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心理學家哈洛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把剛出生的嬰猴放進籠子里,然后用兩個假猴子代替真母猴。
其中一個假猴子是鐵絲做的,胸前安置了可以提供奶水的奶瓶,可以24小時提供奶水。而另一個猴子是絨布做的,摸起來比較柔軟。
按照哈洛的說法就是“一個是柔軟、溫暖的母親,一個是可以24小時提供奶水的母親。”
有人認為,孩子對愛的需求源于對食物的需求,而父母只需要給孩子提供足夠的食物就夠了。
但是,實驗的結果卻讓人出乎意料。
在大多數時間里,小猴子都會依偎在“絨布媽媽”的懷里。只有在小猴感到饑餓的時候,才會到“鐵絲媽媽”那里吃奶。
接著,哈洛在籠中放置了一些發條玩具,比如恐怖的大蜘蛛。小猴特別害怕,立刻跑到“絨布媽媽”的懷里緊緊地抱住它。似乎只有在媽媽的懷里,小猴才能感受到安全感,并慢慢地安靜下來。
哈洛又將“絨布媽媽”移到另一個房間,小猴受到玩具的恐嚇,更加害怕了。但即使再害怕,也不會奔向“鐵絲媽媽”。失去了“絨布媽媽”的擁抱,小猴嚇得縮成一團,戰栗、尖叫、吃手指……
哈洛根據這個實驗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論斷——愛源于接觸,而非食物。
哈洛的研究也帶來了很多啟示,父母對孩子的養育,絕不是只停留在喂飽的層次上,要給孩子提供觸覺、視覺、聽覺等多種接觸性關懷,讓孩子能夠感受到父母的存在而獲得安全感,他的心智才能健康發展。
有些父母總是認為,孩子在小時候沒有什么記憶,只要能給予孩子足夠的物質,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但是在孩子的幼年時期,沒有獲得父母足夠的陪伴和關愛,長大后往往性格內向、不合群、缺乏自我認同,甚至充滿了攻擊性。
一個人長大后的樣子,往往源于孩童時期的經歷。
想起之前認識的一個人,即使平常表面上看起來很好相處,一旦遇到不順心的事,立刻就會表現出極其強烈的攻擊性,而他自己從來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了解過他的童年經歷才知道,原來自幼時起,他和弟弟妹妹幾乎是跟著外婆長大的。
父母一直在外地務工,只有過年的時候才會回家和孩子們團聚。以至于,他的弟弟長到會說話走路的時候,見到親生母親卻完全不認識。
一個人在小時候因為缺乏父母的陪伴和關愛,這種在童年時期形成的匱乏感會影響人的一生。
在成年以后,他幾乎沒和母親好好說過話。即使自己的內心有愛,也很難表達出自己的愛意,總是對自己的母親充滿了貶損和各種攻擊。一旦意見不合,立刻呈現出咆哮式的情感表達方式。
而且,這種表達情感的方式已經形成了一種固化的模式,深入到自己的潛意識中。這導致他對待自己親近的人,一律都是這種模式。
這導致了,家庭成了最傷人的地方。
然而,如果自己意識不到這種固化的形為模式,只會給自己親近的人造成更多的傷害,甚至延續到下一代人的身上。
人只有看見過去的經歷,才能理解現在的自己。
就像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很可能是在幼年時期遭受了情感忽視,沒有建立穩定的安全感。以至于自己在成年后終其一生都要從他人身上尋找安全感。
理解源于深刻地看見。過往經歷的一切,造就了現在的自己。
看見了自己對自己的否定、質疑和評判,都源于小時候糟糕的情感體驗,感受到自己不受重視,伴隨著悲傷、失落和無助等各種負面的感受。
這樣的經歷或多或少植根于自己的潛意識中,并操控自己的思維和行為。
一個人的命運,也由此開始。
我們不能改變過去的經歷,但是卻可以通過看見過去,去深刻地理解自己。
唯有客觀審視過去的經歷,才會讓自己突破原有心智模式的局限,以成熟的視角去看待并接納自己的一切。
The end
我是懿非宇,一個歸隱田園的自由寫作者。北漂十年的文案策劃人。專注自我成長,陪你遇見更好的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