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畢亞軍
電動車銷量依然保持著高增長,但要徹底邁過50%的“分水嶺”,得啃更硬的骨頭了:要讓依然堅守燃油車的車主們棄油換電,越來越難了。
其中的關鍵,不是車的問題,而是電的問題。
今年以來,有感于現在開的燃油車在舒適度、智能化上的“渣渣”,我曾幾次下決心換車,也反反復復把預期內的車都看了個遍,結果是:
把決心給看沒了。
燃油車在舒適度,智能化方面的擠牙膏,讓我覺得毫無換的價值;電動車在這方面包括價格都非常動人,但一想到充電,還是頭大。
也不是說充電不好,而是我的要求更高。
如果能讓電動車的“加電”像燃油車的“加油”一樣方便,我肯定立刻跟油車說拜拜了。
過程中跟身邊一些依然開燃油車的朋友聊,不少人高度共鳴。
我們這些“燃油車老頑固”有沒有可能被徹底征服呢?
愛迪生發明電燈之前,就開始思考如何讓電燈普及到千家萬戶,然后構思出了引領人類進入電氣時代的基礎設施系統:電力輸配系統,該系統包含了使電燈實用、安全和經濟的所有必要元素。有人因此評價,愛迪生的偉大不在于發明電燈,而是發明了這套系統。沒有這套系統,電燈就白發明了。
電動車領域如果能誕生愛迪生,蔚來的李斌可能是最接近的一個。
蔚來還沒有做出車,李斌就對如何解決好“加電”的問題做了系統性終極思考,構想出了“可充可換可升級”的解決方案,并且早在2017年就成立了蔚來能源(NIO Power)專攻此事,就像愛迪生辦通用電氣專攻電力系統一樣。
可充是基本前提,也是行業共識,可換則是李斌在此基礎之上想得更深的一個創新。
記得小時候在農村,汽車加油要進城,司機都會在家屯油,自己加油。拉長眼光看,現在人人搞個充電樁,多少有點這個意思。何況,人人搞個充電樁,還面臨著物業、電網是不是支持,安全性是不是足夠保障等一系列不確定。
同樣存在續航焦慮的手機曾經是有備用電池可換的,后來電池與機體融合,以為充電就解決一切了,但對用戶體驗觀察得深的發現了機會,手機還是離不開換電,于是出來了充電寶。充電寶帶個充字,但它不是給根線讓你站那充,而是給你一塊電讓你馬上走。
所以,換電是剛需。充電寶,就是手機的換電。
換電站就是電動車的加油站。
那可升級是什么?我們先來看一個事實。當電池取代燃油成為車的動力源,它會帶來一個大變化:燃油車油箱和車身是同壽的,電池有循環壽命,電池與車身是不同壽的。而且,燃油車的油箱不存在技術迭代,但電池一直在技術迭代,這會進一步帶來一個問題:車還是好好的,但電池已經太落后了。
如何讓電池不但與車同壽,還可以跟隨技術一起升級呢?
這就是李斌這套體系的底層創新之處:車電分離,車是車,電池是電池,建設換電體系,讓用戶可以只買車身,從可換的換電體系租電池、換電池,一直用最好的電池。如此,不但可以讓電池與車同壽,更可讓追求更好體驗的用戶一直享受到電池技術的進步。
7年過去,"可充"已是基本動作,蔚來也已是業內自建充電樁最多、覆蓋地域最廣的車企;"可換",雖然目前來看還是蔚來獨扛大旗,但很多事都有一個飛輪效應:為了讓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要用很大的力氣而且還轉得很慢,或者說是事倍功半,但只要你繼續轉,越到后面越會事半功倍。
換電,就正在走入越來越事半功倍的飛輪時刻。
伴隨電動車滲透率提高,政府、業界、消費者都開始意識到,換電的重要性。
從用戶角度,換電除了上述超級體驗,還能成本更友好?!败囯姺蛛x”,不買電池,用戶可一次性節省七萬甚至十二萬多的成本,每個月幾百塊的電池租用費用,和加油的價格差不多,成本沒有增加,但帶來的邊際效益聽上去很有吸引力,不用擔心電池健康、也不用擔心衰減的問題,保證一直用到好電池。
從車企角度,換電能為用戶解決續航的極致痛點,自然也就能轉化為極致賣點,而且還可讓車企超越電池技術與成本的制約,更專注于為用戶造更好的車。
從社會公共價值考量,換電可以通過集約化管理,比如錯峰充電、以及對電池全生命周期的監測、維護,包括統一回收、利用等等,提升能源和資源利用效率。
每到夏天,部分城市就會出現“電荒”,部分地方居民用電以及正常工業用電可能都會受到影響。在電網超負荷的背景之下,為了“讓電于民”,此前部分城市還對充電站的電力供應也進行了限制。此時的換電站就是一個巨大的能源儲存站,可以通過錯峰的方式進行充電,應急情況下還可以對外放電,不但緩解了車輛的用電問題,長遠來看對于整個能源體系甚至都還有更多不可估量的潛力價值。
自2020年5月,換電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以來,政府對換電的支持力度也越來越大,不但發布了換電的基礎通用標準,明確了要完善換電基礎設施的目標,還從消費者購買上支持車電分離,支持只買車身不買電池,給換電鋪路。
參與換電的資本、企業也都越來越多,高瓴、紅杉、匯豐、字節、寧德時代、南方電網、國家電網、中石化、中石油等都在布局其中。
但這些都只是換電的萬事俱備漸漸成熟,真正的東風還是用戶端的飛輪在加速轉動。
在我看來,換電這個事情,最直觀的優勢是徹底解決用戶的續航焦慮,但在飛輪轉動的前期,它最大的難題,也是在用戶體驗層面。
核心就一條,網點規模有限,服務可及性不夠之時,換電的優勢是發揮不出來的。如果全北京只有幾個站,誰會跑30分鐘甚至更久,去得到3分鐘搞定一切的超級體驗。
換電真正要做起來,需要車企、電池企業的集體行動:車企生產的車都可以換電,電池產品走向標準尺寸和規格。就像燃油車,所有車都可以加油,而油是有標準的。
但這一切,也是建立在網點服務可及性之上的。
沒有可及性,就吸引不了更多用戶;吸引不了更多用戶,相關方就不會積極投入;沒有投入,可及性就難改變……除非有人不計短期回報一直投,投到服務可及的臨界點,這個飛輪就轉不起來。
而李斌就是個除非有人的“有人”,并且靠不斷增加的可及性拉來了更多人。目前加入換電聯盟的七大車企之外,蔚來還與中安能源、南網儲能等合作共建換電站。前幾天,李斌還對外說,今年要在某些區域實現換電的“縣縣通”。
一開始我是很驚訝,但研究了一下發現:目前蔚來在全國已經有2400多座換電站,在上海以及江浙滬一些核心城市,換電站已經覆蓋到了用戶3公里半徑之內。高速換電站已經有800多座。目前中國的高速公路里程大概是18萬公里,也就是說,平均每200公里的高速路線上,就能找到一座換電站,到站無需下車,3分鐘自動換電,比充電動不動要排隊,刮風下雨體驗相比舒服了不少,和加油一樣便捷高效。
讓電動車的“加電”像燃油車的“加油”一樣方便在加速變成現實,整個換電模式飛輪也正更快轉動起來:
更好的體驗會讓更多用戶傾向于購買可以換電的車;看到機會的車企會轉而生產更多可以換電的車;這會帶來更多用戶、投入,讓換電站網絡更發達,體驗越來越好。
最終,電動車會逐漸被分兩種:一種是可以換電的,一種是不可以換電的,而可以換電的將越來越是大勢所趨。
其實,也用不著說這么復雜,只需問一個問題:如果有一種解決電力續航的模式是最省時、省心、省錢的,這種模式會不會被歡迎?
答案一定是:會。
從更長期看,尤其從換電會伴隨規模增加而體驗更好,充電會伴隨規模增加而體驗更具挑戰性的特性看,更加需要的可能還是:可換。
一旦這種心智建立,離電動車攻破我等燃油老頑固的最后防線的距離也就不遠了。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云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