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9日,美英兩國正式對日宣戰(zhàn)。1942年1月16日起,日軍從泰國越境向緬甸發(fā)起攻擊,并一步步向首都仰光逼進。當時,中國抗日戰(zhàn)場的最后一條重要國際通道——滇緬公路,正是從仰光港口接收物資,再用汽車沿公路送至云南省會昆明。
因此,在緬甸危急的關(guān)頭,國民黨政府應(yīng)英國殖民當局請求,組成中國遠征軍入緬支援作戰(zhàn)。但因道路艱險,又缺乏充足的交通工具和給養(yǎng),遠征軍主力直至3月中旬才到達前線,但仰光已于3月8日失守,只能退守緬甸北部地區(qū),防止日軍北上中緬邊境,威脅我西南大后方的安全。
為了統(tǒng)一指揮,3月12日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司令部正式設(shè)立。轄第5、6兩個軍。由于司令官衛(wèi)立煌未到任,只能由副司令官、第5軍軍長杜聿明代理。第5軍下轄第200師(師長戴安瀾),新編第22師(師長廖耀湘),第96師(師長余韶)及游擊支隊(下轄兩團新兵,司令黃翔);第6軍(軍長甘麗初)下轄第49師(師長彭璧生)、第93師(師長呂國銓)、暫編第55師(師長陳勉吾)。
4月2日蔣介石又改派羅卓英擔任遠征軍司令,并增調(diào)張軫第66軍入緬,編入遠征軍戰(zhàn)斗序列。該軍下轄新編第38師(師長孫立人)、新編第28師(師長劉伯龍)、新編第29師(師長馬維驥)。至此,中國遠征軍入緬部隊總數(shù)達10萬人,其中第5軍是中國第一支機械化部隊,新38師系稅警總團改編,清一色德式裝備,在中國抗日戰(zhàn)場艱苦卓絕的時刻,抽調(diào)如此精銳的部隊投入緬甸戰(zhàn)場,中國方面可謂仁至義盡。
可惜,駐緬甸的英國軍隊并不領(lǐng)情。日軍進攻前,英軍不愿其他勢力進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撓中國軍隊入緬,使得10萬精銳只能在中緬邊境閑置。1942年1月初日軍展開進攻后,英軍一路潰敗,這才急忙請中國軍隊入緬參戰(zhàn)。但英軍并未將前來助戰(zhàn)的中國軍隊當成友軍、援軍,反而當成掩護自己撤退的炮灰。
1942年3月16日,中國遠征軍在緬北重鎮(zhèn)同古與日軍第一次大規(guī)模接觸;短短兩天后,即1942年3月18日,英緬第1師最后一個旅撤到卑謬,包括英緬軍第1師,英印軍第17師,英澳軍第63旅,英裝甲第7旅等英軍部隊均開始向印度撤退,將中國遠征軍留在緬甸北部阻擋日軍追擊。10萬零3千國軍健兒不遠千里從中國戰(zhàn)場趕來,卻被英軍當做后衛(wèi)部隊使用。
盡管如此,中國遠征軍在緬甸征戰(zhàn)期間,依然浴血奮戰(zhàn),屢挫敵鋒,使日軍遭到太平洋戰(zhàn)爭以來少有的沉重打擊,多次給英軍有力的支援,取得了東吁保衛(wèi)戰(zhàn)、斯瓦阻擊戰(zhàn)、仁安羌解圍戰(zhàn)、東枝收復(fù)戰(zhàn)等勝利。尤其是仁安羌解圍戰(zhàn),新38師在師長孫立人帶領(lǐng)下不但反攻收復(fù)了任安羌油田,還解救了被圍的7千英軍及被日軍俘虜?shù)挠④姽俦?、美國傳教士和新聞記者?00多人,成功掩護英緬第1師和英軍第7裝甲旅等主力部隊向北撤退。英國官方將此次戰(zhàn)斗稱為“亞洲的敦刻爾克奇跡”,并將4月20日當天定為“光復(fù)仁安羌解救英軍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