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的中國遠征軍士兵
萬余遠征軍部隊被迫退入印度境內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寇集中兵力入侵東南亞各國。1942年初緬甸陷落后,駐守的英緬軍和前來增援的中國遠征軍遭遇慘敗,各自退回印度和中國境內。但也有少數遠征軍部隊由于退路被截斷,只能跟隨英緬軍退往印度境內,原本準備借道回國,不過時任中國戰區參謀長的史迪威將軍不甘心失敗,力主由美國出資出裝備,在印度訓練10 萬中國軍隊,以便適時反攻緬甸。
1942年6月,蔣介石接受了史迪威組建“中國駐印軍”的建議,將撤到印度的遠征軍殘部組成新編第1軍,軍長由剛從國內調來的鄭洞國擔任,下轄新38師和新22 師,由畢業于美國西點軍校和法國圣西爾軍校的孫立人、廖耀湘分別擔任師長。可惜,由于在緬甸戰場上的損失,新38師僅剩7千人;新22師更慘,在撤退途中深入野人山原始叢林,僅有2千余人活著走出,兩個師加在一起不足萬人。
▲整裝待發等待空運的中國士兵
新兵需要飛躍“駝峰”航線才能到達印度
要想有足夠的兵力反攻緬甸,必須盡快補充兵源。但此刻中國沿海已全部被日軍封鎖,國際通路除從西北到蘇聯外,也已全部斷絕。因此,受訓的中國官兵要想從國內到中國駐印軍所在的蘭姆伽基地,只有從云南昆明乘坐飛機,沿著名的“駝峰”航線,飛躍喜馬拉雅山和橫斷山脈空運這一條途徑。
受訓官兵們在登機之前,都要接受體檢,防止帶去傳染病。檢查工作由中國軍醫進行,每個人從皮膚到臟器都被仔細檢查一遍,然后由美國軍醫進行復查,合格者在胳膊上蓋上1個寬約半寸長約1寸的藍色戳記,憑此戳記登機,無任何手續。方法雖然簡便,卻讓人感覺象檢疫過的豬肉蓋上印鑒一樣,有著屈辱的感覺。
▲駝峰航線上的運輸機還可能遭到日軍攔截
飛行途中既要忍受顛簸,還要忍受寒冷
官兵們乘坐的運輸機一般都是美式的C-46或C-47型運輸機,每機乘坐30人以上,面對面坐在沿機身中部兩側設置的帆布座椅上,后來因為人多,也有坐在機艙地板上的。每人手里都拉著帆布帶,防止飛機遇到氣流顛簸時被摔出去。因為飛機一般得在山谷中起伏穿行,特別是還要在沒有戰斗機護航的情況下途經日軍控制區,因此需要持續的沿著山地低空飛行,所以登機后,每個人都會領到1個紙袋,以便在嘔吐時使用。
除了旅途顛簸以外,在飛越“駝峰”的過程中,最大的障礙就是不斷變化的溫度。因為飛機剛剛起飛后持續升高,相應的就會導致機內溫度迅速下降,在途經雪山時更是降到最低點,即便身穿棉衣依然感到非常寒冷。據說第一批官兵赴印度時,由于軍官們聽說印度天氣炎熱,因此命令大家留下棉衣以供應其他部隊,結果在運輸途中大都被凍得半死,有體質較弱的甚至丟掉性命。但好不容易抵達印度的汀江機楊后,已經近乎凍僵的官兵們一下子又被當地的暑熱包圍,劇烈的氣溫變化給身體造成的壓力,往往需要休整一兩天才能恢復,然后才能乘坐火車南下,經過兩三天后抵達蘭姆伽訓練基地。
▲穿著棉衣飛抵印度的中國士兵
到達印度基地的官兵待遇優厚
但經歷了如此難受的旅程后,駐印軍官兵們得到的回報也是非常豐厚的。因為根據中美英三方協議,駐印軍的武器裝備和費用開支全部由美國提供,服裝與伙食則由英國供給,薪金用印度盧比發放,雖然其標準遠低于美英軍,但衣食住行的水平都比國內同行要高出許多。此外,除了能夠繼續領取國內發放的軍餉外,每人還有10盧比的津貼,由美軍聯絡官直接發放,杜絕了克扣、拖欠現象的發生,因此許多士兵在訓練之余還經常到基地附近華僑開設的飯店享受家鄉美食,這是國內部隊難以奢求的事情。
▲飛越駝峰航線的主力——C46運輸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