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自家院子里的楊拴桃。攝影:賈玥/TNC
道路平整,綠樹掩映,4月底的丁香花開得正好……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盛樂經濟園區第四農場(原白彥兔村,以下簡稱“第四農場”)就像很多的北方村莊,散發著寧靜祥和的氛圍。很難想象,上世紀90年代初,這里還因為行路難、吃水難成為有名的“光棍村”,無論是生態還是生計都讓人皺眉頭。
“天上不飛鳥、地上不長草、地下沒有寶”,曾用來形容和林格爾縣惡劣的自然環境。和林格爾縣位于內蒙古中部呼和浩特市以南,屬于生態系統類型較為復雜的農牧交錯帶,也是森林和草原的過渡帶,是生態脆弱區。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水資源短缺是該地區面臨的主要生態問題。
為了應對這些挑戰,2010年,在內蒙古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的指導下,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內蒙古老牛慈善基金會、大自然保護協會(TNC)等共同在此啟動了盛樂國際生態示范區項目(以下簡稱“項目”),實踐干旱半干旱區關鍵生態系統的重建和保護,構建適應于氣候變化的生態系統恢復與保護和環境友好型產業發展充分結合的示范區域,并將示范區的成功經驗推廣到更廣大的干旱半干旱區。這其中,周邊社區參與和支持一直是TNC保護工作的重要環節。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社區的最大優勢和極為寶貴的財富之一,只有扎扎實實寫好“生態文章”,才能推動鄉村振興實現高質量發展。
經過十余年的努力,第四農場已然“舊貌換新顏”。第四農場原黨支部書記楊拴桃見證了項目從無到有、從小變大的歷程,也見到了屬于第四農場的“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
第四農場村貌。攝影:賈玥/TNC
村里來了一群年輕人
以科學為基礎,是TNC一貫堅持的原則和項目的立項之本。通過展開實地踏查與調研,包括社區在內的各個合作方共同確定執行方案,以保證項目的科學性與本地適應性。TNC在第四農場的工作也是如此。
回顧彼時,4月底的和林格爾乍暖還寒,忽冷忽熱;早晚涼風習習,中午又太陽高照。項目啟動之初,TNC年輕的工作人員和大學生志愿者總是一早就扎進項目地里忙活——渴了,喝上幾口自帶的白水;餓了,吃上幾口自帶的干糧。那時第四農場區域植被覆蓋差,加上北方春季風大,塵土飛揚,一天下來灰頭土臉、滿頭泥沙是常有的事。
十多年前TNC工作人員等在項目地
開展調查工作。來源:TNC
作為村支書、同時也是一名母親的楊拴桃看在眼里、疼在心中。“這些孩子比村民都能吃苦。”
信任的建立過程很漫長。楊拴桃回憶,當時村民有不少顧慮,主要是怕被侵占土地。“動靜越大、越熱鬧,村民就越覺得里面紛爭多,所以很抵觸,有的人甚至會時不時地找茬。”
在楊拴桃看來,幫助村里改善生態環境總歸是件好事。她充分發揮基層干部與村民的溝通優勢,通過走村串戶、召開各種會議、現場講解等方式,向村民傳達項目的公益性質和工作目的。
“一不為了占地,二不是賣農藥和種子的。沒有‘套路’,不是為了賺錢和私利,圖的只是生態效益。” 楊拴桃一遍又一遍地告訴村民。
這些年輕人的到來逐漸激發了村子的活力,聚來了干事創業的人氣。親力親為、真誠交流、熱情指導……憑借更下沉、更接地氣的工作方式,項目逐漸贏得了村民的認可。雖起步艱難、經歷反復“拉扯”,但這種信任關系一旦建立,就會更穩固、更牢靠。
2016年初,內蒙古農業大學專家在村里
開展可持續放牧管理技術培訓。攝影:胡楊/TNC
2018年,TNC與村委會共同邀請農業專家,就農業種植中
肥料和農藥的使用為村民開展田間培訓。來源:TNC
十年磨一劍,曾經裸露的土地如今草木茁壯生長。通過各方努力,項目恢復了近4萬畝退化沙化土地,種植了300多萬株當地的適生樹種。項目區植被覆蓋度達到90%以上,生物多樣性顯著提升,草本植物由原來的30多種增加到現在的80多種。項目還成為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生態保護修復示范項目,也是中國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區第一個成功開發并交易的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CDM)林業碳匯項目。
“山綠,水清,天藍,第四農場再也不是光禿禿的了。”楊拴桃多年后感慨道。
盛樂經濟園區植被修復成果。攝影:賈玥/TNC
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項目能夠在當地落地生根并持續煥發活力,最重要的是要讓村民感受到生活水平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也在逐步提高。以生態保障生產,以生產促進生態,實現二者協同發展。
過去很長時間,由于土地破碎化、地下水資源貧乏、農業灌溉條件差等原因,第四農場村民普遍“靠天吃飯”,收入既不高,也不穩定。2015年,TNC內蒙古項目在此引入旱作農業技術,并陸續開展示范和推廣。旱作農業是主要依靠天然降水從事農業生產的一種雨養農業,尤其適合在無灌溉條件的半干旱和半濕潤偏旱地區應用,可以實現在作物整個生長周期中不用或少用地下水進行灌溉、而產量接近或超過當地水澆地的水平,并提升農業應對氣候變化的韌性。
“使用旱作農業技術可以做到粒粒飽滿,而傳統‘大肥大水’的做法,既生態不友好,種下來顆粒也不均勻。”TNC中國內蒙古項目副總監胡楊博士介紹,“比如同樣的一車玉米,使用旱作農業技術后重量更重,密度高了,質量也好了,就能賣出去更好的價錢,農民能得到更大的實惠。”
2017年秋天,旱作農業迎來了豐收。攝影:胡楊/TNC
打造“生態修復與經濟發展相平衡”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是項目設立之初即確定的主要目標。具體措施包括:開展林下養雞,以林養牧、以牧護林;在不影響牧戶收益的情況下實現草地恢復,充分發揮草地生態與生產的雙重功能;利用修復后土地的防護及水源涵養等能力,充分利用天然降水,探索適合干旱半干旱區的最佳農業發展模式。
在多個項目實施和維護過程中,楊拴桃和其他村干部盡心幫助TNC及合作伙伴解決實際困難,保障項目順利推進。同時,先行先試,以身作則,把風險留給自己,更多的利益給到村民。
在各方的攜手下,第四農場的變化是實實在在的。2019年底,村人均純收入已達到兩萬元,成為全區新農村示范點;此外,第四農場被評為“自治區文明村”,村黨支部被評為“縣級優秀基層黨組織 ”。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不是一句空話,是我們一起用行動書寫出來的答卷。” 楊拴桃說,這背后,既離不開國家和地方政府宏觀層面的政策指引,也離不開包括TNC在內的社會各界在執行層面的默默耕耘。
楊拴桃工作多年所獲的部分榮譽。攝影:賈玥/TNC
社區工作需合力而為
推動社區參與一直是TNC開展保護工作的重要環節。對于TNC來說,“消滅自己”是社區工作的最終目標。在執行項目的同時,TNC積極開展農技培訓,把知識講座帶進田間地頭,著力提升村民應用新技術的能力,幫助社區逐漸掌握可持續管理模式,讓村民從被動地接受變成主動地維護和發展。
“中國村民有一種樸素的自然保護意識。”胡楊博士說,一方面,一些人不合理的行為造成了環境退化,是“破壞者”;另一方面,他們又為糟糕的環境所苦所累,是“受害者”。而當社會組織在當地扎根,與村民一起共同把生態環境修復好之后,村民們后續會自覺加入到維護環境的隊伍之中,因為都知道一切來之不易,也都希望自己所處的環境干凈美好。
隨著項目實施的不斷深入,項目與社區更深層次的連接——自然教育的需求就提上了日程。現在,項目正在推動自然教育基地建設,讓村里的娃娃們從小就了解生態保護的重要意義。
2023年9月,楊拴桃與村民代表參觀TNC中國
云南項目,了解自然教育相關工作。攝影:胡楊/TNC
而對于楊拴桃這樣的基層干部來說,社區工作本就是每天的工作日常。
“農村工作不好干,與村民打交道不容易,重要的是要有耐心、有公心,處事公平公正。” 楊拴桃坦言,年輕時面子薄,常被村民氣到回家哭。隨著閱歷的增加、工作方式的改善、工作能力的提升,特別是帶領村民干出了成績,大家的日子越過越好,楊拴桃漸漸在村里有了威望,成為大家可以依靠的“主心骨”。
從36歲當上村支書到60歲退休,楊拴桃的個人成長與第四農場的變遷深深交織在一起。多年來,她先后獲得“內蒙古自治區勞動模范”“內蒙古自治區農牧區普查先進個人”“老區脫貧攻堅巾幗建功先進個人”“和林格爾縣優秀共產黨員”等多項殊榮。2023年7月,內蒙古保護修復和生態系統碳匯座談會暨盛樂國際生態示范區項目十周年活動在呼和浩特舉行,楊拴桃作為社區代表站上了領獎臺,獲得“社區合作獎”,這是對她幾十年如一日工作的又一個肯定。
2023年7月,內蒙古保護修復和生態系統碳匯座談會暨
盛樂國際生態示范區項目十周年活動在呼和浩特舉行,
楊拴桃(左一)作為社區代表站上了領獎臺,
獲得“社區合作獎”。來源:TNC
2018年,楊拴桃接受當地媒體采訪。攝影:胡楊/TNC
正如TNC中國項目主任朱達博士所指出的,自然保護工作離不開政府、企業、公益組織、社區和公眾各方參與,多方合作,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合力,高質量共同推進綠色發展。
第四農場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故事,不過是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這篇大文章中的一個小小片段。但在這個北方村落上演的奉獻與奮斗的故事,也正是多方協力踐行“兩山論”的生動寫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