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可能或多或少被別人說過“你怎么這么自私?”這樣的話。問題就在于這樣的話到底有沒有道理?我們是否需要自我懷疑、反思以至于改變自己的行為?我們為什么希望去證明自己不自私?
“你怎么這么自私?”這個問題本質是:別人認為我們過分考慮了自己的利益而不同程度地忽視了他們認為自己應該分得的利益,所以用“自私”這個詞來形容我們,希望可以改變我們的行為。
那為什么自私這個詞語有這么重的分量,我們一聽到這個詞就需要“自證清白”或者“自我改變”呢?因為自私這個詞是一個人的標簽,是一個人做事情的普遍情況的形容。我們不希望自己被打上這樣的標簽可以說是一種進化的本能,其是為了塑造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實質是為了自己能夠被別人接納一起合作。因為人是群體動物,我們需要跟別人一起合作才能獲得更大的利益,而讓別人愿意和自己合作的前提就是別人覺得和我們合作他們自己也會有回報,也就是我們“不自私”。我們不希望被這樣形容的原因是因為我們不希望我們在意的人知道我們有這樣的標簽。
我們總是需要依靠別人打的標簽來了解一個人,這就是“自私”這個詞其存在的合理性:用來讓我們快速識別和匹配那些和我們一樣自私的人合作,而不是更自私的人。
但如何定義“自私”的邊界就非常模糊。
從外部世界評價上來說:其完全取決于我們合作的一個個個體的個人判斷標準所匯聚形成的標簽。在A群體也許我們是自私自利的小人,但是在B群體也許我們是寬容大度的二傻子。
從內部自我選擇上來說:面對一個個關乎不同的人的具體事件,我們究竟應該讓哪些人滿意,讓哪些人認為我們不自私,哪些人具備這樣的價值,就需要我們去考量。而對方的這種形容我們可以當成是一種反饋,重點在于我們要根據自己的判斷決定是否響應這種反饋。
所以沒有絕對標準的自私,其取決于外部世界評價與內部自我選擇。
而當我們用文字闡述清楚自私這個詞語背后的邏輯后,“你說我自私,我就自私”這種形容背后荒謬的地方就出現了:我憑什么要按照你的想法去考慮你的利益?為什么沒能讓你滿意就是自私了呢?你有多大的價值需要我讓你滿意呢?還是說對方知道他們在我們心中不夠重要所以要通過用自私這種詞來試圖獲得更多的利益呢?
對方是否試圖在把本來的一個非常具體的雙方互相對對方的價值稱量的單一問題,轉變成質疑我們是否自私的普遍性問題,通過這種偷換概念的方式達到控制我們行為的目的?
這篇文章想要做到的事情是:我們需要對自私這個詞語有系統的了解,構建自己內在的邏輯,才能抵御那些試圖用自私這樣的詞語中潛在的意思來讓我們心神不寧,試圖控制我們,被我們定義成不值得的人。
這種邏輯必須是實實在在的客觀事實,而不是他們都是傻逼所以我不接受,當然這也是一種方法,但與之相比基于客觀事實的邏輯更加經得起推敲,因此更穩定,也可以幫助我們做出更加符合我們希望的未來發展方向的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