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發
清代曾任福建布政使的周亮工《閩小記》四卷中記載:“閩中橋梁,最為巨麗,橋上建屋,翼翼楚楚,無處不堪圖畫。”
在閩、浙邊界若干縣的崇山峻嶺中,上天掉落下300多條彩虹,深藏于綠水青山之間。從宋代起始,跨越千百年,依然美麗,依然實用。木拱廊橋營造技藝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進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而各朝代遺存的廊橋序列齊全、值得一睹芳容的地方,實屬閩、浙兩省七縣結合部的福建政和縣。
政和廊橋歷史悠久,且款式多樣,有木拱廊橋、木撐架廊橋、木伸臂廊橋、簡支梁廊橋、石拱廊橋等,其中木拱廊橋最具工匠藝術、視覺效果和文化價值。
俯視廊橋,好似浮在水面的古厝,寧靜而悠然,是過往行人溫馨的歇腳地。遠眺廊橋,它宛如長虹,劃出一道優美的弧線,飄逸靈動;橋的兩側披著厚實杉木板,用于遮風擋雨,廊橋又像一位站在河面的蓑笠仙翁,凝視著鄰里鄉親,護佑著南來北往的匆匆過客。仰望廊橋,只見百柱成一橋,在溪水倒映下,像一個個魔方,層層疊加,形態各異,讓人驚嘆。
炎炎夏日,橋上涼風習習,總有人愜意地躺在廊凳上,做著自己的美夢;放學的少年童心未泯,在橋上戲謔追逐;鄉村青壯年則跨越廊橋,去尋找外面的世界;留守的老嫗老翁,時常結伴聚集廊橋,或在神龕下祭祀,祈求全家平安,或是講古論今,家長里短;若偶遇暴風雨,廊橋是絕好的避難所,給人一種家的安全感。
廊橋無論規模大小,以下五大標配總是不可或缺。
“楹聯成趣”。許多廊橋柱子上或寫或刻著美好的詞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此傳承和傳播。如坂頭花橋的藏頭聯:“花間鳥語歡迎我,橋下泉流遠送人。”
“橋廟結合”。多數廊橋建有藻井,設置神龕,供奉如來、彌勒、觀音、關公、大禹或地域民間信仰人物,廊橋成為民俗文化和祭祀活動的場所。
“廊橋與宗親文化結合”。農耕時代,修橋鋪路是件功德無量的善舉,村里名門望族引領,鄉民有力出力,有錢出錢,有物出物,造就了一座座永恒的廊橋。建橋人的姓名便錄入族譜,流芳百世。
“廊橋構造與建筑藝術結合”。建橋過程十分考究,橋址必須選在村尾;“清河”則是開工的重要儀式,造橋緣首此時開腔,告知周邊的萬物生靈:“攔水筑埧造橋,驚擾了各位,希望讓出通道,以方便施工,待到上梁之后,即可恢復原樣”。這是先人敬畏自然,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舉;營造廊橋不用一顆鐵釘,全為榫卯結構,屋頂飛檐走壁、樓、臺、亭、閣風格迥異;風雨木披上有圓形、鳥形、葫蘆形、蝙蝠形等鏤空窗花,既能采光通風,又可欣賞橋外風景。
“廊橋促進人類互動”。它滿足了溪河兩岸人的需求,使鄉民“往來利涉”;古廊橋多選在官道、要道上,既方便人們之間聯絡,又能無障礙地奔向遠方;橋上舉辦的各種民俗活動,大大增進了人與人的交融;有的廊橋梁柱上,還畫有各式彩繪,具有教化及辟邪功能。
政和廊橋,河上架橋,橋上建廊,以廊護橋,橋廊一體,人橋相親。傳承著古老而獨特的廊橋文化,生生不息,世代相傳,其中洋后橋、后山橋、赤溪橋已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一眼望去,洋后橋飛虹臥波在外屯鄉外屯村旁,山、水、田、林、橋、民宿錯落有致,好似一幅水墨丹青。兩座石獅護衛橋頭,橋面寬敞整潔,為清代道光三十年重建。細觀此橋,它有五絕。
一汪碧水在這里轉了個九十度的彎,廊橋橫跨于此,在拐角處建橋,為一絕。廊橋一頭連著生機盎然的盆地,另一頭卻倚靠綠樹成蔭的青山,兩頭不對稱的廊橋并不多見,為二絕。橋拱跨度達33米,單孔跨度之大,在中國現存古廊橋中實屬罕見,為三絕。橋中央設有神龕,供奉觀音、真武殿大帝像,南橋臺還有三圣尊王廟,供奉徐、惠、呂公等,一座橋供奉如此多的神明,為四絕。每年端午節,十里八鄉的信男善女,成群結隊來到洋后橋,進行祭祀、念經、投粽活動,拜諸神,誦經書,投粽子紀念屈原,“端午走橋”為五絕。
暮春時節的嶺腰鄉,艷陽高照,天藍水碧,溪水歡跳,后山橋像一座古宅大院,聳立在溪水之上,造型雄偉,古樸典雅,其特點鮮明:始建于明朝,經過不同時代的數次修建,廊橋重現芳華。橋屋頂兩頭各有三個燕尾櫞角翹著,盡顯莊重。橋上橫梁、方緣上有許多古字古畫,作者是本地吳姓人士,足見此地曾經文風鼎盛。橋柱和封檐板涂刷赭紅漆,萬綠叢中一點紅,廊橋在綠色大山的映襯下多姿多彩。
興建后山橋,有兩個神奇的傳說:一是神鯉魚相助。原先橋址選在上游,當鄉民砍好造橋杉木放入溪河,湍急的水流將木頭沖至廊橋現址,鄉民無奈之際,忽見兩尾神鯉魚躍出水面,化作巨石牢牢截住杉木,先民詫異:莫非這是天意。再次勘察后,選擇現址建橋成功,而幻化為巨石的神鯉魚,至今依舊沉于橋下,忠誠護衛著廊橋。二是仙人點化。建橋接近尾聲,卻始終不能合攏。此時,一位穿戴邋遢的老者途經此地,要求搭好木板讓他走過,橋就能合攏。大伙心急,無人顧及,一位年長的工匠看著老者苦苦等候,便搭好木板,并攙扶老者說道:“老人家小心走,木板不牢固。”老者卻回應:“千牢!萬牢!”當他一通過,橋立馬順利合攏,老者卻無影無蹤。待鄉民緩過神來,恍然大悟,原來是遇到神仙獲得金言了。
山高林密苔滑,小橋流水人家,赤溪橋橫跨在二五區澄源鄉的上、下赤溪村之間,它始建于清代乾隆五十五年,由政和知縣蔣周楠捐俸倡建,建橋緣首為赤溪村的顏氏后裔,之后多次重修。
營造赤溪橋神秘而風趣。相傳赤溪村外2公里有個鬼洞巖,人經過此地就會失蹤。于是鄉民請來風水先生,他說:赤溪是個好地方,原來雖有橋,但要選新址重建。為建好廊橋,鄉民又先后請來兩位風水先生,而倆人選的吉時均為卯時。一位說卯時有鳥叫為吉,另一位說卯時有公雞叫為吉,赤溪人不知如何是好?然而等到那天卯時,南邊傳來了鳥鳴聲,北邊走來一支定親隊伍,他們挑在擔上的公雞也叫了,良辰吉時,順利動工建橋,赤溪村民從此過上了安定日子。
政和木拱廊橋,與閩、浙邊界遺存的廊橋同源同種,源頭來自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的汴水虹橋。上世紀五十年代出版的《中國橋梁史料》,認定營造虹橋技藝已經失傳。峰回路轉,七十年代末,專家發現了閩東北、浙西南的木拱廊橋,經考證為宋室南渡,工匠將技藝傳到閩、浙山區。因此,中國橋梁界泰斗茅以升,在之后出版的《中國古橋技術史》中,以閩、浙木拱廊橋為例,證明了“北宋時期盛行于中原的虹橋技術并未失傳”。
朋友,如果您未能踏入《清明上河圖》里的汴水虹橋,那么,請來政和走橋吧!沉浸式體驗北宋虹橋的遺風和神韻,快樂品嘗朱熹文公宴與政和八大碗,用心感受福建涼都的清爽與熱忱,一定會收獲滿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