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中國八大名酒的瀘州老窖, 現在正在處于四面受困的境地——
今年618前夕,前央視主持人郎永淳的直播間中,成功把國窖1573的價格,打到了800元價格線;而在618前后,部分電商平臺的補貼價,更是讓國窖1573失守了800元價格線。
此舉意味著瀘州老窖提價后再次受阻,800元對應的是次高端價格帶,此次國窖1573滑退一個檔次,這無疑是它走向質量路線越來越難的又一表現。
“重回前三”,這是2015年6月劉淼上任瀘州老窖董事長后多次提出的口號。8年多過去了,目標卻漸行漸遠,自身發展也越來越遭受困境。
貸款給經銷商購酒?
據最新出爐的年報顯示,2023年瀘州老窖的財報數據還是不錯。報告期內營收302.33億元,同比增長20.3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132.46億元,同比增長27.79%。①
雖然營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這別說與茅臺和五糧液相比,就是與洋河與汾酒相比,也差距太大了。
但,年報中有一個數據在所有上市酒企中還遙遙領先。瀘州老窖2023年的人均凈利潤達到了351.36萬元,之后是茅臺的224.41萬元和五糧液120.27萬元。②
營收連前三都不是,為什么人均利潤卻是在國內“首屈一指”。
這,難免讓人感到懵圈。其實自從年報發布后,有關瀘州老窖百億借款的討論就一直沒消停過。
大家都知道,中國頭部酒企都是現金流充沛,說白了就是賬上錢,多得不知往哪里花。
于是一些酒企,就想到去“理財”,比如通過設立基金來進行投資新能源、生物科技等熱門賽道。
和茅臺、五糧液、洋河等企業的錢多發愁不同,瀘州老窖的年報顯示,2023年度長期借款達到100億元。瀘州老窖給出的說明是,主要系本期取得銀行借款所致。
這樣問題又來了,賬上有錢,為什么還要向銀行貸款。難道貸款不需要利息嗎?
實際不算債券的話,2022年瀘州老窖就已經有31.8億元的長期借款,到2023年飆升到100億??ɡ?60億現金,瀘州老窖,為啥還向銀行借100億?
對于這次借款,去年5月12日舉辦的2022年業績說明會上就有投資者質疑。當時董事長劉淼的回應是:利用較低成本借款資金,結合自有資金開展智能釀造技改、品牌提升等重要項目建設,并按照項目進度開展合理現金管理。適度提升財務杠桿,提高資本回報及公司收益。
但這一答復并未令人信服。業務擴張并非瀘州老窖一家,但其他酒企并未大額舉債,而且瀘州老窖哪來這么多資金去建工程。
那么借款有可能是其他原因嗎?
不久前在深交所互動易平臺,有投資者提出靈魂拷問:公司貸款給自己的經銷商進自己的貨?
其實,這種懷疑似乎并非空穴來風。
去年3月,瀘州老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官微顯示,瀘州老窖旗下龍馬興達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推出產業鏈金融服務平臺,平臺同步上線三款貸款產品——“酒商貸”“酒企貸”“酒人貸”,分別面向瀘州老窖產業鏈下游經銷商、上游供應商和優質個人客戶。
天眼查顯示,龍馬興達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法定代表人郭紅衛,由瀘州老窖集團持股46.4623%,是一家以從事貨幣金融服務為主的企業。
該公司對外投資3家公司,分別為瀘州敏佳置業有限公司、四川鑫達匯信實業有限公司、瀘州江恒玖遠投資發展合伙企業(有限合伙),涉及地產行業、金融行業。
而另一個問題在于,瀘州老窖第一名的經銷商去年銷售金額便高達132.57億元,占年度銷售總額比例43.85%,近乎過半。
對此,瀘州老窖僅回應稱,公司按產品線分區域與一級經銷商建立合作關系,公司直接向一級經銷商供貨,再由一級經銷商向下游客戶和終端網點進行銷售,經銷合同采取每年一簽的方式,按照雙方約定的銷售業務條款履行權利與義務。
其實,這一番操作,很大可能是為了去庫存。
這幾年整個白酒行業都面臨需求不足、行業庫存高等難題,瀘州老窖也是如此。2020年-2022年,瀘州老窖存貨分別為46.96億元、72.78億元、98.41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8.96%、54.98%和35.22%。到了2023年底,其存貨飆升至116.22億元,創下歷史新高。
從去庫存這一點來看,投資者們的猜測邏輯上是通的。即瀘州老窖利用良好的信用,從銀行獲取巨額長期貸款,然后存入銀行,再通過小貸公司的渠道轉貸給下游經銷商讓他們買自己的酒,既去了庫存,又表外循環,不體現在財報上,可謂一箭雙雕。
對于投資者的質疑,瀘州老窖董事長劉淼在5月9日舉行的2023年度業績說明會上予以否認,稱不存在通過關聯方等任何形式向經銷商貸款的情形。
但問題是,“瀘州老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微信公眾號上仍然可以查到2023年3月21日的有關旗下龍馬興達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推出“酒商貸”“酒企貸”“酒人貸”的文章。難道這一業務白推出了?
如果真的是這樣,那就有的意思了——
也是難瀘州老窖將錢貸出來,再放貸給代理商,代理商再購瀘州老窖的酒,如些周而復始,貨是表現銷出來了,但只是將庫存轉嫁了代理商。
具體方式是,首先利用自身較好的企業信用資質,從銀行獲得較為便宜的資金,將之存在賬上,待上下游有需要之后,再通過小貸公司,把這些錢貸給經銷商們。
一套操作讓市場驚呼:“借我的錢,買我的酒,瀘州老窖’賣酒的盡頭是放貸’?”
但巨額的借款,是會產生財務費用的。2023年,瀘州老窖利息總支出為4.88億元。
對于明明不缺錢的酒企,借來100億,然后啥也不干,就放在賬戶上(現金),還得支付利息,這種賠本的事情,顯然不符合“提高資本回報及公司收益”。
但在實際的操作中,看似穩重求進的瀘州老窖,也表現出著急的一面。有觀點認為,瀘州老窖此前的增長,是靠把壓力轉移給經銷商。
酒的銷量還是要實實在在銷出去,如果只是存在經銷商手上,遲早也會出問題。
從降價到提價的失???
再回來開頭所提到的提價事件。
中國所有的酒,幾乎都在學茅臺,走高端路線。而走高端路線,首先想到的是提價。
其實,瀘州老窖有著輝煌的歷史。
茅臺甚至還要叫瀘州老窖一聲大哥,因為總結還原白酒釀造技法的試點,始于1957年的瀘州老窖,多次被評為中國八大名酒,中國白酒第一本釀造專業教材《瀘州老窖大曲酒》就此誕生。而這,也是濃香型白酒首次成體系的對外技術輸出。
也是在這個時候,差不多是1988年,國務院放開名酒價格管制,瀘州老窖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主動降價,名酒變民酒,告別高端陣營。
這,現在想來不能不說是一個“昏招”。
當瀘州老窖的管理者,發現“茅臺、王糧液、洋河,汾酒“在走高端化路線,將自已拋得越來越遠時,瀘州老窖這才想到的是要重新回到高端化路線。
——第一次漲價,是在1992年。彼時的舵手王明藻雄心勃勃,打造了“東方第一瓶”“金爵士酒”,售價1800元。
——第二次提價,是在2012年。隨著“八項規定”的出臺,始于2003年的白酒黃金時代宣告落幕。
——第三次提價,是在2017年。茅臺、五糧液進入千元價格帶之后,國窖1573順勢提價,汾酒、洋河、劍南春也窮追不舍。
但,瀘州老窖這三次提價都以幾乎以失敗告終。此后數十年里,一次次掙扎著奮起,一次次激進提價,卻難回高端陣營
按理說事不過“三”,沒想到的是,這次瀘州老再次想再次宣布漲價,今年7月2日起,38度國窖1573經典裝(500ml*6)經銷客戶計劃內配額結算價格上調30元/瓶。
在當前經濟下行,整個白酒板塊一片低迷,就連茅臺也在一降再降,瀘州老窖卻在逆勢提價,顯得更是不合時宜。
要知道,國窖1573的價值,很大程度上由其稀缺性決定,這種稀缺性本身又限定了其產能的天花板,擴產就是一種價值稀釋,市場無疑就用腳投了票。
回顧每一次次提價,瀘州老窖可謂都是“亡羊補牢“,為時晚矣。
不要說喝高價酒的的人越來越少,其實就連賣酒的人也在不斷縮減。
從最近3年的經銷商情況來看,截至2020年末,瀘州老窖的經銷商數量為2221家(國內2047家,國外174家)。而到了2022年末,瀘州老窖的經銷商數量只剩下1829家(境內1703家,境外126 家)。③
也就是說,兩年時間里,瀘州老窖經銷商數量減少了接近400家。
在經銷商生死存亡的關頭不僅不出臺穩定保護措施,反而提價,無異于在背后插了他們一刀,立刻引發渠道斷流,動銷停滯,經銷商的信心也受到極大打擊。
這一套組合拳下來,我們看到的結果就是2014年收入腰斬,利潤下跌74%
商業有時不是比大,更是比快。不是大魚吃小魚,而是快魚吃慢魚。市場一旦被別人占領,也就很難功克了。
減持引發的質疑
“重回前三”這句口號,瀘州老窖一喊就是九年。
1991年,從南京工業大學生化專業畢業后,劉淼被分配到老家的政府部門工作,但他卻主動要求調到瀘州老窖上班,開啟了他與瀘州老窖三十多年的故事。
歷經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采供處處長、售后服務部部長、策劃部部長、總經理助理兼銷售公司總經理等職,劉淼于2015年出任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這也是他真正大展拳腳的開始。
彼時,瀘州老窖的發展情況不容樂觀,不僅前一年的營收凈利大幅下滑,還面臨著產品結構不合理、品牌體系繁雜、經銷商管理混亂等問題。
也是在2015年上任時,劉淼就喊出了“重回前三”的口號。
不得不說,劉淼的確有壯士割腕的勇氣。
回顧劉淼掌舵的8年,雖然瀘州老窖的業績不負眾望、持續增長。但在群敵環伺的白酒行業,劉淼“重回前三”的目標卻始終未能實現。
前不久,2023-2024瀘州老窖年度經銷商表彰暨營銷會議,在瀘州舉辦。
瀘州老窖集團(股份)公司董事長劉淼繼續提及,“近年來,瀘州老窖以堅定重回前三為目標,在良性的基礎上能跑多快跑多快?!?/p>
理想很豐盈,現實很骨感。單從營收方面來看,瀘州老窖想沖進前三,有很大的差距,并且越來越難了。
2023年,貴州茅臺以1506億元的巨額營收居榜首,緊接是五糧液、洋河股份和山西汾酒,營業收入分別為833億元、331億元和319億元,瀘州老窖位居第五。貴州茅臺、五糧液、山西汾酒和洋河股份的營收實力碾壓瀘州老窖,其中洋河和汾酒是瀘州老窖“重回前三”面臨的兩個強勁對手。
據2024年一季度報,瀘州老窖是三家之中唯一一季度營收沒過百億的酒企,其營收91.88億元、凈利45.78億元,與汾酒的153.38億元營收和62.66億元凈利,洋河的162.55億元營收和60.55億元凈利都有較大的差距。
只是2023年,瀘州老窖繼續無緣前三,營收規模遠低于山西汾酒、洋河股份。
除此之外,瀘州老窖的營收增速、歸母凈利潤增速,已經連續三年出現放緩的趨勢?;氐?024年,瀘州老窖經營目標僅定為:力爭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不低于15%。④
瀘州老窖也面臨著來自各方的壓力,其中包括新興渠道毛利率的下跌、長期低價促銷策略的影響。
另一面,多只投資基金均在減持瀘州老窖。從財報中也不難發現,多只基金對公司股票陸續減持。
2023年年報中,招商中證白酒指數分級證券投資基金、易方達藍籌精選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景順長城新興成長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易方達消費行業股票型證券投資基金分別減持3,059,247股、1,460,000股、4,075,690股和1,140,461股。⑤
另據公司2024年一季報中前十大股東持股數量計算得知,招商中證白酒指數分級證券投資基金以及易方達消費行業股票型證券投資基金再次減持了3,729,283股和925,600股。
頻頻減持,不免讓投資者對公司的經營情況和未來發展產生質疑,對于瀘州老窖高管“隔三差五”的減持頻率,投資者表示不解“隔三差五每次才減持幾千股,減持公告隔三差五發,這樣做沒有考慮到會對市場情緒造成影響?”
看來,如何獲得市場的信任,是瀘州老窖重回老三所面臨重要課題。
注:
① ② ⑤ 數據來自公司2013年公報
③ 2024-03-18 新浪財經 《“降價”帶崩股價?瀘州老窖最大的麻煩,是跟經銷商的博弈》
④2024-05-07 樂居財經 《多只基金拋棄瀘州老窖,劉淼“重回前三”落空》瀘州老窖多重受困:劉淼為何難當“老三”?
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時報7月17日南京訊
曾經的中國八大名酒的瀘州老窖, 現在正在處于四面受困的境地——
今年618前夕,前央視主持人郎永淳的直播間中,成功把國窖1573的價格,打到了800元價格線;而在618前后,部分電商平臺的補貼價,更是讓國窖1573失守了800元價格線。
此舉意味著瀘州老窖提價后再次受阻,800元對應的是次高端價格帶,此次國窖1573滑退一個檔次,這無疑是它走向質量路線越來越難的又一表現。
“重回前三”,這是2015年6月劉淼上任瀘州老窖董事長后多次提出的口號。8年多過去了,目標卻漸行漸遠,自身發展也越來越遭受困境。
貸款給經銷商購酒?
據最新出爐的年報顯示,2023年瀘州老窖的財報數據還是不錯。報告期內營收302.33億元,同比增長20.3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132.46億元,同比增長27.79%。①
雖然營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這別說與茅臺和五糧液相比,就是與洋河與汾酒相比,也差距太大了。
但,年報中有一個數據在所有上市酒企中還遙遙領先。瀘州老窖2023年的人均凈利潤達到了351.36萬元,之后是茅臺的224.41萬元和五糧液120.27萬元。②
營收連前三都不是,為什么人均利潤卻是在國內“首屈一指”。
這,難免讓人感到懵圈。其實自從年報發布后,有關瀘州老窖百億借款的討論就一直沒消停過。
大家都知道,中國頭部酒企都是現金流充沛,說白了就是賬上錢,多得不知往哪里花。
于是一些酒企,就想到去“理財”,比如通過設立基金來進行投資新能源、生物科技等熱門賽道。
和茅臺、五糧液、洋河等企業的錢多發愁不同,瀘州老窖的年報顯示,2023年度長期借款達到100億元。瀘州老窖給出的說明是,主要系本期取得銀行借款所致。
這樣問題又來了,賬上有錢,為什么還要向銀行貸款。難道貸款不需要利息嗎?
實際不算債券的話,2022年瀘州老窖就已經有31.8億元的長期借款,到2023年飆升到100億??ɡ?60億現金,瀘州老窖,為啥還向銀行借100億?
對于這次借款,去年5月12日舉辦的2022年業績說明會上就有投資者質疑。當時董事長劉淼的回應是:利用較低成本借款資金,結合自有資金開展智能釀造技改、品牌提升等重要項目建設,并按照項目進度開展合理現金管理。適度提升財務杠桿,提高資本回報及公司收益。
但這一答復并未令人信服。業務擴張并非瀘州老窖一家,但其他酒企并未大額舉債,而且瀘州老窖哪來這么多資金去建工程。
那么借款有可能是其他原因嗎?
不久前在深交所互動易平臺,有投資者提出靈魂拷問:公司貸款給自己的經銷商進自己的貨?
其實,這種懷疑似乎并非空穴來風。
去年3月,瀘州老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官微顯示,瀘州老窖旗下龍馬興達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推出產業鏈金融服務平臺,平臺同步上線三款貸款產品——“酒商貸”“酒企貸”“酒人貸”,分別面向瀘州老窖產業鏈下游經銷商、上游供應商和優質個人客戶。
天眼查顯示,龍馬興達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法定代表人郭紅衛,由瀘州老窖集團持股46.4623%,是一家以從事貨幣金融服務為主的企業。
該公司對外投資3家公司,分別為瀘州敏佳置業有限公司、四川鑫達匯信實業有限公司、瀘州江恒玖遠投資發展合伙企業(有限合伙),涉及地產行業、金融行業。
而另一個問題在于,瀘州老窖第一名的經銷商去年銷售金額便高達132.57億元,占年度銷售總額比例43.85%,近乎過半。
對此,瀘州老窖僅回應稱,公司按產品線分區域與一級經銷商建立合作關系,公司直接向一級經銷商供貨,再由一級經銷商向下游客戶和終端網點進行銷售,經銷合同采取每年一簽的方式,按照雙方約定的銷售業務條款履行權利與義務。
其實,這一番操作,很大可能是為了去庫存。
這幾年整個白酒行業都面臨需求不足、行業庫存高等難題,瀘州老窖也是如此。2020年-2022年,瀘州老窖存貨分別為46.96億元、72.78億元、98.41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8.96%、54.98%和35.22%。到了2023年底,其存貨飆升至116.22億元,創下歷史新高。
從去庫存這一點來看,投資者們的猜測邏輯上是通的。即瀘州老窖利用良好的信用,從銀行獲取巨額長期貸款,然后存入銀行,再通過小貸公司的渠道轉貸給下游經銷商讓他們買自己的酒,既去了庫存,又表外循環,不體現在財報上,可謂一箭雙雕。
對于投資者的質疑,瀘州老窖董事長劉淼在5月9日舉行的2023年度業績說明會上予以否認,稱不存在通過關聯方等任何形式向經銷商貸款的情形。
但問題是,“瀘州老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微信公眾號上仍然可以查到2023年3月21日的有關旗下龍馬興達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推出“酒商貸”“酒企貸”“酒人貸”的文章。難道這一業務白推出了?
如果真的是這樣,那就有的意思了——
也是難瀘州老窖將錢貸出來,再放貸給代理商,代理商再購瀘州老窖的酒,如些周而復始,貨是表現銷出來了,但只是將庫存轉嫁了代理商。
具體方式是,首先利用自身較好的企業信用資質,從銀行獲得較為便宜的資金,將之存在賬上,待上下游有需要之后,再通過小貸公司,把這些錢貸給經銷商們。
一套操作讓市場驚呼:“借我的錢,買我的酒,瀘州老窖’賣酒的盡頭是放貸’?”
但巨額的借款,是會產生財務費用的。2023年,瀘州老窖利息總支出為4.88億元。
對于明明不缺錢的酒企,借來100億,然后啥也不干,就放在賬戶上(現金),還得支付利息,這種賠本的事情,顯然不符合“提高資本回報及公司收益”。
但在實際的操作中,看似穩重求進的瀘州老窖,也表現出著急的一面。有觀點認為,瀘州老窖此前的增長,是靠把壓力轉移給經銷商。
酒的銷量還是要實實在在銷出去,如果只是存在經銷商手上,遲早也會出問題。
從降價到提價的失敗?
再回來開頭所提到的提價事件。
中國所有的酒,幾乎都在學茅臺,走高端路線。而走高端路線,首先想到的是提價。
其實,瀘州老窖有著輝煌的歷史。
茅臺甚至還要叫瀘州老窖一聲大哥,因為總結還原白酒釀造技法的試點,始于1957年的瀘州老窖,多次被評為中國八大名酒,中國白酒第一本釀造專業教材《瀘州老窖大曲酒》就此誕生。而這,也是濃香型白酒首次成體系的對外技術輸出。
也是在這個時候,差不多是1988年,國務院放開名酒價格管制,瀘州老窖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主動降價,名酒變民酒,告別高端陣營。
這,現在想來不能不說是一個“昏招”。
當瀘州老窖的管理者,發現“茅臺、王糧液、洋河,汾酒“在走高端化路線,將自已拋得越來越遠時,瀘州老窖這才想到的是要重新回到高端化路線。
——第一次漲價,是在1992年。彼時的舵手王明藻雄心勃勃,打造了“東方第一瓶”“金爵士酒”,售價1800元。
——第二次提價,是在2012年。隨著“八項規定”的出臺,始于2003年的白酒黃金時代宣告落幕。
——第三次提價,是在2017年。茅臺、五糧液進入千元價格帶之后,國窖1573順勢提價,汾酒、洋河、劍南春也窮追不舍。
但,瀘州老窖這三次提價都以幾乎以失敗告終。此后數十年里,一次次掙扎著奮起,一次次激進提價,卻難回高端陣營
按理說事不過“三”,沒想到的是,這次瀘州老再次想再次宣布漲價,今年7月2日起,38度國窖1573經典裝(500ml*6)經銷客戶計劃內配額結算價格上調30元/瓶。
在當前經濟下行,整個白酒板塊一片低迷,就連茅臺也在一降再降,瀘州老窖卻在逆勢提價,顯得更是不合時宜。
要知道,國窖1573的價值,很大程度上由其稀缺性決定,這種稀缺性本身又限定了其產能的天花板,擴產就是一種價值稀釋,市場無疑就用腳投了票。
回顧每一次次提價,瀘州老窖可謂都是“亡羊補牢“,為時晚矣。
不要說喝高價酒的的人越來越少,其實就連賣酒的人也在不斷縮減。
從最近3年的經銷商情況來看,截至2020年末,瀘州老窖的經銷商數量為2221家(國內2047家,國外174家)。而到了2022年末,瀘州老窖的經銷商數量只剩下1829家(境內1703家,境外126 家)。③
也就是說,兩年時間里,瀘州老窖經銷商數量減少了接近400家。
在經銷商生死存亡的關頭不僅不出臺穩定保護措施,反而提價,無異于在背后插了他們一刀,立刻引發渠道斷流,動銷停滯,經銷商的信心也受到極大打擊。
這一套組合拳下來,我們看到的結果就是2014年收入腰斬,利潤下跌74%
商業有時不是比大,更是比快。不是大魚吃小魚,而是快魚吃慢魚。市場一旦被別人占領,也就很難功克了。
減持引發的質疑
“重回前三”這句口號,瀘州老窖一喊就是九年。
1991年,從南京工業大學生化專業畢業后,劉淼被分配到老家的政府部門工作,但他卻主動要求調到瀘州老窖上班,開啟了他與瀘州老窖三十多年的故事。
歷經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采供處處長、售后服務部部長、策劃部部長、總經理助理兼銷售公司總經理等職,劉淼于2015年出任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這也是他真正大展拳腳的開始。
彼時,瀘州老窖的發展情況不容樂觀,不僅前一年的營收凈利大幅下滑,還面臨著產品結構不合理、品牌體系繁雜、經銷商管理混亂等問題。
也是在2015年上任時,劉淼就喊出了“重回前三”的口號。
不得不說,劉淼的確有壯士割腕的勇氣。
回顧劉淼掌舵的8年,雖然瀘州老窖的業績不負眾望、持續增長。但在群敵環伺的白酒行業,劉淼“重回前三”的目標卻始終未能實現。
前不久,2023-2024瀘州老窖年度經銷商表彰暨營銷會議,在瀘州舉辦。
瀘州老窖集團(股份)公司董事長劉淼繼續提及,“近年來,瀘州老窖以堅定重回前三為目標,在良性的基礎上能跑多快跑多快?!?/p>
理想很豐盈,現實很骨感。單從營收方面來看,瀘州老窖想沖進前三,有很大的差距,并且越來越難了。
2023年,貴州茅臺以1506億元的巨額營收居榜首,緊接是五糧液、洋河股份和山西汾酒,營業收入分別為833億元、331億元和319億元,瀘州老窖位居第五。貴州茅臺、五糧液、山西汾酒和洋河股份的營收實力碾壓瀘州老窖,其中洋河和汾酒是瀘州老窖“重回前三”面臨的兩個強勁對手。
據2024年一季度報,瀘州老窖是三家之中唯一一季度營收沒過百億的酒企,其營收91.88億元、凈利45.78億元,與汾酒的153.38億元營收和62.66億元凈利,洋河的162.55億元營收和60.55億元凈利都有較大的差距。
只是2023年,瀘州老窖繼續無緣前三,營收規模遠低于山西汾酒、洋河股份。
除此之外,瀘州老窖的營收增速、歸母凈利潤增速,已經連續三年出現放緩的趨勢。回到2024年,瀘州老窖經營目標僅定為:力爭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不低于15%。④
瀘州老窖也面臨著來自各方的壓力,其中包括新興渠道毛利率的下跌、長期低價促銷策略的影響。
另一面,多只投資基金均在減持瀘州老窖。從財報中也不難發現,多只基金對公司股票陸續減持。
2023年年報中,招商中證白酒指數分級證券投資基金、易方達藍籌精選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景順長城新興成長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易方達消費行業股票型證券投資基金分別減持3,059,247股、1,460,000股、4,075,690股和1,140,461股。⑤
另據公司2024年一季報中前十大股東持股數量計算得知,招商中證白酒指數分級證券投資基金以及易方達消費行業股票型證券投資基金再次減持了3,729,283股和925,600股。
頻頻減持,不免讓投資者對公司的經營情況和未來發展產生質疑,對于瀘州老窖高管“隔三差五”的減持頻率,投資者表示不解“隔三差五每次才減持幾千股,減持公告隔三差五發,這樣做沒有考慮到會對市場情緒造成影響?”
看來,如何獲得市場的信任,是瀘州老窖重回老三所面臨重要課題。
注:
① ② ⑤ 數據來自公司2013年公報
③ 2024-03-18 新浪財經 《“降價”帶崩股價?瀘州老窖最大的麻煩,是跟經銷商的博弈》
④2024-05-07 樂居財經 《多只基金拋棄瀘州老窖,劉淼“重回前三”落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