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幾度瀕臨失傳,如今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苗畫是苗族人呈現給世人的一本“無字天書”
在湘西州吉首乾州古城的“梁氏苗畫”,60歲的梁德頌每天端坐桌前,12個小時不停,用畫筆創造著一個異趣的世界。
他用時間雕琢著山花野卉、蟲鳥走獸,鮮亮的色彩,對稱的構圖,一筆一畫地手工描繪,需要詩人般的浪漫,更牽系著苗族人的虔誠。
苗畫,從苗繡紋樣底稿中獨立成派。它的花式紋樣耐人尋味,描繪著苗族人的歷史遭遇、飽含著苗族人的生活期許,也暗藏著苗族人對自然、神靈的崇拜。
幾度瀕臨失傳,如今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苗畫是苗族人呈現給世人的一本“無字天書”。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畫苗畫不僅出于梁德頌的熱愛和堅持,更是一種使命所在:苗畫,梁家四代人的傳承史。
傳承
1964年,梁德頌生于湖南省保靖縣白河村,這里也是苗畫的故鄉。
作為湘西苗族文化的代表之一,苗畫始于清朝末年,最初是作為苗族姑娘刺繡圖樣的形式出現,包括運用在服飾、被面,床簾、門簾、堂簾、床檐、壁掛、佩飾等方面,其淵源最早可追溯到苗族古老的文身習俗。
舊時,苗族人婚嫁、生子、建房都要用到苗繡,小鎮上有不少人為苗繡畫紋樣,并以此為生。但隨著老藝人的相繼離世,苗繡紋樣面臨失傳,作為教書先生的梁求瑞將這門技藝傳承下來。
從小耳濡目染,喜愛畫畫的梁永福跟隨父親梁求瑞畫繡樣。梁永福收集、設計、描繪,系統地形成了自己的苗畫體系,并開啟了苗繡紋樣過渡苗畫的第一次創新——以畫代繡。
“苗族沒有獨立的文字,民族文化只有通過口口相傳,以及圖案等形式表達。”受父輩影響,梁德頌從7歲起便跟隨父親梁永福學習苗畫。梁德頌回憶說,“大自然的五顏六色、花鳥蟲蝶,以及信仰的神話故事,我的父親通過紋樣設計,把它們畫出來,然后苗家姑娘心靈手巧地把這些紋樣繡出來,穿戴在身。”
梁德頌:苗畫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梁氏苗畫第三代傳承人
畫什么、怎么畫,苗畫里的每一個紋樣都有故事、有講究。“有一些能畫,有一些不能畫。比如一對喜鵲寓意雙喜臨門,比如左龍右鳳的位置不能錯,喜鵲和梅花組合、鳳與牡丹搭配。”
在梁德頌看來,苗畫最難的是構圖。“構圖講究線條流暢飽滿,講究形式對稱,其中白描是最高難度的。不打草稿,所有構思都在腦子里,用毛筆畫在宣紙上,一氣呵成,一筆呈現,不能出錯,無法改動。”
和作畫一樣講究的是上色。“苗畫里的色彩用紅黃綠藍白五種顏色,互相襯托,對應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梁德頌說。
在梁德頌的工作室,作一幅白描長卷,有時需要幾個月,有的則是幾十天。根據苗族的氏族圖騰,梁德頌搭配出喜鵲噪梅、雙鳳朝陽、五谷豐登、鴛鴦戲荷、魚水相憐等題材,云朵的翻騰、枝蔓的疊層,梁德頌對生活實景賦予了藝術的想象創作,山間草木、飛禽走獸、山川日月……從白描到上色,梁德頌的苗畫體現出似繡非繡的立體感。
從梁求瑞到梁永福再到梁德頌,畫苗畫牽引著三代人的命運,卻也悄然迎來時代的選擇題。
《文史博覽·人物》2024年第6期 《四代人的苗畫史:守護苗族人的“無字天書”》
翻紅
舊時,苗族人身上的頭飾、前襟、袖口,小孩的帽子、口水兜等,都繡有苗族紋樣。而隨著時代變遷,苗族傳統服飾穿戴減少,苗族人穿上便捷潮流的時裝。苗畫的應用場景減少了,無法以此謀生,因而畫匠也就退出江湖了。
直到2003年,民間藝術再次受到重視,當地政府相關部門上門找到梁德頌及其父親,收集苗畫素材。
面對瀕臨滅絕的苗畫技藝,為生計奔波在外的梁德頌,在這一年決定重返家鄉,重拾畫筆。
“這項技藝是祖傳,如果在我手上斷掉了,很可惜。”梁德頌給自己期許五年,“把所有的紋樣都畫出來,哪怕沒有市場、無法謀生,但我留下畫作給子孫后代,讓他們看到這是苗族人的文化遺產。”
遠不如苗銀、苗繡的知名度,苗畫的美偏居一隅,唯美又純凈。和苗畫的靜美一樣,梁德頌也是安靜作畫,艱難度日。他為了一個未知的信念在畫,那就是“苗畫的美一定要讓更多人看到、知道”。2009年,他在乾州古城開設了“梁氏苗畫”工作室。
而苗畫的“翻紅”,源于一場“邂逅”。2009年5月25日,時任中國文聯副主席、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專家的著名作家馮驥才到湘西考察,第一次看到梁德頌的作品,驚嘆不已,并寫下《邂逅苗畫》一文,其中寫道,“論其畫技,已相當純熟。用筆老到,設色也考究”。
梁德頌回憶,當馮驥才得知苗畫已鮮有人繼承、創作時深感惋惜,“他說苗畫是非常寶貴的一筆財富,應設法加以保護、傳承,一定要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場邂逅,讓梁德頌多年的靜默堅守終于看到了希望,“從那時起,我的信心就更足了”。
在馮驥才的呼吁幫助下,在梁德頌的堅守、相關部門及社會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苗畫得到中國最權威民俗專家的認可,也從“苗族刺繡樣稿”到終于有了自己的名字“苗畫”。
2011年,湘西苗畫經國務院批準列入國家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18年梁德頌成為苗畫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創新
站在更高平臺,梁德頌參加比賽,獲得國家級、省級獎項及專業領域內的各類證書。從走向港澳臺,到走出國門,通過比賽培訓和文化交流,苗畫紋樣通過梁德頌的解讀,走進更多人的視野。
如何讓苗畫走向更多年輕人群體,讓傳統文化和市場更好結合——如今,這成為時代給予梁氏苗畫第四代傳承人梁金翠的考題。
梁金翠:苗畫縣級代表性傳承人,梁氏苗畫第四代傳承人
“從我的爺爺到父親,他們挽救了苗畫瀕臨滅絕的處境,這個過程非常艱辛。從小我看到他們這段路走得很不容易。”梁金翠說,“繼續傳承是我的使命。”
大學畢業后,梁金翠便加入父親的工作室。除了鉆研畫技外,梁金翠成立了梁氏苗畫藝術有限責任公司,建立苗畫傳習基地招收苗畫傳承人。如今,她也成為苗畫的縣級非遺傳承人。
“苗畫之前就是服務于苗族人的生產生活,現在我們做的,只是把它重新拉回我們的生活,讓它回歸大眾視野。”讓苗畫同市場結合,梁金翠也做了一些探索,比如前幾年推出了數字藏品,同奶茶店聯名推出設計款茶包裝,“盡量用當下比較流行的技術手段,用年輕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呈現苗畫”。
就在前不久,湖南大學、湖南工商大學、湖南財經學院等院校的師生,來到梁德頌工作室開展研學。梁德頌現場演示、解讀苗畫,在兩天時間里,師生共同完成一個個小作品,“年輕人的熱情很高”。
“希望更多的年輕人認識苗畫。”梁金翠坦言,目前真正沉下心來從事苗畫傳承的很少,年輕人更少。
“學畫苗畫沒有兩三年去是很難出師的,人才的缺乏是目前最大的局限。”在她的推動下,開展了一次次苗畫進校園活動,“苗畫是記錄、解讀苗族文化最形象的歷史讀本,希望苗畫在更年輕的一代,播下種子”。
文 | 政協融媒記者 黃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