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秦始皇的年代開始,賣官鬻爵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不過大多是見不得陽光,一旦被朝廷發(fā)現(xiàn),會讓你終生難忘。
但是到了清朝畫風大變,朝廷直接經(jīng)營起賣官鬻爵,而且而干到了令人發(fā)指的程度:
捐納做官,最高的比例曾高達六成,其余才是科舉考試選拔上來的官員,這還不算大量捐納之后,候補了一輩子都沒輪到實職的人。
大量沒有真才實學的人充斥到官員隊伍中,貪腐成風,當年捐納的錢,幾年時間就成倍的賺回來,把整個清朝的官場攪得烏煙瘴氣。
但奇怪的是,上至朝廷廟堂,下到黎民百姓,均知賣官鬻爵會傷了國體,為何還持續(xù)了那么多年?
第一,朝廷實在缺錢。
這也是根本原因。康雍盛世的時候還好,也就是偶爾黃河改道,賑災的時候,賣幾個官兒救濟一下。
但是從乾隆帝開始問題嚴重了,十全老人基本都是到處干仗得來的。干仗就得花錢,財稅不夠用,朝廷賣官就成為絕好的替代品。從這件事的主管單位是戶部,就知道賣官就是為了國家籌錢。
第二,賣官也有分寸,盡最大努力降低風險。
清朝賣官也有一定分寸,比如吏部的官是不賣的(說的是大部分情況,下同),畢竟吏部是管理官員的部門,如果這樣的部門都賣官的話,清朝真是無可救藥。
而且賣的職位也都是一些低品級的,一二品大員是不對外出售的。比如京官要求五級以上不得出售。畢竟皇帝上朝時,下面一堆都是買來的官員,那還討論什么國家要事。
第三,朝廷雞賊,出售大量候補官員,甚至只是當官的機會。
在賣官這件事上,朝廷比較雞賊,出售的官位基本都是候補官員,很多人化成灰了都沒能候補上,朝廷得了便宜還賣乖。
而且不但出售的大多為候補官員,更多的只是當官的機會。
▲科舉考試流程
科舉考試是一個升級打怪的過程,只有完成上一關(guān),才能進行下一關(guān)。比如考了監(jiān)生不一定能當官,只有考了進士才能當官,但是想考進士必須是監(jiān)生的身份。
所以,比較扯的是,在嘉慶道光年間,高達20萬人捐了監(jiān)生。這些人連監(jiān)生都考不過,又有多少能考到進士,朝廷相當于白“女票”了一回。
▲清朝文官一品官服
第四,捐納也可以作為科舉的補充。
這么說可能有點矯情,但也是事實。
科舉做官的難度著實有點大,很多人可能很有能力,但就是應試技巧太差,捐納給他們提供了一條全新的道路。
雍正朝的重臣李衛(wèi),官至浙江總督、兵部尚書、署理刑部尚書、直隸總督,當年就是捐資員外郎,獲得實職后,踏踏實實地干到了高位,頗有政績。
當然,從長遠來看,賣官鬻爵給清朝帶來的弊遠遠大于利,最終導致了清朝的滅亡。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