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瓔,21歲。
當時的她是一名大三的建筑系學生,某天在告示牌上看到了征集越南戰爭紀念碑的通告,碰巧她在學校的課題就是在調研“墓地”建筑,紀念碑就是其中之一。
所以,林瓔對越南戰爭紀念碑的設計方案有濃厚的興趣,很快就和同學一起開車到華盛頓做實地考察。她研究了各個領域藝術和文化,閱讀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相關雜志。
兩個星期以后,她做出了越南戰爭紀念碑的設計稿。盡管她的老師并不太看好她超前理念的設計,卻仍然鼓勵林瓔參賽。
參賽作品1421件,但最終林瓔的方案以高票當選。
但事情沒有那么順利,她的年紀、性別、缺乏經驗、亞裔出身,加之設計理念又十分超前,堅持使用黑色花崗巖制作、按年表排列人名、大V字抽象造型,反對的聲音極大。
甚至退伍軍人協會都公開表示不滿。一些越戰老兵認為,紀念碑就應該像阿靈頓國家公墓里硫磺島升旗雕塑那樣,拔地而起,而不是像林瓔方案這種陷入地下,認為這是對戰死者的不敬。
還有人認為,陣亡者的名字應該按照英文字母的順序排列,而不是按照他們戰死的時間排列。
甚至,由于她的華裔身份,受到種族主義分子和一些越戰老兵的抵制。好多人又扒出她的姑媽林徽因,是我國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者,從而聯想到文化入侵。
反對方從政治上施加壓力,要求評審委員會更改原設計。
但是在重新組織評審團后,第二次評審結果她的設計仍然獲得第一名。
終于,林徽因的侄女,林瓔,一個亞裔學生,她的方案被選中,成為美國華府的地標建筑物,把自己的作品放在了美國最為心臟的位置。
不過,作為一名才上大三的學生,林瓔面對榮譽和謾罵,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人生低谷。
▲圖中左上的位置就是越戰紀念碑
林瓔(Maya Ying Lin),1959年出生在俄亥俄州阿森斯,如前所述,她的家世極好,姑媽是我國著名建筑師、文學家林徽因。
曾祖父林孝恂,是光緒己丑科(1889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歷任浙江海寧、孝豐、仁和、石門、杭州等地方官員。他曾資助青年赴日留學的學生,參加革命運動。
祖父林長民是清末民初政治家、外交家、教育家、書法家,曾任福建官立法政學堂教務長兼咨議局書記長。
▲林徽因
身在異國他鄉,名門林家給她更多的是優秀的基因。
林瓔小時候就展現出在數學和藝術方面的天賦,后來憑借優秀的表現被耶魯大學建筑學院錄取。
有一部《林馬婭:堅定清晰的洞見 (Maya Lin: A Strong Clear Vision)》的紀錄片,曾奪得1995年第六十七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這部紀錄片,講的就是林瓔。
▲林瓔
林瓔曾被美國《生活》雜志評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一百位美國人”與“五十位美國未來的領袖”,她的作品遍布美國各地。
耶魯大學的“婦女桌”、田納西州的兒童保護基金會禮堂、紐約的非洲藝術博物館、紐約大學的亞太美國人中心和為洛克菲勒基金設計的藝術品等,都出自林瓔的手筆。
林瓔還曾受南方貧窮法律救援中心的邀請,在馬丁·路德·金發起民權運動的地方(亞拉巴馬州蒙哥麥里),設計了的公民權利紀念碑,泉水如淚般從一個傾斜的圓盤灑落。
▲公民權利紀念碑
在2010年時,林瓔獲得美國國家藝術獎章,這是美國官方給予藝術家的最高榮譽,時任美國總統的奧巴馬先生在白宮親自為她頒獎。
耶魯大學也以如此優秀的畢業生為榮,在2002年時,通過選舉的方式,任命林瓔為耶魯大學新任校董。
林瓔,不僅僅是林徽因的侄女,不僅僅是名門之后,她更是她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