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順元年(1457年)四月二十五日,剛通過奪門之變將二弟掀翻在地,重登大位的明英宗,正夜以繼日的為刷(自)新(我)政(挽)治(尊)忙碌著。突然,一份來自陜西西安的奏疏闖入眼簾,奏疏的主人為秦藩汧陽王朱公鏳,他聲稱自己受封時朝廷賜予的儀仗器皿等物,因為承運門大火,被焚燒一空,請求朝廷重新賜予。
桂林靖江王府承運門
讀罷奏疏,明英宗只覺得腦瓜子嗡嗡的。大明皇權受命于天,承天之運,故曰奉天承運。是以帝國最高旨意皆以“奉天承運皇帝”打頭,紫禁城外朝主殿名曰奉天殿,藩王王城外朝主殿則名曰承運殿。奉天殿前的正門稱奉天門,承運門自然也位于承運殿前。汧陽王區區一郡王,主殿只能稱廳、稱堂,連殿都沒一個,更不要說承運殿了,所以何來承運門?經過一番咨詢才明白,這里所提到的承運門是指秦王府承運門。既然破案了,那么像儀仗器皿這等涉及宗室威儀的器物自當重新賜予,明英宗對此一口答應。
“戊午……汧陽王公鏳奏:‘封爵時所賜儀仗器皿等物,因承運門災,燒毀殆盡。乞重造賜給。’從之。”(《明英宗實錄》)
為什么秦王府大火,會燒毀汧陽王的儀仗呢?今天我們來聊聊這一問題。
汧陽王生平
朱公鏳(音zhēng),生于正統元年(1436年),為秦康王朱志(土絜)庶四子,生母潘氏。
其父朱志(土絜)是秦藩第二代王秦隱王朱尚炳的庶三子,雖然二哥未名早夭,可下有老幺朱志堢(音bǎo)這個嫡子,上有大哥朱志均這個庶長子。無論怎么看,秦王之位都輪不到中不溜秋的他,估計內心對富平王這個爵位也很是滿意。
真要如此,朱公鏳就只能混個鎮國將軍的爵位,子孫后代必須一代代的降襲,直至降至降無可降的奉國中尉,然后代代拿保底混吃等死。
結果,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四月初七,在位13年的嗣秦王朱志堩薨逝,年僅21歲,朝廷賜謚曰僖。秦藩大宗第一次絕嗣。宣德元年(1426年)十月初七,撿漏的第四代秦王朱志均病逝,連頭帶尾總共在位3年,年僅24歲,朝廷賜謚曰懷。嗯,大宗再次絕嗣。
于是乎,成為秦隱王事實長子的朱志(土絜),意外成為撿漏王,于宣德三年(1428年)三月進封秦王。雖然他在位期間秦藩慘遭削藩,碩果僅存的西安右護衛也被朝廷惦記著,可好歹占穩了大宗名分。
老爹提前占據親王位分,也讓朱公鏳得了大便宜,無需從鎮國將軍一職中轉,于正統十一年(1446年)五月被冊封為汧陽王。
千陽縣千湖國家濕地公園
汧陽王爵名源自于汧陽縣,汧音qiān,得名于渭河中段北岸一級支流汧水,因位于汧水之陽而名(一說得名于汧山之陽)。汧陽縣地處關中平原西陲,歷史悠久,先周的政治中心周原、秦國早期的都城汧渭之會與雍城都在左近,有數千年建縣史。1964年10月,改“汧”為“千”,從此水稱千河,縣名千陽,山謂千山。
受朝廷削藩及打壓宗室政策影響,汧陽王朱公鏳在位期間為人低調,沒犯過什么大錯,在實錄中猶如隱形人,即便如此受封之初依然受到朝廷的苛待。
《皇明祖訓》規定郡王歲祿為二千石,永樂朝起演變為首封郡王二千石,嗣封郡王一千石,米鈔中半兼支的慣例。可正統十一年(1446年)十月,朝廷額定汧陽王歲祿時,給出的標準為“歲祿二千石,內米五百石,余折鈔”。此時大明寶鈔已與廢紙無異,也就是說朱公鏳實打實到手的歲祿只有五百石,僅僅是總額的四分之一。
我們來對比一下同期其他藩國始封郡王的歲祿。先看晉藩,正統二年(1437年)晉王朱美圭的七個弟弟由鎮國將軍進封郡王,朝廷給予“歲祿如例”。這個“如例”是多少呢?正統十年(1445年),朝廷賜予伊藩洛陽王朱勉塣(音zhèng),鄭藩新平王朱祁銳、涇陽王朱祁銑、朝邑王朱祁镕等四位首封郡王歲祿,各二千石米鈔中半支給。景泰元年(1450年),又賜予蜀藩內江王朱友墦(音fán)、德陽王朱友墄(音qī)兄弟歲祿,各二千石米鈔中半兼支。此外受封于宣德七年的遼藩應山王朱貴?(音niè)、宜城王朱貴?(音jié)、枝江王朱貴熠等,歲祿皆為二千石米鈔中半兼支。
曾經的主糧:小米
由此可知,不管是宣德朝,還是正統朝、景泰朝,首封郡王歲祿二千石米鈔中半兼支這一標準一直未變。結果貴為大明第一親藩的秦藩,其下郡王待遇卻不如人意。自宣德朝起名義歲祿雖有二千石,可到手的大都只有五百石,連遼藩這等被皇室另眼相看的藩國都不如,僅比岷藩、肅藩、韓藩等少數幾家藩國好些。可想而知,朝廷對秦藩的防范心理有多強,好在秦藩生育率一直不高,且動不動就絕嗣給你看,規模一直不大,才讓朝廷放心不少。若秦藩有晉藩、周藩,乃至遼藩的生育能力,不知道會被打擊成怎樣。
自正統朝受封起,歷經景泰朝,朱公鏳的歲祿比例一直沒得到調整,內心自然是多有不滿的。于是乎,當南宮之主朱祁鎮在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七日,借著奪門之變重登帝位后強力挽尊之機,對自己的歲祿比例提出異議。當年八月,他以入不敷出為由,請求提高本色比例。深知拿到手才是自己的道理的朱公鏳也不心黑,提出只增加一百石本色米便可。對此,明英宗自無不可,非常爽快的同意了。
“(天順元年八月)壬寅……汧陽王公鏳、洵陽王祿埤各奏:‘臣歲祿二千石,內本色米五百石,余悉折鈔,供億不敷,請減除折鈔,量增本色米一百石。’永興王公鉐、褒城王范堮、保安王公鋉各奏府中缺鹽,乞歲賜官鹽三十引。上悉從之。”(《明英宗實錄》)
說到食鹽,朱公鏳在天順元年九月,也就是要到一百石本色的次月,也給自己要來了每年十引的量,相對于此前的永興王、褒城王,及同批次的郃陽王、臨潼王、真寧王等,他的心還算平的。
此外早在當年五月,以府中缺人為由,從朝廷手中要來了二名內使。天順三年(1459年)八月,又因他奏稱袍服敝壞,明英宗大手一揮賜予織金纻絲紗羅衣服各一襲。
西安博物院
明代藩王府占地動輒上十萬平方,內部金碧輝煌,堪稱縮略版紫禁城。郡王府的規模,按標準為十畝,不過早期往往會超規模興建,氣勢渾宏。如此大的宅第,需要維護修繕的地方也多,營建、維護王府逐漸成為朝廷與地方的一項重要開支。為節省開支,自景泰以后,朝廷越來越傾向于提供建材或相應銀兩,讓王府動用校尉自行修葺。
天順七年(1463年)十月,在汧陽王朱公鏳的奏請下,朝廷命有關部門出錢出力替他修繕王府,可謂是給了極大的優待。
事實上,自天順朝起,明英宗、明憲宗、明孝宗三朝皇帝對這位輩分越來越高,最終晉升高叔祖的本分郡王,都非常賞識,給予了不小的優待。
秦王府失火,殃及婚禮
汧陽王朱公鏳生性淡泊,與乃父秦康王朱志(土絜)的教育密不可分。秦康王在位期間大錯不犯小錯不斷,令歷代皇帝對這位大明第一親藩又愛又恨。不過在教育子女一事上,并不糊涂。
正統十三年(1448年)五月,朱志(土絜)上疏朝廷,奏稱兒子朱公鏳已受封郡王,然而身邊沒有專門人員教導,長此以往搞不好會學壞,故而請求朝廷選派一員教授輔佐于他。
王府教授,在藩王府為長史司屬官,職秩從九品,屬于剛脫離不入流的入品官,頂上有一堆婆婆,可在郡王府屬于王府主官,肩負著輔導郡王的職責,雖然品階不高,名氣與不這么好聽,卻屬于實打實的實權派。自永樂朝起多以下第舉人為王府教授。
王府官一般要到王爺開府才會配屬,此時朱公鏳年僅13歲,尚未到出閣的年紀,可明英宗還是同意了。
“庚子,秦王志(土絜)奏:‘第三子汧陽王公鏳已受封爵,恐失學,乞選除教授一員。’從之。”(《明英宗實錄》)
復建的代王府承運殿
隨著朱公鏳日漸年長,也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老爹為他選兵馬副指揮馬鑒之女為妻。
就在秦藩為朱公鏳的婚姻做準備時,景泰三年(1542年)八月,秦王府突發大火,王府主殿承運殿,隔廣場與承運殿遙遙相對的承運門,及王府倉庫廣豐倉等紛紛溶于祝融。秦藩一個多甲子的積累被付諸一炬,可謂是損失慘重。為此朱志(土絜)不得不向朝廷哭窮,請求給予支援。
當年九月,他上疏稱,本府承運殿及門俱焚毀,請求令陜西都司和布政司征發勞役幫忙修繕。對此明代宗表示,“軍民差役繁重,貧難缺食”,要求王府動用自己的力量自行修繕。
經過削藩,秦藩依然手握一護衛,只要原材料供應充分,自行修繕完全沒有問題。關鍵是財產的損失。朱公鏳尚未出閣開府,郡王儀仗器物及籌備好婚禮用品都存儲于秦王府中,也被這沖天大火還原成最原始物質形態了,如何了得。
為此朱志(土絜)又于當年十月上疏哭訴,表示因府倉庫被焚毀,即將成婚的汧陽王連相關禮儀物品都難以籌備齊全,求陛下開恩賜予。事涉宗室婚娶,明代宗很是重視,令陜西方面從庫藏之中撥出各類綾羅綢緞,并給鈔萬貫,以便讓朱公鏳成婚。
“丙辰,秦王志(土絜)奏:‘比者本府火災,庫物俱已燒毀。緣汧陽王未婚,禮儀無備。’詔狹西庫藏中,以錦、叚纻、彩紗、羅綾各十匹,鈔萬貫,給之。”(《明英宗實錄·廢帝郕戾王附錄》)
即便獲得了朝廷的支援,可朱公鏳的婚禮依然被一拖再拖,直到景泰六年(1455年)五月,馬氏才被冊封為汧陽王妃。
明代宗室婚禮劇照
婚禮在磕磕絆絆中總算是成了,可景泰三年秦王府大火對汧陽王府的影響還遠不止此。文章開頭部分所提的奏請便與此有關。天順三年(1459年)四月,朱公鏳又上疏朝廷稱,自己授爵時所賜的儀仗,也被毀于秦王府大火之中,請求朝廷重新賜予。獲得明英宗應允。
可以說景泰三年秦王府大火,不僅讓本府損失慘重,也讓還未開府的汧陽王府跟著受了不小的損失。
阿越說
弘治八年(1495年)六月初八,汧陽王朱公鏳薨逝,在位50年,享年60歲,正好一甲子,朝廷賜謚曰端懿。謚法“守禮執義曰端”、“恭己有容曰端”,“溫和圣善曰懿”、“秉彝好德曰懿”,總之端懿是一個十足的美謚,可見朝廷對這位郡王、明孝宗對這位高叔祖品德的認可。
他的侄子、堪稱大明宗室賢王典范、堪與東平河間相比肩的秦簡王朱誠泳,十分佩服其為人,先后為其作有《壽伯汧陽王》、《壽汧陽伯父》、《壽伯汧陽王六十》、《心跡雙清為汧陽王作》等詩。《壽伯汧陽王六十》中有“吾藩尊行惟吾伯,錫爵汧陽綿世澤。忠孝賢聲徹帝聰,文章令譽光先德”之語。可見朱公鏳品德高尚自形象以深入人心,同時文學功底也極深,善寫文章,因此獲得皇帝贊賞。
他的繼任者嫡子朱誠洌更是以孝著稱,也是一位賢王。惜乎端懿王沒有嫡子,只有庶子。待其去世后,把他列為道德標桿的明孝宗突然翻臉,以庶子無繼承權為由,不準許其庶長子朱秉榛襲爵,只允許以鎮國將軍本爵管理府事。只能說,宗室政策多變只在乎皇帝之心。
相關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