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駕駛出租車“蘿卜快跑”,從武漢街頭當初最靚麗的風景,到如今成了網約車司機們眼中的“過街老鼠”,不過短短數月而已,反轉來得確實有點快。
網上對“蘿卜快跑”的議論,多是口誅筆伐。
“無人出租車搶了老百姓的飯碗”
“資本又要搞壟斷了”
“人工智能應該向往星辰大海,而不是與民爭利”
“我們反對的不是無人駕駛,我們反對的是資本奪走我們生活的希望”
上述之類的言論,猶如過江之鯽,占領了輿論主流。
其實,早在2023年,全國各地就已經出現了網約車飽和的情況。武漢市的出租車和網約車整體數量已達到4.76萬輛,也已接近飽和。
出租車和網約車司機們日益艱難的生存環境,再加上“蘿卜快跑”,這個可能壓死大象的最后一根稻草,更是戳中了社會的痛點。
大家焦慮的,不僅僅是被無人出租車逼到了墻角的網約車司機們。更焦慮的是,所有可能被“蘿卜”這樣的人工智替代的職業,未來將何去何從。
這件事情,讓我想起了國內八九十年代非常流行的一個觀點。
今天的現代人
要重新學會說話、寫字和走路
說話,指的是掌握一門外語。當時各地的英語角,如雨后春筍般地遍地開花。全國掀起了一股學習外語的浪潮。
寫字,指的是會使用電腦。如果你還記得“五筆字型”的話,當時讓你最頭疼的事情,應該就是背字根表。
走路,指的是會駕駛車輛。在那個街頭罕有私家車,司機還是一個相當有面子的職業的年代,如果你會開車,那幾乎就是身懷絕技般的存在。
“三個重新學會”的觀點,顛覆了那個年代人們的認識。而學會這三件事情的人,也成了時代的傳奇。
學說話,造就了俞敏洪和新東方。
學寫字,造就了雷軍和小米。
學走路,造就了王傳福和比亞迪。
這些時代的弄潮人,畢竟只是極少數。而絕大多數的人,始終也無法領悟這其中的道理。同樣,在那個年代也出現一群失業的普通人,他們就是
下崗工人
1998年,國內下崗潮達到頂峰。武漢當時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以武漢國棉廠職工為首的下崗工人潮。一大群昨天還捧著“鐵飯碗”的國企職工們,一夜之間成了自謀職業的下崗工人。
這些因國企改革或重組等原因而下崗的工人們,他們從來沒有想到過,自己付出了所有青春和熱血的單位,就這么無情的把自己“遺棄”了。在憤怒、恐懼、悲觀和無奈之中,他們迫不得已,重新開始另謀生路。
那個年代最流行的歌曲之一,就是劉歡的《從頭再來》。
一句“看成敗,人生豪邁,只不過是從頭再來”的歌詞,既是重新開啟人生的豪言壯語,更是被時代洪流裹挾的無奈。
從頭再來,遠遠沒有想的那么簡單
一個時代的進步,總伴隨著一部分人的被迫出局。
公交車售票員
現在的公交車、地鐵,甚至包括動車和高鐵,已經看不到專職的售票人員了。曾幾何時,售票員們在擁擠的車廂中來回穿梭,報站賣票。用紅藍相間的鉛筆,飛快地從車票簿中,劃出一張張車票。“跑一腳!快點上!”的叫喊聲,甚至比公交車喇叭還要響亮。
膠卷沖印師
以前的膠卷相機,在安裝膠卷時,大人們總是小心翼翼地在黑乎乎的房間里擺弄。因為一個不小心,就會讓膠卷全部曝光作廢。每次照完相后,一家人就會期待著照片沖洗出來的那一天。從黑白照片到彩色照片,記錄了無數溫馨時光。數碼相機的出現,讓我們徹底告別了膠卷沖印的等待。按下快門,照片馬上出現在屏幕上。即便拍錯也不用擔心,再也沒有了膠片機膠卷數量有限的困擾。
傳呼臺接線員
“呼一下xxxx,請速回電話......"。類似這樣的對話,是尋呼臺里最熟悉的內容。那個年代,腰間別上一臺BB機,無疑是在“大哥大”之外,人們身上最時髦和顯眼的裝飾品。腰間不時發出的”嗶嗶“聲,就是最動聽的聲音。而就在2007年3月22日,中國聯通正式關閉30個省區的尋呼業務,尋呼業也正式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高速公路收費員
還記得那位36歲高速收費員的哭訴嗎?“我做了十幾年的收費員,除了收費,別的都不會。”從2020年1月1日起,高速公路全面實行ETC收費,每個收費站只留一個人工收費窗口。就這樣,無數高速收費員結束了自己十幾年的收費生涯。
超市收銀員
到超市購物,最愉悅的是在成千上百種商品中任意選購。最郁悶的是收銀臺前長長的隊伍。自助收銀柜臺的出現,終結了排隊的人龍。只需要把商品條碼對掃碼口,嗶的一聲,商品價格出現在巨大的屏幕中。掃碼、付款,一氣呵成。隨之而來,便是更多的超市也不再需要那么多的收銀員了。
以上僅僅只是我們生活中的片段而已。未來一定還會有更多的職業,隨著技術的進步,逐漸消失在茫茫的洪流之中。00后的孩子們,甚至永遠都不會知道這些曾經存在過的職業。
被無人駕駛“圍剿”的網約車司機們,就像當年的“下崗工人”一樣。時代大步向前,卻來不及顧及人潮中那些步履蹣跚的人們。
但是,真的是因為時代和技術的進步,讓這些職業逐漸消失的嗎?
其實,這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人類永無止境的欲望。
寫信太慢,于是有了電報。電報信息有限,于是有了電話。電話不能隨時接聽,于是有了手機。手機不能只是用來通話,于是有了各種APP。最后,手機逐漸“長”到了我們的身體里,成了人類的新“器官”。
正是人類既要、又要、還要的本性,讓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快,越來越便捷,越來越智能,也會有越來越多的職業被取代。
面對百年未有的變局時代,除了憤怒、恐懼、悲觀和無奈,我們還能做些什么?
不會被機器替代的人
成為“不會被機器替代的人”,至少要讓現在的孩子們深刻地理解這個道理。
什么樣的工作不會被機器替代?答案應該是所有工作中包含“人性”的職業,都不太可能被機器替代。
比如,你會讓一個人工智能保育員,去照顧你正在上幼兒園的孩子嗎?又或者,你有耐心聽一個人工智客服為你解答售后服務問題嗎?
答案不言自明。
與其抱怨時代的不公,不如早做準備。
在人工智能真正到來之前,找到你身上無法被機器替代的“人性”。
#長文創作激勵計劃##頭條首發大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