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了解古玩知識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強民富,中華民族自古酷愛美玉的天性再一次大爆發,民間藏玉之風愈演愈烈。而且,隨著城市、鄉村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全面展開,幾千年難見天日的精美玉器,在民間大量出現,古玩市場星羅棋布,好的玉器更是屢見不鮮,古玉器收藏進入豐碩期。更有大批立志保護中華民族玉器珍貴文化遺產的有識之士,把中華玉器作為藏品加以珍藏,實乃中華歷史文化之大幸。
雖然中華民族收藏玉器有幾千年的歷史,但真正認真研究玉器的時間并不長。國家真正重視玉器研究是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的,民間知玉器芳齡者也比較少。加上玉器幾乎歷代都有仿品,特別是近幾年,仿品之多、仿術之高,為歷代所不能及。不要說民間普通收藏者,就算是有多年收藏經驗的愛好者和專門從事研究工作的專家,也有視贗品為真品而上當受騙的時候,或視真品為贗品而錯過收藏精品玉器的機會。
作為收藏愛好者,對古玉器斷代,主要是通過眼睛能看到的玉料、器形、紋飾、刀工、鉆孔、沁色、冰裂、蝕斑、拋光、包漿,摸到的打磨拋光,嗅到的玉器散發的氣味來判定,很難做到每件玉器都通過先進的儀器,進行理化分析后來判定。
宏觀看年代
我們要想知道一件古玉器是什么年代的或一件仿古玉器是仿的什么年代的,主要是根據玉料、器形、紋飾、刀工、沁色的時代特征來判定,稱之為“宏觀看年代”。
新石器時代以前,以實用工具為主的玉器,普遍使用地方玉料。進入新石器時代以后,玉料使用的地域特點也比較明顯。以紅山玉器為代表的遼河流域,以岫巖為主;以良褚玉器為代表的太湖地區,以陽起石、蛇紋石為主;以齊家玉器為代表的西域地區,以新疆玉、和田玉為主,藍田玉亦常見。夏代玉器以南陽獨山為主;商代和田玉大量使用,青玉多見;西周多用和田玉、新疆玉,重大禮器多用青玉琢制;春秋戰國以和田青白玉為主,以青玉為尊,較大的器皿以青白水蒼料為主要原料,且水蒼料到漢代為什么突然銷聲匿跡,至今還是專家學者研究的一個迷;漢代及以后和田白玉多見,以羊脂玉為貴。可見,西周以后中華民族歷代都追捧和田玉,一直延續到今日。
但自古以來歷朝歷代,又都有大量地方玉料的使用,如岫巖玉、獨山玉、密山玉、瑪瑙、綠松石、天河石、水晶等玉料,幾乎歷代都有使用,品種繁多,且事過境遷,單從玉料斷定玉器年代還是比較困難的。不過了解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用料特點和習慣,結合器形、紋飾的特征,對玉器斷代還是有很大幫助的。
通過器形看年代
玉器的器形是最具有時代特征的斷代依據之一。玉豬龍、C形龍是紅山時期的玉器,如是仿品也是仿制的紅山玉器;玉琮在良褚、齊家時期盛行,但良褚玉琮多帶紋飾,齊家玉琮多素面;玉圭始于夏商,興于西周;“六器、六瑞”形成于西周;片狀龍、虎、獸佩興于春秋;谷紋璧始于戰國;辟邪出自漢代;飛天始于魏晉,興于唐朝;玉山子始于宋代,興于明清。因此,給玉器斷代,不同時代的玉器器形是最重要的依據。
通過紋飾看年代
玉器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紋飾,時代特征最為明顯,是判斷玉器所處時代的最有力佐證。紅山文飾和造型兩者合而為一,玉件的結構既是結構又是紋飾,如玉豬龍、蟲身琥等,刀狀邊、瓦構紋、牛鼻孔是紅山玉器最明顯的紋飾特征;良褚的神人獸面紋、耳朵形眼眶紋;夏商的臣字眼、方格紋、方折疊紋;西周由一面坡寬陰線或虺紋刻畫出龍鳳紋;春秋龍首紋、饕餮紋。戰國谷紋、蒲紋、螭琥紋,雙首雙尾龍紋;漢代的四靈神紋;唐宋的植物花鳥紋;遼金的秋山春水紋;明清的蝙蝠紋、龍鳳呈祥紋等。讀懂和掌握玉器不同時代的紋飾特征,是對玉器進行考究、斷代的首要前提。
通過加工痕看年代
由于加工玉器的工具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不斷發展,所以不同時代的玉器加工痕有所不同。人類制造玉器的方法,從大的方面講,就是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石制玉器時期。以石、木、骨等較堅硬的物體為工具打、磨制玉器,用樹皮、皮革、紡織物加砂子對玉器磨平或拋光。這一階段雖然管鉆和砣機已經被使用,仍然是依石、木、骨等材料成機借助解玉砂磨制玉器,加工痕的特點是“磨痕”,包括鉆孔也是磨出來的。夏代以前的玉器加工痕多為磨痕,鉆孔錯位,鉆痕不明顯,平滑不起鋒。
第二階段是鐵制玉器時期。人類掌握了冶煉技術后,銅、鐵等工具的發明,使制玉器進入切割、雕琢玉器,皮革、紡織物加砂子對玉器磨平或拋光階段。這階段的玉器切割、雕琢、刮削、刻畫痕跡明顯。如陰刻線多呈V字形,U字形較少,且由多刀刻劃而成。鐵制鉆具鉆痕清晰可見,但由于硬度不夠,轉速不高,鉆痕留鋒較鈍且排列不夠規律。當然,這期間由于跨越時代多、時間長,隨著冶煉技術和砣、鉆機的技術進步,鉆痕留鋒有一個由粗到細、由鈍到銳的發展過程,但鉆痕基本形狀變化不大。商代至清代的玉器多數呈現此類加工痕。
第三階段是現代高速機械工具加工玉器階段。合金鋼鋸開料,固定砣機、手持砣機雕琢,合金鋼鉆打孔,機械砂輪打磨,高速布輪拋光。現代仿古玉器高速機械工具加工痕跡明顯,如陰刻線多成U字形,兩邊多見崩茬,溝底無多刀劃痕現象。鉆孔有喇叭口也有垂直打孔,孔口多有崩茬,孔內鉆痕細密,留鋒銳利,排列規律。現代仿古玉器多呈現此類加工痕。
但是,對加工痕跡多年的研究表明,管鉆在距今7000多年前的紅山文化時期就開始使用了,一直延續至今;砣機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含山文化時期就已經開始使用了,一直延續至今;銅、鐵工具的應用一般都認為是商代開始使用的,但說法不一,有待進一步考證。
中國佛都山東省汶上縣出土的新石器時期的骨針,長120毫米,直徑3毫米,穿線孔直徑只有0.3毫米且為垂直轉孔。當時我們的祖先是用什么工具鉆出如此細小的垂直穿孔,到現在還是個謎。自古研究古玉的專家學者,都將古人制玉器之工稱為鬼斧神工,并未完全研究透。由于中華民族使用相同的制玉器工具跨越時代多、時間長,不同時期的加工痕,雖有一些不同的特點,但時代特征的界限并不十分明確,所以,單憑玉器加工痕判斷玉器年代是比較困難的。不過,熟練掌握玉器不同時代的加工痕特點,結合玉器的器形、紋飾等其他特征,會大大提高對古玉器斷代的準確性。
通過沁色看年代
玉器的沁色是最為復雜的。從理論上講,同品質的玉器處在同等環境之中,時間越久其沁色越重,這是一般規律。大自然中大部分色彩,在玉器沁色中都能找到。天然沁色是玉器所處環境中的有色元素長時間對玉石紋理結構沁入、滲透形成的,沁色沿紋理結構線由表及里,由近到遠,由深到淺,過渡自然。大多紋理結構清晰可見,展現出玉器玉石與大自然完美結合的精美圖案。但是由于玉質不同,特別是所處的環境化學成分不同,同地區的玉器沁色差距很大,不同地區差距更大。出土玉器由于土壤所含的鐵、硫、酸、銅等化學成分不同,沁色差距非常大。
因此,同時代的玉器沁色相差甚遠,有的沁色很重,有的幾乎看不出沁色。有的明清玉器沁色比紅山時期玉器的沁色還重。所以,根據沁色判斷玉器年代,只能根據不同玉料、不同時代的玉器,所處的不同地區、不同環境的受沁規律,作出大概的參考性的判斷。而人工做沁是通過火燒、水煮或化學染色做沁,一般浮在表面,既是沿紋理結構有所沁入,也無往兩邊的天然過渡。化工染色的仿古玉器,聞起來會有輕重不同的化工材料氣味。帶有人工做沁的玉器為仿品,無收藏價值。但也不能一概而論,宋、明、清都有仿古做沁的玉器,收到精美的古代仿品,也價值不菲。
我們熟練地掌握了不同時期玉器的玉料、器形、紋飾、刀工、沁色的不同特點,就可以對一件古玉器是出自什么年代或一件仿古玉器是仿的什么年代的,從宏觀的角度作出基本的判斷了。只要用心,掌握這些知識和技能并不難。
微觀斷真假
作為古玉器收藏愛好者,最需要解決的是:哪些是古代的玉器(俗稱真玉器),哪些是后仿的古玉器(俗稱假玉器)。由于玉器以上的幾個特點,仿古玉器者相對比較容易仿造,有的已經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以此判斷古玉器的真假比較困難。筆者認為判斷真假古玉器,借助比較難以仿造到位的蝕斑、冰裂、包漿、拋光等微觀現象比較容易實現。
通過蝕斑斷真假
玉器蝕斑的形成一般需要上千年的時間,這就是蝕斑多出現在唐代以前的玉器上、宋代以后的玉器蝕斑很少見的原因。攜帶蝕斑的玉器是古玉器的象征,但并不是所有帶蝕斑的玉器都是真的古玉器,首先要區分是天然蝕斑還是人為仿造蝕斑。
天然蝕斑是玉器或玉石長時間受環境的腐蝕發生潰爛并受微生物侵蝕后形成的自然斑點或潰洞。50倍放大鏡下看,斑點收口自然、不規則,邊沿有過渡,斑點底部高突不平,虧蝕自然,潰洞一般口小內洞大,洞內如天然溶洞留有熔巖狀,環境干凈的潰洞內如冰川,有雪花狀晶體,微觀世界精美天然。人為仿造的蝕斑,一般為強酸或其他化工材料短時間腐蝕而成,斑點收口較規則且斷然無過渡,斑點底部平整,潰洞口大內洞小,成碗或杯狀,洞內較平滑,無熔巖或冰川狀物質。帶有人為仿造蝕斑的玉器是仿古玉器。
其次是要區分玉器是先有雕工后有蝕斑,還是先有蝕斑后有雕工。先工后癍的為真古玉,50倍放大鏡下看蝕斑收口自然無創傷,潰洞內形成自然結構也無傷損。先癍后工的是老料新作,為仿品,50倍放大鏡下看斑口有創傷,潰洞內形成的天然結構仔細看會有損傷,有時還留有后加工的新鮮碎玉沫。
通過冰裂斷真假
玉器自然冰裂的形成主要是長時間受所處環境壓力和溫度變化的影響,加之玉石本身組成元素緩慢運動導致內結構發生裂變的現象,一般需要2000年左右時間才能形成。自然冰裂在漢代以前的玉器上多見。近幾年來仿古玉者仿造玉器冰裂的技術也已出現。因此,對玉器的冰裂首先要判定是自然冰裂,還是仿造冰裂。自然冰裂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玉器玉石內部出現冰裂紋圖案,用50倍放大鏡側觀折射光,玉石表面并無裂紋現象,出現這樣冰裂的玉器是古玉器,因為這樣的冰裂現在人為還無法仿造。一種是玉器玉石表里都出現冰裂紋的現象,包括天然冰裂和人為仿造冰裂兩種情況。古玉器的天然冰裂紋,用50倍放大鏡可以清楚地看到,沿裂紋有輕重不同的沁色,裂紋處沁色深,往兩邊沁色逐漸變淺,過渡自然,帶有這樣冰裂的玉器也是真古玉器。人為仿造的古玉器冰裂紋,是在短期內,通過對玉石的多次急升降溫出現的冷炸現象。形成的冰裂紋,一般裂紋較大較深,且人工通過高壓著色做沁,用50倍放大鏡可見沁色只在裂紋縫隙之中,無沁色由深到淺往兩邊自然過渡的現象。帶人為仿造冰裂的玉器為現代仿品,是假古玉器。
通過包漿斷真假
玉器的包漿是判定真假古玉器的重要依據。從萬物是運動發展的觀點講,玉器也是運動發展的、有生命的。所有把玩過玉器的愛好者,都會發現玉器的變化是比較快的。玉器包漿的形成和其他物質一樣,是由其內部所含的膠原物質在漫長的時間里外溢,并與外部環境的化學物質相結合形成的結晶體。如在樹皮上劃一刀或人的皮膚劃破后,都會有膠原物質溢出來與環境中的化學物質結合成結晶體,修復傷口,形成包漿狀。這種現象是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這也許是幾乎所有的文物在環境允許的情況下,都不同程度會有包漿的原因,如銅器、木器、瓷器、牙器等都是如此。天然包漿摸著溫潤,手感好,光線晶亮柔和而不耀眼,用水煮幾小時或用噴焰式火機燒5~10秒鐘,不褪色不走光。特別是要注重利用50倍放大鏡觀看玉器刀工底部有無天然包漿。
確認玉器有天然包漿的為真古玉器。而人為仿造的包漿,是在做好的玉器上直接涂上一層膠狀物質或采取化工表面結晶的辦法來仿造包漿,人造包漿不夠溫潤,手感不好,光線要么不夠晶亮,要么賊光耀眼,用水煮幾小時或用噴焰式火機燒5~10秒鐘后,有褪色走光的現象。帶有人為仿造包漿的玉器為假古玉器。這里需要特別提醒的是,不少收藏愛好者把現代高速布輪拋光,視為玉器的包漿,很容易把現代仿品當古玉器收藏。天然包漿是玉石多點出漿后形成的點式反光集合體,50倍放大鏡下觀其表面是高突不平的,反出的光為晶亮,柔和不耀眼。而布輪拋光是靠玉器表面平滑反光,反出的光為鏡亮,賊光耀眼,不柔和。我們要通過多看多比較,悟出其中的不同之處。
通過拋光斷真假
自新石器時代以來,一直到清代,玉器的拋光都采用粗細解玉砂分級拋光的工藝,先是粗砂磨平,再用細砂完成拋光。不同時代只是由于砣機應用的進步和選砂工藝的提高,拋光效率不斷提高,拋光精度越來越高而已。直到進入現代社會后,隨著高速機械砂輪、布輪的出現,玉器的拋光效率和精度才達到了新的頂峰。
古老玉器的拋光,光澤柔和,亮而不耀。用50倍的放大鏡看,可見拋光打磨痕不規則,痕棱圓潤,側觀折射光,可見微小的飯渣坑點,無高速布輪拋光痕跡。手摸上去柔潤感強,既不滑又不澀,有手玉合一的奇妙感覺。
而新仿古玉器的拋光,由于人工拋光效率低、成本高,拋光的完成一般都采用高速機械輪砂輪或布輪拋光來完成。用50倍的放大鏡看,采用機械細砂輪拋光的玉器表面,可見拋光痕是規則的成排平行線,痕棱起峰,無天然包漿。采用高速布輪拋光的玉器表面,光潔如鏡,賊光四射,50倍放大鏡側觀折射光,無微小的飯渣坑點,只見高速布輪拋出的成排細微的平行光線,賊光耀眼。手摸上去柔潤感不強,滑而不潤,光而不柔。帶有現代拋光痕跡的玉器,為現代仿品。
(圖文源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
(聲明:尊重作者原創。如有涉及版權問題,敬請作者或同行告知,我們將及時糾正刪除。同時,歡迎廣大藏友投稿分享您的原創好文章。同類微信公眾號轉載本刊發布文章,請另取標題,以免讀者誤會。如使用本刊標題,必須注明“轉自公眾號:四海博緣收藏平臺”。謝謝合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