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運動是晚清時期一次著名的農民起義。起義軍從廣西桂平縣金田村誓師起兵,轉戰湘鄂贛等長江中下游多個省份,最后攻克南京并在此建都。太平軍一路兵鋒所指,幾乎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沿途守軍望風披靡。后來,太平軍林鳳祥、李開芳部2萬人北伐,一直能打到天津,最后才被增格林沁率領的蒙古騎兵剿滅。
“永安五王”內斗是太平軍削弱的重要原因
可惜,太平軍縱橫捭闔的輝煌隨著天京內亂的烽火而徹底終結,此后太平軍作戰雖然動輒出動十數萬乃至數十萬人,卻往往被幾萬湘軍戰敗擊潰。從領導層面看,太平軍之所以從百戰雄兵變為烏合之眾,“永安五王”中活到最后的幾位應該負主要責任。
1851年金田起義后不久,太平軍攻克了永安縣城,這也是起兵一路攻破的第一座城池,加上此前剛剛伏擊殺敗了清軍廣西提督向榮所部,所以太平軍獲得了短暫的休整時機。休整期間,為了統一全軍號令,太平軍將原州署改作天朝駐地,洪秀全在此舉行大典,分封五王:封楊秀清為東王九千歲、蕭朝貴為西王八千歲、馮云山為南王七千歲、韋昌輝為北王六千歲,石達開為翼王五千歲,諸王統歸東王節制。
“五王”非死即走,廣西老弟兄損失殆盡
后來在太平軍征戰過程中,南王馮云山戰死全州蓑衣渡,肖朝貴也倒在了進攻湖南省會長沙的戰斗中。這兩位王爺中,馮云山是洪秀全從小玩到大的伙伴,因足智多謀被視作智囊;肖朝貴則是洪秀全的妹夫,兩人的去世極大削弱了洪秀全的羽翼,導致動輒假傳“天父”諭旨的東王楊秀清一家獨大,越發的囂張跋扈。
天京內亂期間,忍無可忍的上帝之子洪秀全下“密詔”誅殺了代天父下凡的楊秀清,捎帶著還殺死了楊的2萬余嫡系部隊,都是從廣西起兵帶出來的百戰精銳。隨后,為了平息眾怒,洪秀全又將誅殺楊秀清等人的劊子手——北王韋昌輝等人處決,一下子又殺死萬余精兵。這還不算,“永安五王”中僅剩的翼王石達開也被迫出走,同時還帶走了十幾萬部隊。
此消彼長之下,太平軍被對手迅速趕超
這批部隊不僅包括僅剩的數萬廣西子弟兵精銳,也包括前番在鄱陽湖口重創湘軍水師,逼得湘軍主帥曾國藩差點投江自殺的西征軍精銳。至此,太平天國起家的精銳部隊非死即走,接掌軍權的陳玉成、李秀成等人不得在安徽等地收編幾十萬捻軍來恢復軍力,雖然暫時穩住了局面,卻也是的太平軍整體素質極速下滑。
在太平軍整體實力極速下滑的同時,對手的實力卻得到迅速提升。太平軍作戰之初,對陣的綠營兵整體上都已經腐朽不堪,即使是以好勇斗狠聞名的湖北鎮筸兵也根本不堪大用。后來鎮筸兵被調去增援湖南長沙時,湖南巡撫張亮基籌集數萬兩白銀勞軍,取得的效果也不過“終于有人開始到城頭巡邏”而已,如此軍隊還有何戰力可言。
但就在天京內亂前后,太平軍的主要對手已經不再是空架子的綠營兵,而是由曾國藩在家鄉湖南編練的團練武裝——湘軍。與空耗朝廷錢糧的綠營兵不同,湘軍吃用的每一粒米、每一文錢,都是曾國藩等湖南士紳自行籌集的,因此軍中無論將弁官佐還是普通的馬夫雜兵,都是經過嚴格挑選訓練的,沒有一個閑人;曾國藩任命的統兵將領不是自己的親朋故友,就是昔日的門生舊吏,作戰時能夠團結一致,戮力同心,而這恰恰是剛剛經歷內亂的太平軍所不具備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