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奧勒留在《沉思錄》中提及,真理如云,不如經常思考以下兩條:
其一,事物永遠不可能觸及靈魂,唯有自己無端的猜想才會引起靈魂的不安。
靜下心來仔細想一想,如果摒棄一切思維,那么,除去身體遭受的病痛之外,沒什么能夠真正的傷害到我們。內心和靈魂的痛苦,往往是我們的觀念造成的。對完美的追求、對他人的期待、對失敗的恐懼,以及對未知的焦慮,都可能成為心靈的枷鎖,讓我們在無形中承受著不必要的痛苦。
在《莊子集釋》中記載了這么一件事,“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意思是,莊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去吊唁,發現莊子不僅不傷心,還一邊敲打著瓦缶一邊唱歌。
惠子看不下去了,你這人,陪你辛苦大半輩子的妻子死了,你不傷心也就算了,竟然還在這兒快樂的唱歌,太過分吧!
莊子說,誰說不傷心?她剛死的時候,我可傷心了。然而,我仔細地想了想,她出生前就沒有形體,死后就又離開了形體,跟四季變化一樣,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她在天地之間好好的待著呢,我哭哭啼啼的,也顯得太不通達了。
一個人死了,對世界來說,是一件再普通不過的小事。可對我們個人來說,卻是一個世界的事。是選擇痛哭一場,還是像莊子一樣唱歌,取決于我們對這件事的看法。
莊子一輩子幾乎沒有富裕過,妻子的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如果莊子一直想,妻子跟著我,那么受苦,如今,一個人孤零零的離開了,那么不難過是不可能的。
換個思路,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態。按照能量守恒定律,人死了并不會消失,只是換一種形態存在。妻子本來就不屬于這個世界,死后回到天地之間,沒有形體反而更自在一些。莊子自然不僅不會難過,還會為妻子擺脫形體的痛苦、得到新的自由而高興。
其實,以上兩個觀點都是主觀猜想。第一個觀點的主觀性在于,覺得妻子辛苦,是我們的個人看法,莊子妻子未必那么認為,也許她覺得能一輩子跟莊子在一起、臨死前還被莊子照顧著很幸福呢。第二個觀點的主觀性在于,誰也無法知道妻子出生前和死亡后的事情。
這讓我想起“地球監獄”理論。這個理論認為,所有的人都是從外面來的,出生前和死后都在原來的地方。只有犯罪的人才會被扔到地球上,體驗人類的生活。
雖然只是一個天馬行空的猜測,卻提供了一個有趣的視角。按照這個理論,人死真的是一件可喜可慶的事情,說明這個人服刑期滿,可以回去了。
其二,所有看得見的事物時刻都在變化,生活本身即你對它的看法。
關于變化:世事無常,唯一不變的就是變。
我們必須接受世界時刻都在變化的事實,不管這種變化是好的,還是不好的。
說實在的,一些不好的變化,總讓我覺得可怕。曾經幻想,如果所有的變化都像電影一樣,提前給予一點暗示,讓我們有時間準備、有時間適應就好了。可現實中,往往是一個尋常的時間,沒有急促的背景樂,沒有災難來臨前的電閃雷鳴、疾風驟雨,就那么發生了,之后,一切照舊。
多年前的一天,我的一個同學在晚自習后回家的路上,遭遇車禍身亡。他離校前,我們還剛剛約好了周末一起打球。當天晚上這個消息就傳回學校了,因為有幾個一起回家的同學目睹現場了。
這事過了很久,還在我腦子里揮之不去。我簡直無法理解,一個看著平常不過的日子里,一個剛才還在跟你說話的人,突然就沒了,一點兒征兆也沒有,就徹底從這個世界上徹底消失了。而第二天,這個世界一切照舊。簡直和一只雞,或者一只老鼠死去沒有任何區別。世界不關心任何人、任何事,時間只會冷酷的按照它自己的節奏往前走,不會因為任何人、任何災難回望一眼。
我至今無法用確切的語言,清晰而準確地表達當時內心的震撼。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逐漸從內心接受了這種無常。這個世界所有的事物都會變,包括我們自己,無論愿不愿意。各種意外都有可能發生,我們能做的只有接受,任何形式的否決都改變不了事實,只會讓我們更痛苦。
馬可·奧勒留說的很清楚,任何看得見的事物時刻都在發生變化,再怎么不愿改變的人,看得見的身體也會不可抗拒的變老、看不見的思想最終會被時間拋棄。
為啥有些人身上總有一股“陳腐”的氣息呢?這正是內部觀念的外在表現——他們或許對過往懷有深厚的情感,對新事物抱持著戒備,甚至抵觸的心理。這種傾向,源于對熟悉環境的眷戀,以及對未知領域的本能畏懼。
或許,在他們眼中,過往的歲月就像美酒,越久遠越醇厚,而新興的事物則如同未經雕琢的璞玉,粗糙且充滿不確定性。于是,他們傾向于抱著過去不撒手,對時代的變遷持有保留、甚至排斥的態度。
然而,這種視角往往導致他們看不見變化的必然性與新生代的潛力,很容易無意中把年輕一代推向對立面。每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魅力與價值,年輕人的朝氣蓬勃、敢于探索,正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與其抗拒變化,不如放開視角、敞開心扉,嘗試理解與接納不同時代的之美,你會發現一個新的、更為廣闊的世界。
關于生活本身:比事實本身更重要的,是你相信什么。
尼采說,”沒有事實,只有觀點。“
老一輩的看法造就了他們的生活,同樣,我們的觀點也造就了我們的生活。
回憶一下我們的過去,能記起來的事情,都是帶給我們不同的感覺的。比如,考上大學了。感覺興奮、有成就感。失戀了,感覺痛苦,無力感。考編上岸了,太高興了,太有成績感了,不愧是我!……
如果我們把這些事情,看得和平日吃飯、喝水沒什么兩樣,那很可能就記不住了。
生活是一連串事件的有機組合,所有事情帶來的感受和意義,是由我們主觀意識賦予的。
同樣在內環有120平米的房子,一個人覺得好慘,這個城市有錢人那么多,都是幾套幾套的獨棟大別墅,可我只有一套小房子,痛苦因此而生;另一個人覺得好棒,我有自己的房子,還在內環,不管是上班還是購物都很方便,以后有了孩子,上學也很方便,真是太幸福了!
埃莉諾·羅斯福說,“沒有人可以讓你覺得自卑,除非你自己允許。”
把“自卑”換成其他的詞,比如焦慮、沮喪、憤怒或是失望,這個原則同樣適用。境由心造,我們內在的信念和心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如何體驗外部世界。
在這個世界上,除卻自然災害、人類戰爭和不可抗力的突發事件外,真正極端幸運或極端不幸的人其實都是極少數。生命的底色往往取決于個人的心態與觀念。同是一抹晚霞,人心卻賦予了截然不同的意義,有人在絢爛中得到了寧靜,而有人卻感嘆時光的易逝。
因此,如何去觀察和感受生活,決定著我們的幸福與否。
最后,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快樂幸福,永遠的!
原文:
真理如云,不如經常思考以下兩條:
其一,事物永遠不可能觸及靈魂,只是遲鈍地站在靈魂之外,所以唯有自己無端的猜想才會引起靈魂的不安。
其二,所有看得見的事物時刻都在變化,并終將不復存在。想想自己身上發生的無數變化。整個宇宙都在變,生活本身即是你對它的看法。
——馬可·奧勒留在《沉思錄》
說明:本文結合自己的理解,做了調整。
俄羅斯風景畫家阿爾希普·庫因芝的《夜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