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天地開始
上世紀90年代,位于上海盧灣區的淮海中路南部的石庫門住宅區開始進行改建。1996年5月,香港瑞安集團與原盧灣區政府簽署了《滬港合作改造上海市盧灣區太平橋地區意向書》,開啟太平橋項目的建設。
新天地就在這個區域內,建筑設計師保留了項目北部地塊大部分石庫門建筑,穿插部分現代建筑。南部地塊則以反映時代特征的新建筑為主,配合少量石庫門建筑,一條步行街串起南、北兩個地塊。
當時在國內,這是一個全新的商業形式。
2001年,中國的消費者們,剛剛從傳統老式百貨一統天下的日子走出不久,商業地產還處于非常初級的階段。
雖然在1996年,中國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購物中心廣州天河城就已經開業,1999年,上海第一家大型現代意義的港匯中心也投入運營。但商業在大部分國人眼中,還只是一個買東西的地方。
二十世紀初,新天地的“Lifestyle”在國內還是一個很新鮮的詞匯,那時“社交”“娛樂”“休閑”等元素和商業設施似乎不在一個維度。瑞安地產顯然發現了這個空白,于是將石庫門建筑改造為集餐飲、休閑娛樂、文化于一體的商業街區。
修舊如舊的理念、開放的空間氛圍、傳統與國際化的融合,使新天地從開始就成為了中國商業地產劃時代的作品,不僅是上海的時尚高地,甚至還成為知名景點。
2016年,新天地被《福布斯》評為“全球20大文化地標”之一。
新天地開業兩年后的2003年1月,萬達集團在長春重慶路開出了第一家萬達廣場,建筑形式為簡單的大盒子,但商業邏輯中加入了更多的生活模式元素,并以此為模板,20年內開出了400家萬達廣場。
這20年里,上海的大型購物中心同樣雨后春筍般蓬勃生長,但上海的魅力,卻并不全在這些龐大的建筑中。
曾經的網紅:田子坊
1999年就開業的田子坊,既保留了上海原始弄堂房屋和當地原住民的生活氣息,又經歷了工業Loft改造、新潮藝術家影響和旅游經濟的沖刷。全盛時期每年1450萬人流量,平均每天流量達到4萬。
后期因為過度追求短期利益,各種同質化的旅游小店充斥其中,個性的消亡,使這條曾經紅極一時街區走向了沒落。
但當年它的商業理念、品牌組合以及空間營造,拿到今天也還可以作為不少網紅項目的教科書。
北上海的大寧
2006年,大寧國際商業廣場正式開始運營。這個以“BLOCK”為布局理念的街區商業,由15棟高矮不一,錯落有致的獨立建筑,以及11個小型廣場組成,完全開放式的布局,在當時的大型商業體中獨樹一幟。
里面的動線看似復雜,但充滿了探索性,走過每一個轉角,可能都有一份驚喜等著你。以至于早期有客戶反映指示系統不夠清晰時,運營商內部討論覺得,也許這恰恰是特色之一。
擺脫單調的流線,在有限的空間里,提供更多的未知,反而成為了游逛其中的樂趣。
如果說新天地還是特殊文化背景下的產物,那么在盒子式購物中心方興未艾之時,大寧國際則讓更多人認識到,商業還有另一種可能。
1933老場坊:一個屠宰場的變遷
1933老場坊原身是工部局宰牲場,也就是俗稱的“殺牛場”。2007年以市場創意中心的定位進行了重新改建,成為了一個充滿藝術氣息的特色商業空間,整個項目由5棟獨立建筑組成,總面積達32500平方米。
重新改造后的老場坊樓體外方內圓,高低錯落,廊道盤旋,布局宛若迷宮,布局卻又次序分明。充滿雕塑感的混凝土坡道、廊橋、花紋裝飾的傘狀圓柱以及螺旋梯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座充滿靈性的空間,讓人們在現代與歷史之間,找到一種微妙而美好的平衡。
有趣的是關于這個項目不同的評價,有人認為它清幽寧靜,帶著歷史的悠遠,有人則覺得陰森了些,畢竟當年每天有超過1000頭牲畜喪命于此。
但無論如何,它不僅是中國廠房改造的早期經典之作,而且在15年前就把藝術、文創以及中西融合玩出了高度。
由于建筑的特殊性,很難給這個項目在模式上做一個定義,但在上海商委公布的20條最美商業街區名錄里,它名列其中。
武康庭的故事
同樣于2007年開業的,還有武康庭。
如果不是武康路在自媒體時代的走紅,這個僅5000平米營業面積的小型商業,可能并不為很多人所知,但在曾經的魔都小資圈里,這里是格調與品味的圣地之一。
濃濃的老上海風情,潛藏在曲徑通幽的院子里,入口處分別由三條不同的弄堂組成,無論走入哪條,最后的聚集地都在弄堂深處的庭院。客人在里弄老洋房里穿梭,左右兩邊的建筑新舊交錯,多家充滿情調的店鋪隱于其中。
其中最老的Coffee Tree,已經開了有14年。
今天武康路已經成為了知名的網紅打卡地,也許沒有多少人知道,武康庭376號原是民國時期外交官郭泰祺的府邸。也沒人了解378號在上世紀40年代是貝祖詒(建筑大師貝聿銘之父)府邸。但都不妨礙喧囂的拍照者們擺出各種姿勢,試圖將自己與上海的百年歷史做一次對接。
嘉里城:不是街區的街區
2010年,上海浦東嘉里城開業。這個集商場、五星級酒店、服務式公寓和甲級寫字樓于一身的綜合體,商業部分加上地下一共三層,其中商業面積不過30000多平米。
這是個精致而舒適的小型商業,外面是一圈環形商業,中間是一個廣場,內部空間靈動,環境清和雅致,品牌特色而小眾,所有這些構成了浦東最有格調的商業體之一。
理論上,嘉里城不應該算作街區商業,但是它內部的流線,花車的設置,中庭的集市,都與傳統的盒子商業不同,按我一個朋友的話說:“集中的表象下,是松弛的內核。“
它不是街區,卻提供了街區的感覺。
在幸福里尋找幸福
2016年,一條名叫“幸福里“的小街區悄然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比起上海大量悠久而知名的商業項目,這條小街并不起眼,但對于城市改造來說,這是一個很經典的案例。
這條100多米長的小巷打開了圍墻,變封閉空間為敞開的街區。結合上海的里弄文化,讓這里更加富有煙火氣, 同時增加了綠植、水系以藝術元素,比如種上錯落散布的香樟樹,親水的步行道,充滿藝術想象的雕塑,露天屋頂上生機勃勃的花園和小菜園等。
咖啡廳、小酒館、蛋糕房、美食劇場,幸福里所有的商業,似乎都想詮釋“幸福”這個概念,詮釋著舒適、休閑、甜蜜,又帶著淡淡的松弛感。
大學路:青春不可辜負
歷史的變遷,還在一些傳統的街道中體現。
大學路只是一條普普通通的小馬路,隨著創智天地的發展與成熟,以及周邊復旦大學楊浦校區的加成,這里不知不覺間成為了一個周邊白領與學生聚集的地方。
比起其他項目,這條街區更貼近社區原始的脈絡,雨篷和外擺將室內和戶外自然的結合;桌椅在花卉與綠植中露天擺放;吱音生活館、因味茶、b站的人生一串線下體驗店等既文藝又時尚的網紅小店,錯落有致的分布在街道兩邊,在意大利墻繪藝術家Millo亞洲最高的46米公益墻畫和16米巨幅涂鴉下面;年輕的人們臨街而坐,吃飯、喝酒、聊天。
有人說這里“充滿了青春的味道。”
愚園路的前世今生
愚園路,也是一條親近居民的街區,整條路上聚集了60幢優秀歷史建筑和108幢老洋房,從建筑肌理上,海派的風格更為明顯。
在愚園路上居住過的名人數不勝數,一路走來,名人故居可謂舉步可見,錢學森、陳獨秀、瞿秋白、蔡元培、傅雷、茅盾、張愛玲、周璇、胡蝶等熠熠生輝的名字勾勒出近代中國的滄桑輪廓。
曾有人說過:一條愚園路,半部近代史。
愚園路的打造概念是“藝術生活街區”,其理念是藝術融于生活,而不是生活服務于藝術,將每一個藝術點分散在街道上,融合在生活的場景之中,而不是集中起來放在某些特定的場景。”
街區內的公共市集切實平衡了居民日常生活與城市消費人群的休閑生活,修鞋匠、老裁縫、修鎖匠等老手藝人集聚于此,提供完善的社區服務。
首家圖像小說主題書店及空間“安古萊姆”、凡幾Café&Select Shop等品牌首店,集素·遠屋、絞肉機漢堡、onina、泰醉等特色小店,也為這個街區增加了更多的文藝范。
既不愿丟失歷史的韻味,又不能受到傳統的局限,愚園路的探索,對于街區怎樣更有品質的融入居民生活,是一個有益的借鑒。
現在有個商業名詞,叫“非標商業”,但將視線投向上海的過去十年,二十年,甚至百年,你會發現,在這個城市,商業從來沒有過標準。
無論時光變遷,這個城市總是在不斷嘗試擁抱不同,拒絕平庸。
當太陽緩緩升起,城市的輪廓在晨曦中逐漸清晰。高樓大廈在初升的陽光下閃耀,豪華的購物中心還未蘇醒,一切似乎都顯得那么井然有序。然而,真正的城市,卻隱藏在那些經過雕琢,或者保持原味的街區里。
這里有琳瑯滿目的小店,有別具風味的餐廳,有溫馨雅致的咖啡館,甚至有街頭藝人的即興表演。人們在這里交流、分享、相識,建立起一個個溫暖的社區。每一條街區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家商鋪都有獨特的味道與歲月的痕跡。
而時光在那些街角巷弄中,也會放慢了腳步。在那里,你能聽到時間的低語,感受到生活的本質。這樣的城市,才是有溫度的,有故事的,有靈魂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