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今日起,清新發布公眾號特別推出《文化中國行》專題欄目,聚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圍繞文物古跡發現、名城名鎮古村古街保護、文化旅游發展、非遺保護傳承、文明交流互鑒等內容,多維度立體式報道清新推動文化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和創新經驗,反映新時代人民群眾高品質文化生活和美好精神追求,發現并講述不一樣的清新故事。
一梁一柱皆傳承,一磚一瓦皆故事
今天帶你探尋宗祠遺風
朱熹,是我國南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大家知道嗎?清新也住著朱熹的后人。
位于三坑鎮白米埔村的朱氏大宗祠始建于明代,其建筑格局為“前三后二”,即前三進為朱氏宗祠——敦倫堂,后二進為文公祠,而文公祠是清遠地區唯一現存的紀念朱熹的專祠(“文”是朱熹的謚號,后世多尊稱朱熹為“文公”)。
清新區三坑鎮白米埔歷史文物研究會秘書長朱健明介紹,根據朱氏族譜記載,白米埔村朱氏的開基始祖名叫朱可達,是朱熹第三子朱在的后裔。宋末,朱可達的先祖由福建建安至廣東南雄為官;元末,朱可達的父親又從南雄至廣州任教職,在廣州偶遇從清遠縣太平鄉湴塘村(今屬清新區三坑鎮)上省城趕考的米姓生員,雙方十分投契,杯酒論文之間結下了兒女親家。隨后,朱可達遷到了清遠縣善化鄉(現三坑鎮),最后在白米埔村定居了下來。
朱健明介紹,在明清時期,白米埔朱氏先后出了進士1人,文武舉人8人,貢生9名以及監生、廩生、增生、附生員等超過200人,其中最具代表者為明初洪武年間進士朱稚和清代的武舉人朱獻彰。如今,在宗祠第二進的敦倫堂里還掛有進士、亞元、文魁、武魁等為數眾多的功名牌匾。
自明中葉起,村中就設立了“白米埔社學”,并以宗族田產所得資助貧困子弟,廣育英才,造就了眾多文武英杰。時至今日,白米埔朱氏后人中也出了不少“雙一流”建設高校的大學生。
宗祠坐西南向東北,面闊三間,進深五疊。宗祠的建筑為硬山頂,鑊耳山墻,房梁上雕刻有精美的花鳥人物,具有鮮明的嶺南建筑藝術風格。
在宗祠的正門前矗立著八副功名旗桿夾,其中雕刻最精美、最有氣勢的便是“光緒甲辰恩科聯捷進士殿試一甲第二名欽點榜眼及第授職編修朱汝珍”的旗桿夾。朱汝珍雖不是白米埔村朱氏后人,但他與白米埔朱氏世代交好,該旗桿夾的豎立正是朱汝珍敬重白米埔村的歷史見證。
據了解,宗祠經歷了多次重修擴建,其現存的格局成型于清代中后期,在2011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人杰地靈,人才輩出。朱熹作為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讓世人學會了嚴謹治學、勤奮求知。珍貴的文化遺產不僅承載著先人的智慧和情感,更以其獨特的精神力量影響著后代子孫。
記者:王順裕 鄧芷瑜
編輯:鄧芷瑜
文章來源:清新發布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