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患者在治療之旅中,往往需面對疼痛這一嚴峻挑戰,而另一種更為隱匿卻同樣折磨人的癥狀——腹脹,卻往往被低估其嚴重性。腹脹,這一看似輕微的不適,實則讓眾多癌癥患者夜不能寐,生活質量大打折扣。腹脹的原因是什么?消化道積氣:腹脹可細分為上腹與下腹的脹氣。上腹左側是胃的領地,右側則是肝臟的居所。餐后飽脹多指向胃腸問題,而空腹時仍感腹脹,則可能與肝臟功能不暢、氣機阻滯有關。尤其對于胰腺癌患者,化療或手術后的胃腸功能衰退,加之高齡患者常見的消化系統動力不足,以及藥物副作用,共同編織了腹脹的網。腹腔內積液:步入胰腺癌中晚期,患者可能出現白蛋白水平下降或肝轉移等情況,這些都是導致腹水生成的元兇。腹水的積聚,不僅擠壓了腹腔內的寶貴空間,還可能進一步干擾腸道功能,加劇腹脹的癥狀。腫瘤壓迫:腹腔內眾多臟器緊密相連,一旦胰腺發生癌變并擴散,可能壓迫鄰近的腸道,造成腸梗阻,從而降低腸道蠕動能力,誘發腹脹。這種由物理性阻塞引起的腹脹,治療起來尤為棘手。現代醫學對于腹脹的治療,有灌腸、手術等方法,灌腸雖能暫時緩解腹脹之苦,卻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胰腺癌帶來的問題,治標不治本;而手術則因其高風險、高費用及嚴格的適應癥限制,難以成為廣泛采用的治療方案。在此背景下,中醫藥以其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治療方式,為腹脹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通過辨證施治,中藥不僅能直接針對腹脹的癥狀進行緩解,還能從整體上調理患者的體質,增強抗病能力。我曾成功運用中藥治療一例胰腺癌腹脹患者,其療效顯著,希望能為治療胰腺癌腹脹提供一些經驗和啟示。
案例
患者:女,53歲主訴:腹脹1月余病史:患者素患胰腺癌,占位達31×41mm,同時有肝腎囊腫,高血壓。現出現嚴重腹脹,多方治療無用,吃飯不消化,心悸、盜汗,手腳冰涼,大便干,小便多,夜起3-4次。
診斷分析
該患者是虛實夾雜之證。實際臨床中這種虛實夾雜證非常之多,如果能理解這則病例的治療思路,對于中醫臨床具有非常大的指導作用。該患者胰腺占位比較大,同時還患有肝腎囊腫,高血壓。
囊腫、腫瘤在中醫認為多為痰瘀互結而成,且由于腫瘤較大,壓迫阻滯中焦氣機,故出現嚴重腹脹,胃不能納,消化不良,同時伴有心悸,盜汗,是氣陰兩虛,心失所養;大便干結,小便多,是脾氣失約,津液不輸大腸,但輸膀胱。
綜上所述:
西醫診斷:胰腺癌中醫診斷:腹脹證型:痰瘀交錯,氣陰兩虛。治則:消痰化瘀,軟堅散結,益氣養陰。
擬方:半夏瀉心湯、五仙散、生脈飲、增液湯、二陳湯、消瘰丸加減化裁。
具體治療過程
初診處方如下:
炒山楂10克、炒神曲10克、炒麥芽10克、炒谷芽10克、炒雞內金10克(五仙散)、茯苓20克、陳皮15克、法半夏30克、炙甘草10克(二陳湯)、黃芩10克、黃連3克、干姜6克、黨參10克(半夏瀉心湯)、五味子10克、麥冬10克(生脈飲)、玄參30克(增液湯)、浙貝母30克、牡蠣30克(消瘰丸)、雞內金15克、炒芥子15克、青皮10克、枳實10克、生山楂15克、龍骨15克、鱉甲30克、車前子10克(包煎)、三棱10克、莪術10克、黃芪30克,7劑。注:斜體部分為五仙散;黃色部分為二陳湯;綠色部分為半夏瀉心湯;橙色部分為生脈飲;藍色部分為消瘰丸;紅色部分為增液湯。
同時按患者實際情況量身定制作丸藥一個療程。
二診:患者吃飯比以前好了很多,但肚子還是會脹,盜汗。于上方加路路通15克、木香10克、山甲粉1.5克(吞服)。以增強通經、行氣、破瘀之力。三診:現在患者腹脹減輕,僅有飯后才會腹脹,半小時之后會慢慢緩解,其它如常。方已見效,唯盜汗不見緩解,遂加強養陰斂汗之力,加煅牡蠣30克、浮小麥10克、糯稻根10克。四診:一切如常,原方不變,繼服七劑。五診:患者盜汗有所緩解,仍然腹脹,于原方中加厚樸10克,增加行氣之力。六診:其它癥狀全部減輕或消失,但仍然有些腹脹,于上方中加香附10克、元胡10克,再增行氣之力。七診:其它癥狀全部消失,但僅有一點點腹脹,已不嚴重,于上方中加懷牛膝30克、杜仲30克,以補肝腎之不足。八診:患者非常開心的向我反饋腹脹完完全全消失了,并且腫塊縮小了。后續患者仍在繼續治療中。
方藥解析
該患者腹脹嚴重,消化不良。腹脹是中焦氣機樞機不利,脾氣不升,胃氣不降,治以半夏瀉心湯加減,以平調脾胃氣機。而在具體用藥時,沒有按原方比例,而是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進行加減劑量,半夏用到30克,不只是和胃,更是為了化痰散結,而干姜只用了6克,僅是為了反佐寒涼藥物太過。患者消化不良,氣血生化無源,以致氣血兩虛,在慢性重癥病中,必得以培補脾胃為主,不可只以攻伐,所謂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若患者沒有胃口,納差,消化不良則正氣無以恢復,故用自創五仙散以健胃消食,培補正氣。患者心悸、盜汗,久病必虛,汗多津虧,故以生脈飲和增液湯加減,益氣滋陰。生脈飲由人參(黨參)、麥冬、五味子組成,能益氣養陰,寧心安神,故對心氣陰兩虛之心悸怔忡,同時加龍骨、牡蠣以加強重鎮安神之力。增液湯由玄參、麥冬、生地組成,此處但師其意,僅用玄參和麥冬,以增加腸道津液,對治便干。胰腺腫瘤31×41mm,占位較大,阻滯中焦氣機,同時有肝腎囊腫,是氣滯痰凝,故以二陳湯合消瘰丸加減。二陳湯以半夏、茯苓、陳皮、炙甘草組成,燥濕化痰,理氣和中。消瘰丸以玄參、牡蠣、貝母組成,清熱滋陰,化痰散結。方中玄參清熱涼血,滋陰散結,在此一藥兩用,既可滋陰增津液以通大便,更可清熱散結以治腫瘤,實是藥盡其能。但二陳湯和消瘰丸行氣與散結力量還不夠,于是又加青皮、枳實、三棱、莪術,以加強行氣破氣之力,同時加鱉甲30克以增強軟堅散結之功,加生內金和生山楂。兩藥可以化痰濁散瘀結,同時又起到健胃消食加強五仙散的作用。然患者本虛,破氣太過有加重患者氣虛之弊,故又加黃芪30克,又防破氣太過,損傷正氣。也許有人會有這樣的疑問,患者大便干,小便多,是脾氣失約,津液不能正常輸布,那么為什么不用大家都知道的治脾約的麻子仁丸呢?此實是因患者病機與麻子仁丸病機不同,故不用之。“脾約”作為病名首先見于《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并治》,是指脾虛津少,腸液干枯,以致大便堅硬難出的病證。在《注解傷寒論》中有這樣的注解:“約者,儉約之約,又約束之約。胃強脾弱,約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輸膀胱,致小便數,大便難”。由于脾喜燥惡潤,而胃則喜潤惡燥,故燥與潤的協調與平衡對于脾胃相和、脾氣充足至關重要。若脾陰不足,不能潤養胃氣,則胃之燥氣偏盛,以致胃強脾弱。從這里可以看出,麻子仁丸所治乃腸胃燥熱,脾約便秘證,癥見大便干結,小便頻數,苔微黃少津。而此患者雖大便偏干,小便多,但不見腸胃燥熱,而且是胃氣虛弱,消化不良。他的癥狀是由于脾氣不足不能正常輸布津液,而腸胃雖有津液不足,但未到津液虧損,而發燥熱的程度,故不用麻子仁丸,而用增液湯以增腸胃之津液,以黃芪、陳皮、枳實以補氣行氣,加強腸胃推動之力,同時又以車前子以利小便,以去膀胱積留之水液。綜上,藥物方劑之使用環環相扣,很多藥物都是一藥多用,極盡藥物之力,看似簡單而實不凡。后來的方子基本上是在第一次的方子上隨證進行加減,而方意不變。由此可見醫之大家者,于臨床用藥之時,常見巧思妙手,于平常中而見神奇。患者的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這個患者開始時腹脹嚴重,開始吃丸藥時只能吃2毫升,但患者堅持配合,一點點加量,現在可以服25毫升而不再腹脹,如果患者沒有信心和堅持,也是很難取得這么好的療效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