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屆“匯創青春”
上海大學生文化創意作品展示活動
綜合類(美術、公共藝術)展
THINK YOUTH
THE 9TH 2024
Organizers
中共上海市教育衛生工作委員會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
Operators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
上海市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
上海大學教務部
協辦單位
Undertaking
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博覽館
展出時間地點
Timing&Placing
2024年7月9日-2024年8月31日
9:00-16:00
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博覽館
一樓天光大廳右側
二樓三號展廳
展覽介紹
Introduction
第九屆“匯創青春”——上海大學生文化創意作品展示季之其他綜合類(美術、公共藝術)展示活動由中共上海市教育衛生工作委員會、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主辦,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上海市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上海大學教務部承辦,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博覽館協辦。本展旨在積極響應上海“設計之都”的建設目標,營造文化創新和創意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培養青年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以展示新一代大學生追求夢想、發奮圖強的向上風貌。打通“學生作品-孵化產品-商品”的轉化鏈條,推進高校文創教育成果與市場創新創意產業的無縫對接,做強大學生文創作品展示平臺,服務大學生創新創業。
綜合類作品共分為國畫、油畫、版畫、雕塑、新實驗及裝置、書法、篆刻、公共藝術、綜合繪畫九大類。這些作品除了來自藝術類專業學生的創作外,也有部分來自非藝術專業學生的創作,涵蓋面廣且種類豐富。創作者們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通過不同的表現手法和表達方式闡釋了他們對社會、對生活的態度,很好地傳達了藝術創作的多樣性和包容性,同時體現了他們與時俱進的審美觀,更體現了當代大學生的社會擔當和人文關懷。
自2024年4月初進入作品征集階段,共計收到長三角31所高校選送的569份作品,經過專家組嚴格、細致、公正的評審,最終評選出139件獲獎作品,其中一等獎42件,二等獎39件,三等獎58件。本次綜合類展覽共計收到各高校選送的69件獲獎作品。
展廳現場
Display
優秀獲獎作品選登
Outstanding Works
《編織》——宣智瀚
上海大學 國畫 一等獎 74X74X9cm
作品介紹:
用沒骨的畫法畫的一套九張關于傳統編織結構物件與果蔬的組合,用通透的撞水撞粉技法表達各類編織物件與果蔬的質感,整套作品可以相互組合成獨立完整的作品。通過傳統的與新式物件及技法的有機結合,表達對傳統匠人非遺工藝致敬。
創意點介紹:編織結構物件的選擇用了許多當代的物品(例如竹編木馬、竹編小球、竹編小船等)。構圖上也打破傳統構圖,九張作品的位置擺放都可以互相串聯。技法上使用傳統的沒骨技法但也進行了一些細節的分染。
《生生不息》——蔣潤涵
上海大學 國畫 一等獎 120X120cm
作品介紹:
這幅國畫作品以兩個女孩在繽紛的海底世界中游泳的場景為主題,通過細膩的描繪和獨特的構思,展現了一幅充滿生機和和諧的畫面。女孩們的發絲與水紋、衣裙纏繞,小魚在發絲間穿梭,女孩們身邊也圍繞著魚裙。兩個人的身體構成一個圓形,隱喻太極圖案,表現一種循環、生生不息的感覺。這張畫不僅用水紋、衣紋、發絲等物品表現了女孩的情思與情緒,也表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愿望。整幅畫面充滿了活力和生機,給人一種輕松愉快的感覺。
《沿途》—— 李慧宏
上海大學 國畫 一等獎 140X90cm
作品介紹:
《沿途》的思想來源于作者對自己生活的理解,也許人生就是一場旅途,大學生活也只是旅途中的一小段,當遇到分叉口時,不同的選擇就會領去到不同的方向,可這場旅途是單向的,沒有返航的余地,只能在面對下一個選擇時,跟隨心意選擇好自己的方向。
《對話》—— 黃濤
上海師范大學 油畫 一等獎 200X4X150cm
作品介紹:
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活節奏變得越來越快,繁華浮躁變成常態,我們也少有能夠擁有靜心獨處的時間,而像是“閑持貝葉書,步出東齋讀”的狀態更是難得。而對話這幅作品就意在展現我們與自身交流的瞬間,我們將肉體靜止并進入精神的世界,也許是放松也許是反思,或者是懺悔,這種出神的時刻是畫面想傳達的。
《塔吉克牧羊人》—— 王熙然
上海大學 油畫 一等獎 80X100cm
作品介紹:
這幅作品描繪了塔吉克牧羊人及其生活場景。
通過細膩的筆觸和色彩運用,展示了牧羊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和諧關系和塔吉克牧羊人獨特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畫面中的每一個細節都經過精心雕琢,無論是人物的服飾、表情,還是環境的描繪,都顯得生動而真實。通過表現人物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傳達了一種平靜、樸素、向往鄉村生活的情感。這種情感不僅讓人感受到鄉村生活的美好,也讓人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如何在現代社會中保持內心的平靜和寧靜。
《睡醒的男人》—— 張一凡
上海視覺藝術學院 版畫 一等獎 90X70cm
作品介紹:
《睡醒的男人》是一幅深具思考與表達的木雕自畫像,充溢著夢境與現實的矛盾感。我以巧妙的刻痕將這位男子塑造成一個抽象的存在,以此呈現了內心的模糊與掙扎。
在這個作品中,男子被整體刻劃為黑色,象征著夢境的神秘和未知。男子起身,仿佛回味桃源一般,充滿著幻想與渴望。然而,正是在這片黑暗中,我以紛繁的刻痕勾勒出男子的輪廓,這些劃痕似乎是內心掙扎的痕跡,也是現實的象征。男子的身體姿態似乎在試圖掙脫這黑暗的束縛,但又似乎被困在其中。
通過《睡醒的男人》,深刻地反映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的矛盾與追求。夢境和現實之間的對比,以及黑暗與光明的沖突,都使這幅作品成為一個令人深思的作品。希望觀者在欣賞這幅作品時,不禁會被引導去探索自己內心的復雜情感,思考夢想與現實之間的關系。
《碰壁的雙面獸》—— 崔天辰
上海師范大學 版畫 一等獎 120X70cm
作品介紹:
《碰壁的雙面獸》是一件集科技與藝術于一身的版畫。人工智能通過大量閱讀作者本人的過往創作,并經過不斷的選擇性訓練,學習作者過往的創作手法,把作者有意識的創作靈感,賦予給一只四處碰壁的兩面巨獸,象征著人類內心深處,互相掣肘又彼此依存的兩面人性。巨獸的形象既充滿力量,卻在困境中掙扎,四處碰壁,仍然困獸猶斗,反映了人性中善與惡的共生狀態。通過這樣一個富有哲思的主題,作品探討了人性的復雜性和矛盾性,以及在現代社會背景下,人們對自我價值判斷的認知和反思。《碰壁的雙面獸》被中國版畫藝委會專題推介。入選第七屆中國青年版畫展、中國青年版畫嘉德推廣計劃。先后展出于中國版畫博物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美術館、北京嘉德藝術中心等。《碰壁的雙面獸》由中國嘉德拍賣。
《天空之城》——柳雨涵、梁樂怡
上海視覺藝術學院 雕塑 一等獎 65X50X115cm
作品介紹:
“空中之城”這件作品受到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和社會背景的影響,旋轉的樓梯也代表著歷史的流轉和時光流逝。木頭的紋理、色澤.質地、都為作品增添了豐富的視覺效果和觸感。通過雕刻和打磨,使它們從靜止的物體變成了動態的藝術品,“空中之城“也表達了作品與周圍空間的互動和對話。作品中的樓梯不僅是獨立的雕塑,還與周圍環境形成了相互影響的滲透的關系,形成了-種動態的交流相對話,同時表達在空間中的動態美和飛翔感。這件作品展示了獨特的美學價值和意義。
《蚌器系列》—— 周子正
上海大學 雕塑 一等獎 150X35X45cm
作品介紹:
在作品《蚌器》中,立足于器物雕塑理念,以吹制玻璃的手法創作,造型參考中國古代青銅器“貯貝器”的傳統型制,圍繞蚌文化展開一些系列雕塑研究。作品旨在討論水象、透明與江南造物之間的精神文明聯結。碩大的透明玻璃泡攜帶漂浮的河蚌,澄澈而明媚,其中淡水珍珠是自然的饋贈,追溯至河姆渡文化,江南先祖依水而居,植桑養蠶,種稻食蚌。河蚌內部珍珠質的映射“匠作文明”的曙光,孕育“惜物”的文心。
《節錄 <文心雕龍> 》—— 王玉琪
上海師范大學 書法 一等獎 65X138cm
作品介紹:
此四尺作品取法魏碑,融合造像、墓志等多方向魏碑風格,正文部分混合篆勢、分韻、草情在一體,用筆稚拙生趣,靈動秀美,文本選擇《文心雕龍》這一文學理論專著。
這幅魏碑作品采用了雙色條屏拼接的形式,綠色與淺黃色拼接,比較古雅、清新。正文部分使用咖啡色的線條隔開,讓作品天然帶有一種節奏感,使其更具有張力,視覺沖擊力更強。
同時使用宋體字樣作為標題,與正文文字形成了對比,增加了作品的層次感。為避免把文字寫的僵硬、呆滯,我將正文部分的文字寫的比較欹側,文字的內部空間感變化豐富,用筆圓潤而有力,點畫方中滲圓,提頓分明,各具形態,線形明朗,起收有度,展現出較高的藝術表現力。
《毛澤東詩詞十三首》—— 陳九燁
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 書法 一等獎 170X91cm
作品介紹:
本作品是以行草為主,內容為毛澤東詩詞十三首,毛澤東的詩詞體現了他對革命、斗爭以及共產主義的執著追求和堅定信念。他的詩詞充滿激情和力量, 表達了他對反抗壓迫、實現人民解放的決心和信心。同時,毛澤東的詩詞也展現了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借鑒和創新,詩句多以古風形式構建,有著獨特的韻律和格調。通過書法創作,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他作為一位偉大領袖和文學家的思想和情感
《 <荀子> 修身智慧》——陳曉菡
華東師范大學 篆刻 一等獎 68X138cm
作品介紹:
本次創作主要選取了《荀子》中有關個人修身的片段語句,在意蘊上追尋秦漢遺風,用手工篆刻的方式,刻制成一系列石章。以此方式呈現名言警句,表達對古圣先賢偉大思想的敬仰。同時以古育今,鞭策自己繼承古老的智慧,成為新時代的好青年。
《歲歲年年》—— 汪桂冰
上海工商外國語職業學院 裝置 一等獎 42X29.7X12cm
作品介紹: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擁有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和節日。這些節日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生活,還蘊含了深刻的文化內涵。傳統節日的起源古老且神圣,盡管伴隨王朝更迭、時代轉換,但節日始終不變。中國十二個月每月都有不同的傳統節日和慶祝方式。這些節日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和文化內涵,還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通過了解這些節日的由來和慶祝方式,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傳統。該作品基于中華節日,經過調研結合中國傳統文化構建雛形。該作品均結合十二個節日特有的習俗,每一個節日均統一使用了扇子、祥云、蓮花三個中國傳統元素,并構成系列作品。
《游園·游戲》—— 張軼然
上海大學 公共藝術 一等獎 290X150X240cm
作品介紹:
《游園·游戲》藝術家嘗試突破剪紙的固有形態,實現平面走向立體結構的轉變,通過上海剪紙與公共藝術形式相結合,使剪紙藝術以全新的姿態走進大眾視野,作品以東明社區的文化底蘊和日常美好生活為靈感,為游園者構建了一個富有意趣和互動性的公共交互空間,通過鏤空手法和空間布局,營造出移步換景的公共交互空間,改善美化綠地環境的同時,引導居民以全新的視角感受上海剪紙的魅力,感知“煙火東明”的溫暖與活力。
《文明之光:歷史的歌贊與人類精神的傳承》
——吳國皓、李嬌艷
東華大學 綜合繪畫 一等獎 85X110cm
作品介紹:
這幅作品是對人類歷史長河中文明輝煌的深情贊頌。文明,如同人類手中不斷重塑的奇跡,不僅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還有那些或屹立不倒或消逝無蹤的偉大建筑,以及人類足跡遍布的自然景觀和雄偉山川。我所創作的是一個虛構而瑰麗的場景,它源自我的想象,旨在通過展現人類歷史建筑的壯麗,為身處疫情中的人們注入堅持與抗爭的力量。每一座建筑,每一道光影,都在訴說著人類文明的偉大,彰顯著屬于我們這個物種的獨特榮光。
通過這幅作品,我們不僅回顧了人類文明的輝煌,也重申了我們對未來的承諾。它是對人類共同歷史的致敬,也是對全人類團結、創新和進步的信念的表達。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這幅作品提醒我們,無論遇到何種困難,我們都有能力、有智慧、有勇氣去面對,去克服,去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項目執行團隊:
項目負責:張承龍
項目助理:吳冰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