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城濟南,擁有“七十二名泉”,還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大明湖,很多人卻不知道,濟南還擁有很多摩崖石刻,從北魏至今的摩崖石刻遍布濟南各區縣市,歷下區的千佛崖就是其中最知名的一處,千佛山摩崖造像及碑刻群包括千佛山興國禪寺摩崖造像130座、佛慧山開元寺摩崖造像88座、黃石崖摩崖造像88座、大佛頭摩崖造像5座等共300多處,今天就說說佛慧山的大佛頭和開元寺。
佛慧山位于濟南市歷下區,千佛山的南麓,又名大佛頭山,是濟南市區最高的山,海拔460米,這里有免費的停車場,景區也是免費開放的。站在大佛頭前,可以遠眺泉城濟南,大佛就這樣俯瞰了這座城市900多年。
前往大佛頭需要爬山,山不算高,山路也還好走,比較近的是導航“佛慧山景區生態廊橋迎賓廣場”,也就是景區的東南出入口,從停車場到達大佛頭大概需要20分鐘。
大佛頭位于佛慧山的半山腰,一路都有指示牌,這里有個平臺,可以遠眺濟南城區風光,景色還是十分不錯的。
大佛頭開鑿在山石上,有石頭壘砌的大殿保護,殿外券拱門額書“大雄寶殿”,為清末御史張英麟手筆。
大佛頭摩崖造型鑿刻于北宋景佑二年(1035年),歷時一年,明代李伯春于佛像東壁題刻“大慈大悲”四個大字。
大佛頭高7.8米,寬4米,雄偉壯觀,面容圓潤,法相端莊。據考證,當時很可能是計劃雕刻一座大型佛像,但是佛頭雕刻完畢后,發現下面的山體松散不適合雕刻,就放棄了剩余的工作。
大雄寶殿東側還有北宋鐫刻的方形密檐浮雕塔兩座,北宋景佑三年(1036年)碑記一塊。
從大佛頭處接著上山,還能到達濟南最早的石窟造像群黃石崖,開鑿于北魏正光四年(523年)至東魏興和二年(540年),距今已有1500年歷史。
前往黃石崖摩崖造像山路比較遠,但離大佛頭不遠處還有開元寺摩崖造像,前往開元寺遺址的路上古樹林立,環境清幽。
凡是叫做開元寺的,基本上都是始建于唐朝開元年間,但一般都是建在城中,為何濟南這座開元寺會在山上呢?其實濟南開元寺最初也在城里,明初開元寺被官府占用,就搬遷到了這里。
搬遷到山上后的開元寺三面環山,松柏籠罩,藤蘿垂蔓,也算十分清幽,很符合深山藏古寺的意境。新中國成立后,開元寺就已沒有僧人,當地農民拆除寺廟的磚木砌房燒火,開元寺從此逐漸毀棄。
據說文革前開元寺還保留著舊日的格局,當時有正殿5間,東西配殿各3間,院子里還有幾株宋代丁香。文革后開元寺佛像被毀,寺宇傾圮,如今只剩下殘垣斷壁和大殿的遺跡。
開元寺的建筑已經蕩然無存,留存下來的只有崖壁上的80多處摩崖造像,大部分也已經面目全非,最大的這尊如來佛像被涂上了金粉披上了袈裟,不知道是哪個年代的?
作為泉城,濟南有七十二名泉,除了城區著名的趵突泉、黑虎泉等等,開元寺的甘露泉也是其中之一,崖壁上曾刻有“政和五年七月季德修五人就甘露泉試北苑茶”字樣,所以這處泉水也被稱作試茶泉。
佛慧山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千佛山風景名勝區的核心景區之一,《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曾賦詩一首:去廓十余里,山回石徑幽。白云常覆寺,黃菊最宜秋。塔影樽前轉,湖光望里收。甘泉幾滴水,能解世人愁。佛慧山上的大佛頭、開元寺遺址和黃石崖造像都是值得一看的歷史古跡,山雖然不算高,但山路也不是那么容易,看大佛頭和開元寺遺址,從東南門進入比較近,看黃石崖造像,從北門進入比較方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