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新京報記者微博被銷號”一定是假的。
因為記者的報道,是發在報紙和報社的APP上,不是自己的微博上。如果有處罰,也是會處罰單位,而不是跨領域消滅記者的微博。
問了一下相關人士,答案是記者根本就沒有微博賬號。
這是很正常的。在機構工作的記者、編輯,其實都屬于孫立平教授昨天的文章,“謹小慎微”,他們很少自己發聲。在社交媒體上發出不恰當的聲音,單位會馬上通知你刪除。
這就是我幾年前辭職的原因。
記者努力工作,寫出報道,最終刊發在媒體上,責任和榮耀,其實都歸機構了。
這就是當下媒體的現狀,盡量低調,消除個人色彩。對記者來說,這是“完全交出自我”,也是一種自我保護。
十幾年前的記者,作出好的報道,自己會獲得聲望,后來很多人轉型到公關行業,拿到高薪,也算是“社會回報”。現在,個人則不得不完全委身于機構,更多是作為螺絲釘和工具人而存在。
這次關于混裝油的報道,引發出公眾對英雄的禮贊,記者韓福海成為風云人物,也有很多人再次對“調查記者”這個職業感到好奇。
對英雄的渴望背后,是這個行業極其缺乏英雄。媒體普遍敗退,有份量的報道越來越少。好記者越來越少,公眾甚至也沒有資格要求好記者——你們平常又是怎么對待媒體和記者的?
所以這種贊美背后其實也多少有一點懺悔的意思,每個人都應該反思,我們又是如何走到這一天呢。
這篇報道本身,刊發好幾天后才產生影響。這沒有什么要攻擊國企的陰謀論,而是傳播本身的規律如此:它并不是一個有爆點的新聞,但是細想之下,又和每個人相關。
相信這種影響力是記者和機構都沒想到的。剛開始傳播的時候,新京報還放出話來,記者好好的,正在寫下一篇報道。但是很快,他們就開始沉默,因為形勢已經超出他們能夠掌控的范圍。
記者本人一直沒有微博,并不像以前的記者那樣注重“個人品牌”。而媒體也有復雜的心態:作為媒體,當然希望報道能產生影響,但是也害怕真的產生影響。
贊美英雄,和“不解決問題,解決提出問題的人”的擔憂,是一體兩面。人們渴望英雄,但是社會很少英雄,因為真正的英雄……所以,很多人會擔心,媒體和記者會受到處罰。
這就是出現“記者微博被銷號”傳聞的原因。我不知道是誰第一次編造了這個說法,那些故意編造、添油加醋傳播的,應該反對。
但是那么多人轉發,愿意相信這種“想象的懲罰”,其實反映出一種普遍存在的失望和擔憂:報道影響很大,但是事情看上去并沒有解決的希望——沒有好的結果,就可能會有壞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