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濟渠安徽段文物考古調查始于20世紀70年代,截至2016年,通濟渠安徽段經歷了多次考古調查和大型的考古發掘工作。下面分別簡述一下:
宿縣文物工作組(今宿州市文物管理所)1979~1981年在社會調查中于宿縣東二鋪、三鋪、四鋪、大店鎮等窯廠、集鎮和村莊征集了一批唐宋時期的珍貴陶瓷器。1983年宿縣文物工作組又一次對運河進行考察,調查的結果是考察點大致在一條沿線上,基本是沿著泗永公路北側向東西延伸。1984年,中國唐史學會組織了一個由歷史、文物、地理、水利等多學科專家組成的“隋唐大運河綜合科研考察團”開展隋唐大運河學術考察,重點是宿州、濉溪地區。考察結束后,出版了《唐宋運河考察記》和《運河訪古》論文集。這兩本書中詳細介紹了當時通濟渠安徽段的保存狀況和沿線的風土人情,同時也對安徽段的運河做了初步研究,摸清了通濟渠的走向。1985年,宿州市拓寬南北向的淮海路,在大隅口南面的大河南街南側路面下出土了一批金代鈞瓷碗,其中有一件完整的白釉褐彩四系“風花雪月”瓷瓶。該瓷器被證明是運河兩岸出土的遺物。1987年宿州市工商銀行宿州支行在大隅口淮海路西側建辦公大樓,動土時在大河南街北側與中山街南側相對兩處距地表2米深處碰到大量鑿制規整、錯縫疊砌的長方形條石構筑遺存,應該是埇橋遺址。發掘地基坑出土古蘄縣界碑半截,該碑帽和座均失,正面碑銘為“彭城郡蘄縣□□□……”,背面“蘄縣縣境東西一百□□□……南北□□□……”,東面“西去東京九百六十里,西去陳□□□……西去睢陽郡三百四十里,西北去□□□……”,西面“南去壽春郡二百十□□□……東南去廣陵郡七百□□□……”。銘文所反映的歷史行政區劃名稱與唐代行政區劃稱謂較一致。據《元和郡縣圖志》載:“宿州本徐州苻離縣也,元和四年,以其地南臨汴河,有埇橋為舳艫之會,運漕所歷,防虞是資。”唐憲宗時,淮西藩鎮叛亂,曾在埇橋駐軍。
宿州博物館藏蘄縣界碑
靈璧縣花石綱遺址位于靈璧縣內婁莊鎮蔣圩村,原303省道北側,余橋西至王趙溝一帶,東西長700~1100米。遺址南北寬約40米,整體地形為帶狀隆起,高出地表約1米。據載:“盛章守蘇州,及歸,作開封尹,亦主進奉,然朱勔之綱為最。四年以后,東南郡守,二廣市舶,率有應奉,多主蔡攸,至是則又有不待旨者。但進物至,計會諸閹人,閹人亦爭取以獻焉,天下乃大騷然矣。大率太湖,靈壁、慈谿、武康諸石。”朱勔是否在靈璧取過石頭不得而知,但如果他要運送貢品走水路到開封,則必然要經過靈璧。在靈璧縣發現了一處宋代運河上的拱橋遺址可作參考。
1972年在泗縣長溝鎮鄧村境內(鹿鳴山)西北1千米處,發掘出一只木船,長約10米,前后兩艙,其部分船板現藏于泗縣文物管理所,鑒定為唐代木船。2003年在發掘虹都大廈地基時,古汴河遺址中出土了唐三彩、邢窯、定窯、鈞窯、建窯、景德鎮窯、磁州窯等數十個窯口的殘瓷片數百斤。
1985年安徽省社會科學院朱玉龍先生描述:“淮北市興修水利,曾于百善、柳孜、四鋪挖了三條南北大溝,穿汴堤而過,可以清楚地看到汴河斷面情況。河槽口寬40米,底寬15米。堤為夯土結構,坡度較小,河床內為淤泥沙土,從地表向下7米未見原始土層。”
1999年濉溪縣百善鎮柳孜村隋唐柳孜碼頭遺址的發掘開辟了安徽隋唐運河新篇章,此次發掘面積共900余平方米,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發現了一處石構建筑遺存、8艘沉船、木構建筑, 出土了大量唐宋時期全國20余座窯口的陶瓷器文物。該次發掘解決了通濟渠流經地點和線路的問題。出土的大量文物和沉船可以證明在唐宋時期柳孜地區是一處重要的集鎮,可以了解當時人們的社會生活。此次發掘被評為1999年度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之一。
百善老街運河遺址剖面
在柳孜當地發現了一塊磚塔碑刻,上面記載了當時柳孜鎮捐錢建塔的人員和過程。銘文描述:“維大宋國保靜軍臨渙縣柳子鎮天王院謹募在鎮內外信心共修大圣磚塔一座七級高八十尺……”另外也發現了一些清代石碑,上面記載了柳孜地區的區劃和歷史。
柳孜運河遺址
為配合埇橋西關大街建設,2006年對埇橋宋代碼頭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該遺址位于埇橋區環城河老城區內,八一路與中山街、大河南街交匯點的東側。發掘面積600平方米,文化層從晚到早共分為9層,基本上反映了河道的開鑿、使用和廢棄年代。宋代碼頭保存相對完整, 南北對稱,石板錯縫順砌、灰漿粘縫。同時揭露出完整的宋代疏浚河道、加固河坡。碼頭基礎做法為砌筑在夯土上,夯土中夾木樁,分層夯筑。碼頭周側有木排,上下疊壓兩層,北坡有26 根原木,最大直徑32厘米,有木樁固定。上下層間夾夯土。在南堤上還發現唐代建筑基址的成排柱洞和夯筑的路面。此次發掘完整揭示出大運河斷面,考古發掘得知古運河的岸線寬為32.65米,河底寬近20米,深5米。出土遺物共1500余件。主要有瓷器、陶器、銅器、鐵器、骨器、石器、琉璃器、玉器及動物骨骼等。其中瓷器所占比重最大,約占出土文物的85%,不乏珍品,特別是發現前所未見的定窯、鈞窯、磁州窯精品。涉及窯口較多,是研究古運河和古陶瓷重要的實物資料。出土船錨碇45個、礌石30多個。
2007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宿州市文物管理所聯合組織對通濟渠木牌坊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發現宋代石建筑碼頭、沉船木塊和涉及10多個窯口的1800 余件瓷器,涉及磁州窯、龍泉窯、吉州窯、定窯、鈞窯以及河南境內相關窯口10多處。其中石建筑碼頭是宿州境內首次發現。在碼頭邊沿岸的堤坡上發現有成排的木樁。在南堤上還發現唐代建筑基址的成排柱洞和夯筑路面。
宿州木牌坊運河遺址
2009年3月,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宿州市文物管理所聯合組織大運河安徽段考古調研隊,通過現場踏查、布點考古鉆探、走訪等方法確定了沿線運河的情況,為明確界定古運河提供了翔實的基礎資料。
泗縣境內目前存有一段隋唐時期的“活運河”,目前運河故道仍在使用,仍發揮灌溉、分洪作用。西起泗縣長溝鎮唐河交叉點,東至濉河,全程28千米,是安徽境內運河走向的重要參考。從唐河到西城河,汴河上口寬30、深6米,坡比1∶2。目前對該段運河實施了保護性規劃,使這段運河能長久地保留下來。
濉溪縣文物管理所對濉溪縣百善鎮百善老街遺址進行發掘,探溝勘探了運河一段,有完整的運河形成、使用、廢棄的斷面,并且出土了一些唐宋時期的瓷器,有瓷碗、盤、壺等。
2010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濉溪縣文物管理所在泗徐高速工程項目中對四鋪鎮顏道口村處的運河遺址進行了搶救發掘,解剖了一段河道和北河堤,出土了一批瓷器,有碗、盆、壺等。
顏道口運河遺址發掘情況
在2011年3~4月和2012年3~5月在泗縣劉圩運河遺址進行過兩次考古發掘,合計面積1600平方米。第一次發掘僅揭露了運河北堤,在河堤上發現了一些漢代灰坑和遺物,以灰紅陶為主,還有云紋瓦當,且在河堤上發現宋代踩踏面,證明北河堤也是行人往來的道路,遺物以瓷器碎片為主。第二次發掘主要是解剖了部分南堤、河道和北堤,也發現了大量漢代遺跡。河道堆積內被擾動較大,底部出土較多漢代陶瓦片。劉圩遺址漢代遺存分布面積達32萬平方米,地表陶片密度較高,發掘區內遺存豐富,且發現多處水井,說明此處是一個漢代聚落遺存。
劉圩運河遺址
2012年為支持大運河申遺工作、配合現存古運河清淤工程,在安徽泗縣段選擇四處地點進行考古發掘,揭示出了較多的唐宋時期遺跡和遺物,鄧莊遺址即為其中之一。鄧莊遺址發掘證實了隋唐大運河在泗縣境內的大致走向、路線,掌握了古運河南北對應原河口、河床、北河堤等斷面結構的基本信息(早期河道上口寬42、下底寬26米、深4.5米),并在原河坡及北河堤外發現較多人為活動的痕跡,推測或與隋唐古運河的開鑿、疏浚、修筑等有關。
2015年宿州市政府為了配合宿州城區大運河遺址保護規劃和大運河遺址沿線城市規劃的具體實施,決定對宿州城區段大運河遺址進行考古勘探,確定城區內大運河走向以及寬度,給下一步大運河遺址保護和城市規劃提供基礎依據。考古勘探范圍西起京臺高速,東至京滬鐵路,后因勘探需要東部延伸至港口路。沿線穿越拂曉大道、磬云路、人民路、西昌路、淮海中路、環城東路、懷遠路、工人路及京滬鐵路,可分西、中、東三段。西段位于宿永路、西關大街兩側;中段位于大河南街、中山街兩側;東段位于東關大街、道東大街兩側。
2015年發掘靈璧小田莊運河遺址,面積1600平方米,解剖了一段河道,發現河道、兩岸河堤、水井1眼、灰溝5條、灰坑4個、柱洞11個、腳窩19個及數道車轍印痕。通過地層堆積發現南岸堤坡堆積較厚,導致南高北低,可看出靠近南岸河道淤積要快于北岸。北岸河堤上發現的車轍、腳窩和柱洞,可看出當時民眾在北岸河堤上活動較為頻繁,這種現象在柳孜運河遺址北岸也出現過,出土了較多的遺物,其中以瓷器為主。
小田莊運河遺址
2016年發掘靈璧二墩子運河遺址,面積300平方米,解剖了一段河道,發現河道和南岸河堤。隋代中心河道(水面)寬約17.5米,南北壁陡直,加工痕跡明顯。北宋早中期泥沙沉積與隋代河堤頂部幾乎在同一水平線上,說明到北宋前期通濟渠歷經唐晚期和五代,運河泥沙沉積加快,對運河河道的清淤和大堤的加固越來越頻繁,也越來越重要。根據地層關系及地層中出土的瓷器,并結合出土銅錢,可將遺址年代分為隋唐五代、北宋、南宋—金三期。
2016年,泗縣原303省道拓寬工程進行勘探,勘探范圍西為靈璧與泗縣交界處,東到泗縣西二環路,途經長溝鎮、泗城鎮,全長約20千米,拓寬范圍主要是在原303省道的北側,局部范圍在南側,疑似涉及隋唐大運河泗縣城西段,并于同年選擇在位于泗縣泗城鎮三灣社區陸李運河遺址進行考古發掘,揭露出一段唐宋時期的河堤與河道,并發現了河堤上的踩踏面和大量遺物。
此外,還有泗縣朱橋運河遺址、朝陽路運河遺址、曹苗運河遺址等,多數是配合基建對運河河堤進行的解剖式發掘,情況基本與前述相關運河遺址類似。總體而言,大運河安徽段遺址考古工作屬于系統的考古規劃課題,涵蓋了各個河段,對河流走向、歷史變遷都掌握了翔實的考古資料。
上述多處遺址的考古調查、勘探及發掘工作是近年來有關大運河故道的主要成果,確認了大運河運道的存在及線路,出土了大量反映唐宋時期物質文化資料的遺物,如數量眾多、制作精美的陶瓷器。出土的約10艘沉船是重要考古發現。發現了宋代汴河碼頭、“木岸狹河”等運河水工水運遺址,填補了安徽省運河考古的多項空白,對于研究大運河安徽段的歷史變遷具有重要價值。目前,部分考古資料的整理工作已經結束并相繼出版,相關研究工作正在進行。安徽段大運河考古工作正在由原來的搶救性發掘向主動性發掘過渡,從零散的研究方式向系統的綜合性研究發展。
本文由 雷英 蔡鴻博 摘編自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編《通濟渠(安徽段)考古調查、勘探報告》一書之第二章。內容有刪節、調整。
(審核:孫莉)
978-7-03-079003-3
定價:298.00元
2013年3月隋唐大運河安徽段開始全線考古勘探工作,有的勘探項目延續至2015年度。此處考古勘探是安徽大運河考古綜合規劃的一項重要任務。主要勘探了濉溪縣、宿州市、靈璧和泗縣的運河流經區域,基本摸清了隋唐大運河安徽段的流經線路變化,探明了運河本體河道、河堤寬度以及地層堆積情況,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提供了基礎資料。本書是對歷次勘探工作的記錄和總結,對于大運河考古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本書適合于文物考古研究機構研究人員及高等院校考古、歷史、歷史地理等專業的師生閱讀、參考。
賽博古公眾號
微信號 : spkaogu
新浪微博:@科學出版社文物考古分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