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各位看官老爺們右上角點擊一下“關注”,既能第一時間了解最有趣的歷史故事,又能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感謝您的支持!
王永志:目睹戰火后,立志學航空
1932年11月17日,王永志出生于遼寧省昌圖縣的一戶農民家庭。此時的中國,正處于外辱內患時期,但王永志在家人的呵護下茁壯成長起來。
等王永志到了接受教育的年紀,盡管家里貧困,但是他的父親還是將他送到學校。對于這個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王永志很是珍惜。一個七歲的孩子早出晚歸,每天往返16里地,從來沒有喊過苦叫過累,成為了班中最為用功的學生。
在學習過程中,王永志也展現了自己的天賦,成為班級中學習成績最好的幾人之一。正是因為王永志那出色的表現,使得他的家人很是欣慰,也愿意支持他走學習之路。
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無條件投降。此時,東北暫時處于無政府狀態,王永志所就讀的學校也關閉了,他只好回家務農。
幾年的讀書生涯,并沒有使得王永志手不能提,肩不能扛,反而他在農活上學習很快,干活干得是有板有眼。后來直至八路軍抵達東北后,王永志在原先老師的幫助下,再次進入學校學習。
初中三年,王永志表現依舊非常耀眼,成績永遠是第一。這個時候王永志接觸到一些生物和農學的知識,他想到自己家的情況,想到了村里鄉親們的情況,為此便決定長大當一名農學家,研究作物,為全天下的農民造福。
當然,王永志并不是書呆子。他不僅學習書本上的知識,而且對革命運動也非常感興趣。因為王永志的家庭,就是在土改之后一步步好起來的,這也使得他對中國共產黨心生向往,想要成為其中的一份子。
1948年12月,王永志成功加入了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即后來的共青團。后來由于王永志的出色表現,他成功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王永志在得知這個消息后,內心是非常高興的。原本王永志準備打算參軍報告,但是在老師的提議下,他還是繼續走學習道路,準備成為一名高級人才,為新中國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隨著學習的進行,王永志的視野得到了擴寬,并且結識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告,戰火也燒到了鴨綠江。王永志非常關注前線的情況,并了解到了我國空軍的情況。在王永志看來:
在現代戰爭中,武器是一個重要的因素。而飛機是一種最厲害的現代化武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如果沒有強大的國防為后盾,就沒有安靜的學習環境,什么改良物種,當生物學家不過是一句空話……
正是基于此,王永志改變了自己的想法,立志想要學航空。在當時大學中的航空系錄取分數是很高的,為能夠實現自己的愿望,王永志更是刻苦學習,最終成功考入了清華航空系。
在清華大學的第一年,王永志不僅在飛機設計專業的基礎知識學習得很扎實,而且他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都得到了很好的啟迪。后來隨著中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王永志跟隨清華大學航空系一起轉入了新成立的北京航空學院。
由于北京航空學院剛剛建校的緣故,為此王永志還是在清華大學上課。不管身邊的環境如何變化,王永志都沒有改變自己的初心,并憑借優異的成績被派往蘇聯留學。
1955年8月,王永志和其他同學一起踏上了留學之路,進入莫斯科航空學院學習。在留學期間,王永志從來沒有任何懈怠過,表現很是出色,但是一件事情的發生令王永志很是郁悶。
那就是王永志學得好好的,被轉了專業改學火箭導彈設計專業。剛開始的時候,王永志還是有些想不通,不過在同學們的勸說下,王永志想通了,服從國家發展的需要,學好火箭技術。
從學校畢業后,王永志沒有選擇留在蘇聯,反而于1961年3月踏上了回國之路。
王永志找到錢學森:我能解決這個問題
1961年3月,王永志回國后被組織上分配到國防部五院一分院總體設計部工作。
當時錢學森擔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的院長兼總工程師,新中國的航天事業在錢學森的帶領下艱難起步。不過航天是高尖端技術,需要大量后備人才,王永志憑借自己的表現成為國家重點培養的技術人員。
為能夠讓王永志更好的實現自己的才能,組織上決定將他派往結構部門工作,先掌握火箭的各個分系統,然后再進行總體設計。
對于組織上的安排,王永志是服從的,而且也有利于他的成長。不久后,王永志被任命為工程組副組長,經過一段時間的工作,他很快對火箭的結構和原理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
在這個崗位上,王永志一干就是兩年的時間。在這兩年的時間里,王永志邊看邊結合理論,一步一步走得很是扎實,最終被調回總體設計室工作。
1964年5月,王永志作為總體室總體設計組組長的王永志,第一次參加發射中國自行設計的中近程火箭任務。
火箭發射必須一絲不茍,王永志和他的同事們深知這個道理,為此來到發射基地后,大家便投入到了緊張工作中。不過由于天氣燥熱的緣故,這就使得火箭推進劑在高溫的情況下膨脹了起來,原本設計的燃料箱放下不了,嚴重影響了設計的射程。
根據相關人員的計算:射程不夠了,彈頭將無法飛抵彈著區。
這個問題很是嚴重,為能夠解決這個問題一個個的論證會召開,各位專家都在苦思冥想。王永志作為搞總體設計的一員,他知道擴大燃料箱這個方案是不可取的,能否另辟蹊徑呢?
經過王永志的反復思考和計算后,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減少600千克的燃料,這枚火箭照樣可以達到預定射程。
王永志的這個意見在提出后,卻沒有得到大家的認可,覺得這個辦法不可信。面對這樣的情況,王永志認為自己的這個方法是可取的,既然現場的專家不同意,那么自己不如越級去向錢學森院長匯報。
就這樣,王永志來到了錢學森的辦公室,鼓起勇氣說道:“我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這時候錢學森也在為火箭推進劑的問題發愁,他便讓王永志講講自己的想法。隨著王永志的講解,錢學森的眼睛也亮了起來,等到王永志講解結束后,錢學森問道:“你叫什么名字呀,你這個想法有道理!”
王永志如實回答了自己的名字,隨后錢學森靜靜地思考了幾分鐘,然后說道:“你的這個辦法,我看行。”
正是在錢學森的支持下,王永志的這個方案在專家會議上得到了通過。
1964年6月29日7時,一聲巨響,我國第一枚自行設計的中近程火箭,朝著預定目標飛去。這次的實驗結果表明,王永志的方案是正確的!
王永志同志這種創新路線和逆向思維也引起了錢學森的關注。這次過后,王永志被調去從事中程火箭的研制,并提升他為總體設計室副主任,分管中程火箭的總體設計和研制工作。
在此后歲月中,王永志沒有驕傲,始終踏踏實實搞技術,逐步成長為我國航空領域的專家,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文史江湖,每天發布歷史類文章,希望您能關注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