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春梅狐貍
已出版《圖解中國傳統服飾》
這篇是一期圖書推薦。
這篇文章結構被我調整了好幾遍,還是決定把關于圖書的介紹信息和推薦理由提到最前面來說(后面才好放我四千字的廢話,哈哈)。
▲長按圖片識別小程序碼▲
《喚醒沉睡的南宋》
雖然這本《喚醒沉睡的南宋》是由考古學者來寫的自己親歷的考古經歷,算是有一批特定的讀者群體。尤其作者杜正賢的考古經歷比較傳奇,擁有五項“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是一般寫這類圖書的考古學者很難達成的履歷(這個有運氣成分,不是水平高下問題),會讓這本書的內容更吸引考古愛好者和專業讀者。但我看了這本書以后,覺得比起考古的故事,這本書里關于杭州的故事、關于城市的更值得說道。
杭州算得上是中國頂有名的城市,不論是歷史故事還是風光形象,大街上隨便拽個人都能說上幾句。但是《喚醒沉睡的南宋》依然提供了一幅新鮮而古老、熟悉但陌生的杭州城卷(書名雖然帶“南宋”,實際上也寫了南宋以外時期的考古發現),是被考古“剝”出來的杭州遺址,也是被遺址“立體化”的杭州地方志,更是被地方志“遺落”的時光碎片。
所以,這篇我打算聊的是關于城市的歷史,尤其是被考古“剝”出來的城市史。而且,我最近發現,開始對于城市歷史感興趣,就跟種菜一樣,可能是一種年紀到了以后便會覺醒的需求和興趣。
1
開封
一層黃河泥,一層古都城
關于城市考古,我覺得最值得舉例的是開封(我前陣子跟著公司團建去了河南,其中有一站是到開封)。
我們是如何認識一座城的呢?
以開封為例,一是靠文獻資料,讀書人看正史,老百姓聽野史,開封恰好兩者都不缺。作為N朝古都(N在不同資料里有時候等于7,有時候等于8),正史當然是不缺記載的,至于野史、民間故事,“開封有個包青天”這句甚至自帶BGM,就連大名鼎鼎的《清明上河圖》主流說法都認為畫的是北宋時期的開封(汴梁)。
(影視劇《包青天》)
(北宋《清明上河圖》)
二就看歷史遺存了,這塊主要指的就是地表上可見的。先不管是不是“忒修斯之船”,同為古都的西安、洛陽都是能拿出許多可以拓展為旅游資源的古建、古跡,但是開封就很缺,地表景觀幾乎都只能追溯到清代,缺得就不像是一座古城。但實際上歷代開封城的開封城的中軸線和核心區一直在沿用,沒有什么大的變動,造成開封地表古跡較少的原因是黃河。
(黃河改道圖,圖/喂雞)
(黃河開封段“懸河”示意圖)
黃河在歷史上堪稱“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現有河道是1947年定型的),開封城就深受其害。
當然,開封城也很堅強,在這樣的情況下城市建設始終出于被淹沒、再重建,歷史上只要政治比較清明的階段也會對河道進行維護和清淤,城市興衰與黃河密不可分,這使得開封留下了“城摞城”的傳說。但傳說畢竟只是傳說,直到上世紀八十年開封園林部門在對潘湖的一次清淤工作里意外發現了許多磚瓦塊,因為這一代歷史上是歷代開封皇宮所在地,考古的雷達就動了。最終發現這里疊壓著明代的周王府,以及金代和北宋時期的皇宮遺址。自此,關于開封城下城的考古大幕就拉開了。
順天門遺址2012-2017年的發掘中“發現了五代、宋、金、元、明、清、近現代等各時期的遺存”,新鄭門遺址中“揭露出宋代至清代10多層密集疊壓在一起的道路”……經過幾十年的發掘,目前可以驗證開封地下3-12米深處疊壓著至少6座城池,每一座都在歷史上赫赫有名,層次之多、規模之大,世所罕見。
(開封考古清理出的不同時代堆積層)
(開封“城摞城”示意圖)
不過所謂“城摞城”“地下城”跟影視劇里的類似展示是完全不一樣的,并非像商場的地下一層、二層那樣擁有完整的、互相獨立的,甚至可以供人行走的空間,而是不同時期人類活動造成的地層堆積和疊壓,它們之間還會有破壞關系。之所以在八十年代之前沒有開展正式的考古發掘,是因為開封城“摞”起來的直接原因是黃河,地層之間的疊壓和堆積更加雜亂,在考古上困難更大,需要更加專業和科學的發掘。
但由于有了考古發掘,使得原本只能停留在紙面上的對于開封歷史的探尋和研究有了更明確的方向。古人許多對于開封的向往和遙望,是零碎的,有偏差的,現在通過考古就有希望一一進行解答,一些被遺忘的繁華也能被“喚醒”。開封,作為一座古都的“古”也終于有了真正的底氣,和其他古都所不能比擬的特色。
(“城摞城”的宋代考古發掘現場)
2
寧波
海絲萬里存此庫
如果說開封城的考古是喚醒昔日輝煌,畢竟不論是紙面上的開封,還是地底下的開封,都是世人一目了然的輝煌。那么,寧波的這個考古例子,就是對一個倉庫(倉儲遺址)價值的發現與升華。
作為寧波人,我最近特別學著做一個合格的寧波土著。對于寧波這樣的城市而言,可以再被看到的“民俗”已經非常少了(我爹媽那輩都沒見過多少),但被掩埋的物質和場所對我來說是目前比較好的學習入口,重新認識這座城市在歷史上的價值。
如今的寧波是沒有城墻的,只有一座形象很古怪的鼓樓,是寧波地表唯一的城樓遺存(子城的城門)。緊貼著鼓樓有一個遺址公園——永豐庫遺址公園,是“2002年度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以及“海上絲綢之路”首批申遺點。
(寧波鼓樓)
(鼓樓與永豐庫遺址,圖/《絲路萬里存此庫》)
(永豐庫遺址位置,圖/《絲路萬里存此庫》)
原來對于這個位置的考古預期是挖出寧波早期的子城城墻,但“盲盒”開出一個衙署倉儲,堆積層里的各色陶瓷器物涉及窯口近二十個,證明了古代寧波的海外交往盛況。
(永豐庫遺址出土瓷器主要窯口分布示意圖,圖/《絲路萬里存此庫》)
要說它出現得這么令人驚喜,是因為沒有記載嗎?并非如此,南宋《寶慶四明志》里就記了“奉國門”(也就是鼓樓位置)里有個“常平倉”,《元至正志》記“明遠樓”(奉國門改名)邊上有個“永豐庫”,《明成化寧波郡志》記元代永豐庫改叫“宏濟庫”,也就是說這里從南宋到元代、明代一直都是衙署倉儲。這歷史沿革夠詳盡了吧嗎,尤其在元代,永豐庫是慶元路(寧波)官府收繳賦稅、罰沒贓物的場所,記錄的字數雖然不多,修建的時間、位置、功能和設置的職官都在文獻里有所交代。
(慶元府治圖中“常平倉”位置,圖/寧波市文化廣電旅游局網,《寶慶四明志》)
但地方志終究不是高德地圖,更沒有什么街景可以觀察,而后時代變遷,這個地塊改變過多次用處,近現代的幾次用地對遺址還有所破壞,現有公園面積也并非當時倉庫建筑的全部,有些部分在發掘時就已經被疊壓在現代建筑之下而無法清理。
并且永豐庫也是一層層摞起來的,當時“為了保護上面的元代地層,屬于南宋的部分當時未被完全揭露”,將歷史“摞”起來的部分層層“剝”出,有時候并不那么容易,也需要有所取舍。如果按照清理層算,從近現代往下數,這塊地一直到唐代文化層,共有十層,南宋到明代有互相疊壓和打破的建筑基址,驗證了地方志中所載,元代遺跡最為引人注目,算主要發現,最后也是用元代時期的名字“永豐庫”命名的。
(永豐庫發掘現場,圖/寧波市文化廣電旅游局網)
永豐庫發掘的時候我已經開始對歷史啊、考古啥的有興趣了,當時那里被圍起來后來又造了遺址公園,只知道以元代遺址拿了“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應該是很厲害的發現,也知道是個倉庫。當時對遺址公園所展示的特殊墻體建造方式更感興趣,如果不是如今放在寧波城市歷史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語境下再去細細看,的確很難看出它的價值所在。
尤其寧波比起開封來說,城市建設歷史要短許多。古都游之所以會那么火熱,就是大家希望可以去一些歷史更久遠、歷史上更有繁榮的地方去暢想過往,在這點上開封是“吃虧”的,寧波就更別提了。但最近看了許多書,發現每個城市的選址和興衰,都有它自己的脈絡,也有自己的智慧和遺憾,非常值得細細“剝”讀。
(近日書單)
3
杭州
南宋風韻,今世煙火
如果說考古對于城市歷史的意義,于開封是不斷創建的興衰,于寧波是貿易交往的征途,那么于杭州或許就是舊時王謝的款曲。
去杭州游玩過的人應該都逛過“南宋御街”(御街是南宋皇帝到景靈宮朝拜祖宗時的道路),雖然各地的歷史文化街區很多,大多也都打造成旅游商區,但如果有真實的歷史作為背書,仿佛是在街區背后拉上了一塊逆光的大幕,我所知曉的歷史如剪影一般在那張大幕背后舞動。
(南宋《京城圖》,紅線為皇帝從大內出發沿御街至景靈宮祭祖路線,圖/中新網)
(南宋御街)
(南宋御街設計效果圖,圖/浙江新聞)
(南宋御街布局仿效東京[開封]御街而設計,圖/《南宋御街復原研究》)
就像平原上普普通通的山包,當我知道那是衛青與霍去病之墓后,兩千多年前的故事就足以讓這一片荒寂充滿旁白。
(霍去病與衛青墓)
但“南宋御街”是非常熱鬧的。就像開封城一樣,許多古城的中心和地名都被后世所延續,這便是陵墓考古與城市考古最大的不同,尤其當這一切發生在杭州這樣旅游和經濟都十分繁華的城市,古今空間的“熱鬧”重疊便有了更真切的實感。
這些也帶來了一個困境,城市考古與城市開發存在著天然沖突。寧波的永豐庫遺址就在原來子城上,可謂是黃金地段,但當它的價值被肯定后,2003年寧波政府拿出了6000萬元回購土地,這塊寸土寸金的地方也停止了商業開發并改造成了遺址公園。在《喚醒沉睡的南宋》里,作者也提到2004年因為“嚴官巷南宋臨安城御街遺址”的發現,投資超過3000萬的萬松嶺路隧道工程不得不停工,并且做了方案改動而保全遺址原址。
(2004年嚴官巷南宋御街遺址清理現場,圖/杭州網)
(南宋遺址陳列館[南宋御街遺址])
(《喚醒沉睡的南宋》作者杜正賢在遺址上介紹南宋御街歷史格局)
嚴官巷御街遺址是2004年的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那一年的記者發現不少入圍項目都是因蓋樓筑路、建設開發工程而“搶救性發掘”來的,將報道的題目取作了“遺址改變未來”。這個題目實在是精妙,原本已成過去式的“遺址”,一朝啟封,卻改變了數百數千年后人們的決策,改變了他們所規劃的“未來”。
如果將《喚醒沉睡的南宋》里提到的一些考古項目視作杭州城的CityWalk打卡點,就會發現那些南宋風韻已作今世煙火。
(《喚醒沉睡的南宋》內頁所附地圖)
南宋太廟是在老居民區改造時被發現的,同樣花了極大的代價進行保全并建設成遺址公園。這個背景就注定這里是一個充滿市井氣息的地方,往來的人們不需要知道太廟的價值,不需要濾鏡的照片,這里的嬉鬧與日常可能并不符合很多人向往的南宋,卻是南宋人的向往。游客如果覺得還缺點什么,可以買上一包蔥包檜兒,味道并不重要,這南宋的故事就可以繼續講了再講。
(太廟圍墻及東門遺跡發掘現場)
(《喚醒沉睡的南宋》作者杜正賢[左二]正在為嚴文明教授介紹南宋太廟考古發掘現場)
(太廟遺址東墻外發現de 一段南宋御街遺跡,圖/澎湃)
(南宋太廟邊的煙火氣,圖/杭州網)
這篇從“開封城,城摞城”開始說,是因為我們看似站在了最頂層,(幸運的話)歷史注定我們的痕跡會在千百年后成為了這其中的一層土。再造的“南宋御街”或許會和御街遺址一樣,成為后人摸索我們這個時代的入口,我們通過御街遺址去探索南宋皇家的氣派與臨安城的興盛,后人說不定也能從“南宋御街”探索我們的潮流和喜好。也如同我們無法觸碰南宋的全貌,后人可能也會作出諸多猜測和求證,這怎么不算是一種接力呢?
《喚醒沉睡的南宋》作者后記里引用西拉姆《神祇、墳墓與學者》里的名言,也是被許多考古學者所引用過的——
考古學家艱巨的任務就是,讓干涸的泉源恢復噴涌,讓被人忘卻的東西為人理解,讓死去的轉世還魂,讓歷史的長河重新流淌,因為這長河沐浴著所有的人。
這段話極致浪漫又極致理想,我準備用前陣子在朋友圈看到的另一段話“中和”一下,摘自于“成都考古中心”——
人類對于自己未知的過去從來不乏想象,由此產生了大量浪漫的神話傳說,而只有在考古產生以后,這些傳說才有了實物證據。
我想,不僅僅是神話傳說,需要虛虛實實的歷史也是如此。古都開封需要考古,海絲寧波需要考古,宋韻杭州也需要考古……實證,讓這些城市名前的標簽更有底氣,也更有力量!
以下是正經賣書內容
當然《喚醒沉睡的南宋》這本書不僅僅只講了我上面提到的部分,甚至不僅僅只有“南宋”……
比如很多人都聽過的禁止出境展覽的“戰國水晶杯”,是如何被發現的?又是如何確認它真的是戰國文物?……沒錯,這也是《喚醒沉睡的南宋》作者參與的考古項目,“手氣”真的無敵了!
所以,如果喜歡看考古故事的、看考古紀錄片的,非常推薦這本書(畢竟一本讀到這么多有份量的考古項目的機會并不多)。閱讀門檻也不高,里面涉及的考古項目的背景和價值作者也都有介紹。
如果想了解杭州歷史,這本我覺得算是必入。畢竟,線性講述城市史的書好找,這樣將一個個發現背后曲折講出來的書就很少了。
但這本不能作為考古圖錄、文物類書籍看,里面的配圖都是黑白的。雖然浙江攝影出版社的書我推薦過挺多次了,他家的印刷質量一直都是很好的,但是原本彩色的圖片轉成黑白,跟原本就是黑白拍攝的照片,細節上還是差別的(懂攝影的應該會明白),建議以后還是在前面加一些彩頁。所以,這本書還是更適合作為回憶錄形式的文字閱讀來看。
▲長按圖片識別小程序碼▲
《喚醒沉睡的南宋》
感謝閱讀,喜歡請記得分享哦^_^
※ 如無另外標注,文章為 春梅狐貍 原創,如有疏漏歡煩請指正,文章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轉載須經授權并支付稿費;
※ 所使用的圖片、視頻屬于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以協商相關事宜。
* 最近的文章 *
春梅狐貍 傳統服飾
臉著地的藏狐,故紙堆里的服飾愛好者
筆者已出版《圖解中國傳統服飾》,請多支持
如果喜歡 ? 記得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