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百度旗下的蘿卜快跑無人駕駛出租車,在武漢中心城區大規模投放1000輛。這些出租車因為不要司機,所以價格便宜,6公里才4塊錢,而且24小時不間斷運營,市民紛紛乘坐體驗,這一下就把本就嚴重飽和的出租車和網約車行當割了一大塊肉。最要命的是,現在只是測試,一旦測試完成,接下來肯定大規模投放,這對出租車行業來說可以說滅頂之災!情急之下,武漢出租車司機也是紛紛網上發聲,甚至傳出要向市政府請愿,讓政府限制蘿卜車,給廣大司機師傅一條活路。
要說蘿卜快跑這玩意,其實也不是新鮮事,我記憶中好像前幾年開始,就已經在北京亦莊、重慶永川等地運營測試了。只不過當時都是小范圍特定區間,所以影響不大,沒引發大眾關注;這次直接在一個國家中心城市主城區全境投放,而且一上就是1000輛(后來官方辟謠說只有400輛),這才讓這玩意進入主流視野。
那這件事兒,怎么看呢?首先,老云可以明確的說,出租車司機請愿什么的,結果肯定是沒用的——可能當地政府出于維穩會安撫下,但要蘿卜塊跑停運基本上不可能。不但武漢不可能,其他地方,各種無人駕駛出租車也會快速上馬。而所謂的鬧事、搞破壞啥的,更是螳臂當車——當年網約車,共享單車出來時,照樣一大堆出租車司機鬧事,但現在除了一些落后小地方,大部分地區照樣該上就上。
而不光是出租車網約車,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成熟,在可預見的未來,貨車、公交車、大巴車乃至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專職司機,以及“鐵人三項”中的其他兩個職業——快遞員、外賣員,都會逐漸被全部取代或者部分取代!而這部分勞動群體,總數可能達到兩三千萬之巨!
兩三千萬,而且都是青壯年男性為主,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這么大規模的人失去謀生飯碗,放在任何時代都是很恐怖的。既然社會影響如此巨大,為什么老云還斷定政府不會為了就業而阻止無人駕駛的普及,反而會大力推動?
原因主要有兩點:
首先,無人駕駛,以及背后的AI,是新質生產力,是歷史發展的趨勢。
這一點其實沒什么好說的。AI是第四次科技革命的發展方向,無人駕駛推動社會運行效率的提升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改善,這個基本上沒有人會否認。無論是基于大國博弈的需要,還是人類突破生產力乃至物理空間結界,打開人類財富天花板和物理生存空間結界,進入更高維度文明,都離不開AI的普及和發展。
但AI會取代大量人力工作的問題也是客觀存在的——這個處理不好會影響社會穩定,甚至引發騷亂。就像這次的無人駕駛出租車,它對武漢乃至全國出租車、網約車乃至快遞、外賣從業人員的威脅,已經是迫在眉睫。這種情況,政府不難道在乎嗎?
政府當然在乎——畢竟就業和稅收,從來都是各地方政府官員最關注的兩個指標,直接影響到他們的烏紗帽的。而之所以在乎,卻依然不會更改推廣無人駕駛的初衷,其原因在于:從宏觀視角看,無人駕駛的普及,并不一定會導致失業人口總量的增加。
這個聽起來像天方夜譚——無人駕駛取代司機這是明擺著的事,為什么還說不一定會導致失業人口總量增加呢?
原因很簡單——交通運輸業屬于第三產業!我們都知道,社會經濟大致可分為第一產業(農業)、第二產業(工業)和第三產業(服務業),農業和工業屬于生產性產業,也就是直接創造財富的;至于服務業,不管是高大上的金融業,還是被世人視作底層職業的鐵人三項(外賣、快遞、出租車)、吉祥三寶(保安、保潔、保姆),它們都不直接創造財富,而只是轉移財富——說的不好聽點,就是靠給別人做配套服務,換取別人把自己的飯分一口給他們吃。
在生產力水平不變的前提下,如果是工農業人口大量失業,那必然會造成社會混亂,讓大量人沒飯吃。因為生產力水平不變,工農業人口失業,意味著社會財富總量大大降低——畢竟創造財富的人少了,那社會財富總量自然也相應減少。而財富總量減少,人口卻沒減少,就會出現社會財富不夠分,自然有些人會沒飯吃甚至餓死。
但如果是服務業,那就不一定了。因為只要工農業生產不減少,那社會財富總量就不會減少。這種情況下,不管服務業的內在結構怎么變化,社會財富都是依然足夠分的。剩下的,無非就是個分配制度問題,只要分配機制能跟的上變化,那就不會出現有人沒飯吃,甚至有可能讓普通人分到更多。
這么解釋可能有點晦澀,我形象的做個比喻。假如每年國家工農業創造的基礎財富總量是150萬億,對應全國14億總人口。如果現在工農業生產能力下降,150億變成了120甚至100億,那這種情況造成的失業,肯定是要出大問題的。因為基礎財富總量變少了,14億人口的數量卻沒有少,所以再怎么分配都不夠,結果就是失業人口會沒飯吃。
但無人駕駛取代司機,它影響的并不是搞財富生產創造的工農業,而是作為第三產業的交通運輸業。第三產業只是轉移財富而不是分配財富,這意味著社會財富總量并沒有減少——甚至無人駕駛帶來的社會運行效率提升,還有可能間接帶動工農業生產效率提升。
既然財富總量沒有減少——14億總人口依然是14億總人口,150萬億財富依然是150萬億——甚至有可能增加。既然如此,憑什么說司機職業的消亡,一定會帶造成大量人失業沒飯吃呢?
說白了,這就是個分配機制和結構調整的問題而已。舊的分配制度——也就,讓這些人通過新的機制和渠道獲取財富轉移不就行了?
這就是我說司機被無人駕駛取代,從宏觀角度不一定會造成失業的原因。只有財富總量減少,才必然會導致有人沒飯吃;財富總量沒有減少甚至增多的情況下,沒飯吃的情況并不是必然會發生的。只有分配制度沒有與時俱進,沒有跟上生產關系調整更新,才會出現這種情況,而如果分配制度能夠與時俱進,能夠順應生產關系變化,這種情況就不會發生。
所以,主要看分配制度調整能不能跟得上。原先用來向著兩三千萬勞動力轉移財富的渠道——司機職業消亡了,那我們就需要創造一些新的渠道新的職業,來給這些人提供新的飯碗。
那,這個分配制度調整,怎么搞?
三種辦法:
第一,人口,尤其是就業人口總量的衰減。中國人口數量已經達峰,接下來人口總量呈加速衰減趨勢;與此同時,人口老齡化也在加劇——這意味著就業人口總量在未來是不斷減少的,而且這個速度還在不斷加劇。這種減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沖AI代人造成的就業崗位擠壓。
第二,直接創造新崗位。生產力進步在消滅舊崗位的同時,通常也會創造新崗位。當然,因為無人駕駛取代司機背后的邏輯是AI代人,所以這一輪科技革命在創造新崗位方面的能力肯定大不如前。不過,社會的發展,自然還有許多別的新增崗位需求出來(比如養老),可以作為一個補充。
當然,以上兩樣,都還不足以對沖這么大規模的就業崗位消失——畢竟光一個司機就有兩三千萬人,再加上其他的,那更不得了。所以,最關鍵的還是第三個:稅改,強化稅收征取。
看到這里,肯定很多童鞋有點懵逼:稅改跟AI代人有什么關系?
其實關系大了去了。從現在的趨勢來看,不管是無人駕駛出租車取代司機,還是AI代人,它的速度都是大于就業人口的自然衰減速度,消滅就業崗位的能力——至少在當下階段來看,也大于創造。這意味著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喪失勞動價值,進而喪失飯碗。這個大趨勢,在人類第四次科技革命的終極目標——可控核聚變實現突破,進而開啟星際殖民,物理生存空間大幅拓寬之前,很可能不會得到根本改變(這期間隨著光電新能源革命,一些地球上原先不適合生存的空間被開發出來,倒是有可能增加一些新增人力需求崗位,但鑒于地球未開發空間總共就這么大,所以增量也是有限的)。
那這些人靠什么吃飯?以前是靠勞動創造價值吃飯——比如司機,雖然他們不直接創造財富,但駕駛汽車可以提升了社會運行效率,還是有價值的),現在他們的創造價值技能被AI取代了,又找不到其他創造價值的工作,那就只能靠供養了。
那誰來供養?資本肯定是不會供養閑人的——資本養你的前提,是你能創造價值。
所以只能政府供養。不管是直接供養也好,還是以工代賑,設置一些實際價值遠低于薪酬的公益性崗位也好——比如到路口斑馬線拿個小旗子吹哨子規范行人過馬路,反正最終政府得開辟新的財富轉移渠道給這部分被時代拋棄的人,不然結果就是要么他們餓死,要么他們就會鬧事造反。
那政府養閑人的錢從哪兒來?只能靠稅收了。
靠稅收本來也沒問題——畢竟前面說了,AI代人后,社會財富總量也不會減少,甚至還有所增加,所以整體而言,社會是養的起這些冗余勞動力的,不說養的多好吧,但至少能供他們有吃有喝的活到退休,進而實現人口結構的平穩過渡。
但問題是,社會養得起,不代表政府養得起。現有的稅率和收稅模型,那是根據現有的經濟運行秩序設計的,在這套傳統模型中,司機因為能創造價值,所以他們能自己找錢,不用財政操心。但如果未來幾年間,千萬級的司機和外賣員、快遞員被取代,新的市場結構又無法給他們提供足夠的就業崗位,那這部分壓力,就自然傳導到了政府,必須由財政買單——而相應的,過去那套稅率和收稅模型,就不夠用了。
這就是最近政府搞稅改,并且全面強化稅款征收的原因之一。AI代人是新質生產力,代表人類發展方向,它的成熟也會提升社會運行效率,為人類創造更多的財富,所以必須支持。但AI代人的陣痛是不可避免的,很多人會丟掉之前的飯碗,而單純靠市場經濟,又無法創造出足夠的新崗位來填補,所以政府就必須提高征稅力度,這樣才有足夠的財力來養活被AI淘汰下來的冗余勞動力。
AI發展與政府強化征稅的關聯,是絕大部分人未意識到的,但又是客觀存在的需求——而且AI代人的進程越快,政府強化征稅的進度也會越快,稅收也會越來越高——不然財政養不起被AI取代的那些人。
看到這里,肯定又有人說——你這不成了苛捐雜稅嗎?大家受得了嗎?
答案是受不了也得受!AI代人趨勢已成,越來越多的人會找不到有價值的工作,只能靠政府供養或者以工代賑。所以你不多交稅,政府就養不起他們,接下來就會發生破壞性的社會騷亂,到那時候大家損失的更多。
其次,只要收稅機制合理,落實到位,其實大家也能受得了。畢竟前面我們說了,AI代人并不會減少社會基礎財富的總量——反而因為效率的提升還會讓其增加。而AI代人大趨勢下,許多傳統勞動力——比如司機將被市場淘汰。這意味著什么?這意味著財富會逐漸向越來越少的人集中。
很簡單的一個邏輯,無人駕駛出租車取代司機后,沒了人力成本,所以司機被淘汰的同時,打車費用也會大降。這意味著消費者可以花更少的錢打到車——這省出來的錢,就意味著這些打車人的財富增加了。
那收稅應該怎么收?說白了就是要向富人多征稅。畢竟財富越來越集中,富人越來越有錢,只有向富人多征稅,才能拿到錢給被AI淘汰出局的司機們提供公益性崗位。這樣,就既保證了AI發展,又保住了窮人就業和飯碗。
現在炒的沸沸揚揚的消費稅改革,其實就暗含了向富人多征稅的邏輯。關注消費稅改革的人,很多都是把目光聚焦到央地財政重新分配,聚焦到城市格局變化這些領域。
但實際上,消費稅改革,其實還有一層用意,就是向富人加稅。因為以前消費稅是前端征收——也就是向生產廠家征收。既然是向廠家收,那征稅基準肯定就是出廠價格;而一旦改為后端——也就是消費端征收。那這個征稅的基準價格自然就成了銷售價。而眾所周知,銷售價肯定是高于出廠價的,所以消費稅改革絕不僅是稅收分配,實際上也是一種加稅。
那么,加的這部分稅誰出?表面上是所有消費者——也就是全民一起出。但實際上,消費稅本身就有一個特征:消費的越多,征的稅越多。而富人的消費力肯定是高于窮人的,所以消費稅增加,富人承擔的會遠高于窮人。而政府收到這筆稅,拿來通過補貼或者設置公益性崗位的形勢,轉移給被AI取代的人,這就取得了劫富濟貧的效果,
而消費稅只是稅改中的一項而已。未來,隨著AI代人進程的加快,稅改步子也會越來越快,稅收會越來越高(稅務局這幾年大擴招,也就是為此做準備)。至于征稅對象,鑒于窮人兜里沒幾個子兒,也沒人敢輕易對窮人加稅,所以這部分新增稅務,大部分將落到中產和富人頭上——既然這個群體會享受到AI代人帶來的財富集中好處,那他們自然會再稅務方面,被政府更多的征取。而政府從富人手上征集到財富后,又補貼給窮人,這既可以維持社會穩定,保住窮人的飯碗;又能夠讓生產——消費的鏈條得以持續暢通,緩解資本主義生產過剩導致的經濟危機沖擊。
以上,就是無人駕駛出租車普及,對司機以及衍生的外賣、快遞的影響的簡述。生產力的發展必然帶來生產關系的變革,這個過程中,陣痛不可避免——所以司機職業逐漸消失,大把普通勞動者丟掉現有的飯碗,這個是不可避免的。
但鑒于自動駕駛以及背后的AI,它的出現并不會減少社會財富總量——甚至還會有所促進,所以只要分配機制同步改革到位,政府能夠從稅改中獲取足夠的財政增量,那還是會人為創造出大量新增崗位的——雖然這些崗位不能讓你致富(反正當出租車司機同樣不能致富),但還是能夠讓你大致平穩的拿一份與勞動強度匹配的普通工資,安安穩穩的過到退休。
當然,寫到這里,肯定有杠精或者居心叵測者說,政府會這么好心?會管你底層死活!
這個問題嘛,如果擱到資本主義國家,那確實很難做到——畢竟你讓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小政府去劫富濟貧,割資本的肉來喂底層,它們既沒這個能力,也沒這個膽子——如果他們有,那經濟危機也不會成為資本主義治不了的癌癥了。
屌絲
但對于社會主義國家來說,政治權力高于資本權力的權力結構,以及政治權力更看重江山穩固而非利益攫取的基本屬性(當然你也可以理解為我們所熟知的人民政府愛人民),決定了社會主義政府既有這個能力,也有這個意愿,遏制資本的過渡攫利,并把它們的超額收益剝奪出來,返還給因職業被機器取代,而躁動不安的那部分底層民眾。
所以,只要政治權力堅持自己的基本權力屬性,大家就不用擔心司機師傅在職業被AI取代后沒有飯吃。哪怕從市場經濟角度來看,部分司機已經沒了勞動價值(被AI取代又找不到新工作),但只要社會財富總量沒有減少,那社會主義政府總是會有辦法從受益于財富集中的資本和富人、中產那里刮到錢,進而在整體上,給這些底層失業者創造一個雖然從社會層面未必有多大價值,但從個人層面能勉強養活自己和家人的新飯碗的。
本文為老云看世界第59篇。喜歡的讀者,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老云的空間,持續收看老云系列原創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