嚴厲,稱這不僅僅是名譽侵權,已經是誹謗罪了,稱“律師已經做了證據保全,將通過法律途徑嚴肅追責”。
但實際情況是:“當著孫儷面故意抽煙”這個事,其實是張譯在《魯豫有約》中,和孫儷坐在一起時,以輕松幽默的口吻親口披露的,他一邊說,孫儷在一邊捂著嘴笑。
這家公司負責輿情公關的人,以及律師,連最基本的核實工作都沒做,就直接去“辟謠”了。
為什么文娛圈看著有錢又牛逼,但處置輿情的時候總是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二”?
首先,是文娛圈的很多人對真相、對法律,缺乏敬畏。中國的娛樂圈,總給人一種可以游離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之外的狂歡感,反正告訴粉絲什么,他們就信什么。
更重要的,整個文娛圈,基本不存在真正專業的輿情公關團隊。這和文娛圈的行業特點有關。
多接觸幾次之后,你會發現文娛圈和律師圈有高度的相似之處:都是外表很光鮮,看著牛逼又有錢,但實際上,這是錯覺導致的——當你看到一位衣著背包都很考究的律師,或者看到電視上揮金如土的明星,你會很自然地拿他和你自己相比,然后感嘆對方好有錢。
但如果從法人主體的角度看文娛圈和律師圈,你就會發現,這兩個行業都是集中度很低的行業,很多機構都是幾十人以內。尤其像律師行業,曾經有人統計發現,某年整個律師行業的營收加到一起,仍略低于京東一家企業。
也就是說,如果拿這些人和你比,他們比你有錢。但如果拿他們的機構,和其他行業的頭部公司去比,都是小卡拉米。
而規模和經濟實力、綜合實力正相關。當年有人感慨,吳亦凡、鄭爽那么有錢,為啥不招個好公關呢?這也正是原因所在。好的公關,他們其實并沒有實力招;好的公關,了解了實情的,也不會去。
“轉型Media人”曾經調查發現,吳亦凡工作室的前宣傳總監曾在智聯招聘上投簡歷找工作,自報在吳亦凡工作室工作期間的工資區間是15-25K。他曾經在一家知名公關公司工作過,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在吳亦凡工作室干了一年,就離職了。
文娛圈,想解決輿情專業化的問題,引入專業第三方或許是個辦法,但也很難。和文娛圈的人打交道,非常痛苦,他們的思路和其他人經常不在一個頻道上,且很固執。教育用戶,向上管理,對于第三方機構來說是非常艱難的過程。
未來,文娛圈這種二次輿情的“瓜”,還會繼續出現。
轉型Media人”,以媒體從業經歷為紐帶,打造一個可以收獲新知和人際的平臺。歡迎加入我們的社群!
微信號 |xiaoxiaojiayou6666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