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看著不短,竟然有語病,龍年尋龍村,“七子溝”和“谷戀鋪”兩個村名中都沒有一個“龍”字,尋龍何在?
其實有龍,龍是隱于其中的。“七子溝”和“谷戀鋪”原來是分開的兩個村,在2020年,“谷戀鋪”和“黃崖溝”兩個村與“七子溝”村合并,對外行政村名為“七子溝”村。
在原“谷戀鋪”行政村下有一個赫赫有名的自然村名叫“龍曲水”,現(xiàn)在自然也就成了七子溝的下轄村莊,這不就有“龍”了嗎。除此之外,七子溝境內(nèi)還有“五龍洞”“黃龍洞”“蒼龍洞”等自然人文景觀,也皆與龍有關。
就“七子溝”村名本身來講,也是與龍有關的。你要不信,就且等一等,我先賣個關子,后面具體講給您聽。“七子溝”村第一篇,我們先說“谷戀鋪”,這個旅人途中的“打尖”地,同樣也將成為人類遷徙歷史上的一個稍息地。
在平順縣土話里“谷戀”一詞是指用物體圈起來的圓形或方形的閉環(huán),類似于晉蒙交界地區(qū)常用的“圐圙”(庫倫)。比如平順老百姓家家都有的豬圈是用石頭壘砌起來的方形或圓形或不甚規(guī)則的閉環(huán),就常說為“豬谷戀”。
谷戀鋪村處在一個山坡凹處,東有五龍洞山、蛇皮樓山,南有雞冠嶺山,西有黃龍洞山,北有瞌睡垴山。四面高山圍成一個圈,自然形成了平順人口中的大“谷戀”。
“鋪”好理解,類似于“驛站”一般。在舊時候,各地一般設立若干個“驛遞鋪舍”,為傳遞公文的差人提供交通工具和吃飯住宿條件。在古《平順縣志》里沒有找到關于谷戀“鋪”的存在,也就是說,谷戀鋪這個“鋪”一定不是政府所設立的。
谷戀鋪位于平順縣東南的深山里,與河南省界相距很近。從清中晚期開始,河南林縣百姓攀上太行山,來尋水尋地,以求安身。來往的人多了,這里或許自然形成了一個吃飯解困的小茶攤飯鋪,久而久之,有人就地安家,村便因形因鋪而名,谷戀鋪就這樣誕生了。
吃飽喝足,人們四處發(fā)散,找地建房生存,竟慢慢出現(xiàn)了油盤凹、立頭(斗)水、小壑(霍)背、東谷戀鋪、(西)谷戀鋪、鍋圪朗街、小葛秧凹、大葛秧凹、榆木凹、小窗腦、龍曲水、荒莊、前寒鋪、后寒鋪、苗家溝、嶺西背、南岸上、七十畝地等人口多多少少不等的十八個自然莊。
這里居民沒有平順土著,全是從河南林縣攀山上來的。十八個自然莊,少者一兩戶,多者一二十戶,稀稀拉拉分布在方圓幾十平方公里的山間,每遇到大事,大家互相幫助,團結(jié)一致,很自然地形成了一個以谷戀鋪為中心的行政村莊。
山大溝深,自然條件惡劣,造就了人們吃苦耐勞、戰(zhàn)天斗地、永不服輸?shù)膴^斗精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村上的老支書李周存帶領全村群眾鑿路、修田、造林,艱苦奮斗,綜合治理,多次獲得了晉東南地區(qū)和山西省級勞動模范的稱號。
李周存生于河南林縣,長于平順谷戀鋪,抗戰(zhàn)支前,解放扛槍,援朝過江,復員回鄉(xiāng),造福一方。他常說:咱這地方山大溝深石頭多,不全是壞事,山大宜栽樹,溝深能造地,石頭多壘岸就不成問題。
因此,他苦中作樂,說到做到,成年累月帶領群眾治山治水,前后共開發(fā)和改造農(nóng)田370畝,綠化荒山造油松林4200畝,發(fā)展花椒、核桃等經(jīng)濟林36000株,直到現(xiàn)在仍是這里老百姓的主要經(jīng)濟來源之一。
經(jīng)濟來源,這是個不得不說的沉重話題。谷戀鋪全村人口居住分散,山大溝深,經(jīng)濟收入薄弱,交通又非常不便,是個名副其實的深度貧困村。為了讓老百姓過上富裕的生活,除了村上領導的努力,鄉(xiāng)里、縣里也一直在努力。
擺脫偏僻惡劣的自然條件是一條讓老百姓脫貧的捷徑。上世紀后半葉,至少曾進行有兩次大規(guī)模的扶貧移民行動。
1958年,政府組織谷戀鋪全村移民到潞城的祥井、郭家莊等村,因多種原因,一兩年之后,絕大多數(shù)村民沒有移民落戶成功,又陸續(xù)回到了谷戀鋪繼續(xù)生活。
1998年,政府再一次組織全村移民至潞城、屯留、長治縣、襄垣、長治市郊區(qū)等地,這一次政策合理,措施得力,組織得當,移民扶貧獲得了很大程度上的成功。這一次遷到外縣的谷戀鋪人基本上都分到了土地和建起了住房,有地安了心,有房安了家。
在1998年到2005年之間,谷戀鋪全村陸陸續(xù)續(xù)外遷大幾十戶,人口達到302人,僅移民到屯留上蓮一個村就有30余戶,100余口人。谷戀鋪有人居住的自然莊也從18個銳減為11個。
進入新世紀,再一次扶貧移民就到了2018年,谷戀鋪村所有貧困戶都享受極優(yōu)惠的價格在東寺頭鄉(xiāng)政府建設的移民小區(qū)獲得住房一套,并疊加享受了更多的脫貧攻堅政策紅利。至此,谷戀鋪全村還有人煙的自然莊減少至6、7個,居住人口大多成了個位數(shù),一般都是實在不愿離開故土的老人。
再過若干年,谷戀鋪很可能就會僅剩下一個名字,這也將是歷史的必然。明朝初年,太行山上的路澤兩州人口大量被遷下山,到河南境內(nèi)安家落戶。幾百年后,他們的后代又攀上山來,生息繁衍。人類總是在不斷地遷徙,南北東西,尋找更合適的生存地。
人們來過,停過,留過,走過。而山和水卻一直在這里,靜靜地,不管你是來或走。從先祖上山來到現(xiàn)在,也不過一兩百年。很難說在明朝以前,這里就沒有人煙。
傳說兩千年前,劉秀就來過,在這里居住、睡覺、做飯,因此誕生了前后寒鋪、鍋圪朗街、瞌睡垴等地名。把傳說去掉,荒莊卻是實實在在曾有人類活動過、居住過,遷走后留下了若干遺跡,當又有人們來居住時,把這里稱作荒莊。
在谷巒鋪采訪時,意外遇到了遷移到屯留上蓮村的李海星師傅回故鄉(xiāng)探親避暑,這也是他遷走25年后第一次回老家長住。老房子還在,石板頂,石頭墻,建在石頭基礎上,25年沒人住居然沒有大的損壞,稍加整理衛(wèi)生,便可以正常居住生活。
李海星師傅是老支書、老勞模李周存的大兒子,也曾在谷巒鋪村擔任領導若干年。1998年的那場大移民,他就是作為黨員干部帶頭完成了這個必須完成的政治任務。一去二十五年,屯留上蓮村已是新故鄉(xiāng),只是美麗谷巒鋪還常在夢中縈繞。
谷巒鋪風景優(yōu)美,氣候適宜,是養(yǎng)老避暑絕佳之地,美中不足就是交通略有欠缺。不過平順縣政府實施村村通公交,每周二、五兩天,會有小公交車來村上,相比起以前需要步行十幾里山路到羊老巖村坐公交車已是方便很多了。
龍年尋龍村,本應到谷巒鋪村的龍曲水自然莊去看一看的,事實上是沒有去。一是因為距離有些遠,二是路不太好走,盡管風景絕佳,盡管近幾年龍曲水的名氣遠遠超過了谷戀鋪和七子溝。龍曲水這些年一直是徒步和騎行、越野愛好者挑戰(zhàn)自然的天堂。
龍曲水自然莊的山澗里常年流淌著清澈的溪水,極盡蜿蜒,幾經(jīng)曲折,通過通天峽,經(jīng)梯后、碑灘等村后到虹霓村跌落出著名的網(wǎng)紅景點虹霓大瀑布。龍曲水有山,山極險峻;龍曲水,有水,名符其實,且不小,是虹霓河的源頭。
說起水,很好奇地問起村里吃水怎辦?吃水,不存在問題。谷巒鋪村有一古井,山泉水常年不斷涌出,谷巒鋪下轄的自然莊也多半有山泉水涌出,足夠山村人畜飲用,倒是龍曲水的幾戶老百姓百十年來一直缺水!
納尼?用一個時興的網(wǎng)絡用語,表達我的不解。
外邊人認識谷戀鋪村一般是先從龍曲水自然莊開始的,認識龍曲水自然莊一般又是先從它的山水開始的。如今,在谷戀鋪村竟然聽到了龍曲水自然莊缺水的說法,幾乎顛覆了所有人的認識。
谷戀鋪,請給個理由吧!
龍曲水的老百姓多住在山腰以上,而龍曲水的水則流在山底下,中間隔著的是懸崖峭壁。老百姓要取水,非常不方便,常年過著看水聽水喝不著水的生活。
我們一貫以來宣稱“以人為本”,如果我們站位不錯,水不能為民所用,便是無水。如同我們的各項政策,不管你說的天花亂墜,只要不是為最廣大的人民大眾為出發(fā)點,那就是沒有。
不管是谷戀鋪村的幾次移民搬遷,還是說龍曲水缺水,無不是從最廣大人民利益的角度出發(fā)。能針對老百姓的生活走向富裕、走向幸福制定政策,一定不是壞政策。
“以人為本”,是我在谷戀鋪村獲得的最深刻的認識。
小編微信:jdn0355,歡迎添加,探討晉東南地區(qū)有關問題,或添加關注本公眾號投稿郵箱:jdn0355@126.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