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被槍擊的照片,是美聯社一個攝影記者拍攝的。他曾獲得過一次普利策獎,大概率還會獲得一次。
在哥倫比亞大學訪學的時候,我幾乎每天都去新聞學院的Joe’s咖啡那里寫稿,因為在那里發朋友圈可以“定位”普利策獎辦公室,這滿足了我的虛榮心。
美國沒幾個大學有新聞學院的,因為他們大概認為,新聞沒什么好學的。哥大新聞學院只有研究生院,沒有本科,學生可能來自很多專業,都立志搞新聞。哥大的“新聞學碩士”幾乎是速成,以實務為主,學生壓力極大,新聞學院據說是尋求心理救援比例最多的院系。
哥大學生抗議運動的時候,學校一度“封?!?。新聞學院發表聲明,對想進學校采訪的媒體提供幫助。所以,盡管進學校需要刷卡,在學校里總是能看到拿著攝像機的記者。
新聞學院也有校園記者,在衣服上貼一張紙表明身份。他們輪班值守,24小時待在營地,有最全面、最詳細的記錄。2024年的普利策獎,破天荒地頒了一個獎給“學生記者”。
其實,頒獎的時候他們還沒寫出什么了不起的報道,但是他們正在和各路記者合作。這個“特別獎”就是一種鼓勵:新聞業總需要前赴后繼,也一定會有年輕人不斷加入。他們是社會上的一小撮,是讓人討厭的家伙,因為他們的使命就是揭示真相,而真相總是讓人感到不快。
前幾天讀到一篇對調查記者李微敖的采訪,他坦陳自己的新聞觀,只有負面和監督的東西才是新聞。李微敖畢業于北師大歷史系,是我的校友和前同事。在我看來,他是一個理想的記者:保持好奇心,敢于冒險,對揭示真相有著某種狂熱的使命感。
他不是“學新聞”的,我也不是。因此,當張雪峰建議大家不報新聞專業時,似乎也并沒有多大問題:想當記者,和是否讀新聞,確實沒有多少關系,因為中國的新聞教育……
我不喜歡張雪峰的一點,是他的功利至上。按照他的想法,不但不應該學新聞,也不應該有人想當記者。因為他的邏輯,永遠是“哪個專業畢業后可以掙得更多”。所以,他前幾年還鼓勵大家讀土木工程,因為畢業后可以進地產公司。
在“就業”思維背后,還有一種更深的動力:你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你準備為社會做什么貢獻?有這樣熱忱的人,不管做什么職業,總會有貢獻,也終究會得到回報——不管是聲望還是收入。
在“普利策獎辦公室”隔壁喝咖啡的時候,我一直感到好奇,國外的新聞學院到底在教些什么?因為我不是新聞學院的訪問學者,英語也不佳,對此只能是想象。但是,現在機會來了。在利茲大學傳播學院教新聞的曾苑老師,回國度假,路過成都,可以為大家帶來一場“思想快閃”。
“思想快閃”是書店的一個新活動,我們會邀請路過成都的學者、作家,來做簡短而真誠的分享。這個活動在書店的小書房進行,座位有限。我們將嘗試在騰訊會議進行分享。掃碼支付后,加微信zhang3fenggood,拉入會議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