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旅途中,每個人都渴望得到關愛與理解,它如同心靈的養分,滋養著我們的內在世界。
然而,當這份基本的需求長時間得不到滿足時,尤其是對女性而言,其影響可能會滲透至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一些特定的情感模式與行為習慣。
一、不自覺就“敏感”的癮
一個人越是缺什么,就越在意什么。
內心缺愛的人,在任何一段關系里,都有一個共性:害怕失去。
無論是朋友還是戀人,她都不自覺地會去反復試探,試探對方究竟是不是真心對自己好。
而這種試探的心理,導致自己陷入更加敏感的情緒當中。
消息沒及時回,會多心去猜測,是不是對方嫌煩才故意不回,亦或在想對方沒回大概是沒那么在乎自己了;
聊天時一句隨口說的話,會多心去分析,對方這么說是什么意思,自己要怎么回才更好;
一個不經意的眼神,也能讓她夜里輾轉反側難眠。
缺愛的人,身上帶著“敏感過度”的癮,總是在關系中反復去解讀對方的行為。
越深思,越焦慮。時間久了,不僅自己心力交瘁,身邊人也會在這種情緒的壓迫下想要逃離。
二、很輕易就“放棄”的癮
敏感是一個極端,而灑脫就是另一個極端。
內心缺愛的人,另一個突出的癮,就是:過度獨立,過度灑脫。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哲學家說:人一生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
這就好像,一個人因為受過傷,所以會反復提醒自己,不要在同一個地方摔到第二次。
所以,即便她遇到愛,遇到真心實意想和她好的人,她的第一念頭,是跑開,是放棄。
我有一朋友,從小父母在她面前毫不掩飾的吵架打架,父母不相愛,對她這個孩子,也沒什么關心。
成年后的諸多次戀愛,她都能像個局外人一樣,冷靜干脆,說分就分。
前任們對她的評價,認為她希望身邊有人陪,但卻從不真正用心去投入。
就像生活在一個盒子里,很想要被人看見,又怕有人真的來了解。
缺愛的人,一旦在一段關系中察覺出一絲的不對,就會很輕易的做出“放棄”的決定。
她們是那種,可以向你邁出99步,也可以隨時因為對方的那一步掉頭跑開的人。
三、下意識去“付出”的癮
心理專家李雪曾說:
因為早年和父母無法建立親密依戀,成年后也很難學到建立親密關系的方式。
于是很多人發展出各種防御機制,以避免在關系中被拋棄。
男人常見的防御機制是:我要更成功,賺更多錢,女人就不會離開我了。
女人常見的防御機制是:我要努力照顧家人,為家庭付出越多,就越不會被拋棄。
這些策略,都是童年時保護我們活下來的信念。
并且,很有可能在無意識間,像木馬程序一樣,暗中操縱我們的一生。
所以你會發現,內心很缺愛的人,尤其是女人,她很不習慣別人對她太好,這會讓她很緊張很不自在。
反過來,她為你無限付出,才會得到一定的安全感。
細無巨細的照顧,大事小事的操心。只有被需要,她才能感到不被拋棄。
而一旦這種模式在兩個人間固定了,另一個人要么心安理得享受,要么覺得自己無關緊要沒意思,不知不覺中距離就會越來越遠。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越缺愛的人,越需要被愛,卻又越得不到愛。
明明想做個寶寶,卻一不小心做成了保姆。
長期缺愛的人,她們與其說在求愛,不如說是想要安全感。
一個她能肯定,不會離開她,能包容她,始終待她好的人。
可實際上,越是渴望,就越容易失去。
正如張小嫻說的:
“每個人都想要安全感,都用各種方法想要得到安全感,可無論我們多么努力,無論我們擁有多少,到頭來還是覺得沒有安全感。”
所以,內心缺愛的人,其實活得很擰巴也很辛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