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張望 攝影/周孟琪
全世界的大熊貓僅分布在中國的四川、陜西、甘肅三省的部分山區。 它們一般在海拔 2000 — 3000 多米的森林里活動,難得一見,是大自然留給人類的寶貴財富,是當之無愧的國之瑰寶。
1962年,國務院將大熊貓等19種動物列為“珍貴稀有”保護物種,并決定建立自然保護區加以保護。1963年,中國在四川臥龍、王朗等地建立了第一批大熊貓自然保護區。20世紀70年代,又新建了陜西佛坪,四川唐家河、蜂桶寨等自然保護區。這一舉措,主要是保護大熊貓棲息地,保護它們的家園。
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建立后,長期靠山吃山的老百姓逐漸感受到了變化。他們再不能進入保護區內砍伐樹木燃燒取暖,不能進入保護區采挖藥材補貼家用,甚至,野生動物進入農田啃壞莊稼也不能傷害它們。
攝影師偶遇野生大熊貓 攝影/蔡瓊
隨著“熊貓熱”的興起,人們急需弄清楚,中國到底有多少只大熊貓?
于是,1973年,為摸清全國大熊貓數量,中國決定組建珍稀動物調查隊。1974年,后來被稱為“中國大熊貓研究的第一把交椅”的胡錦矗前往臥龍,主持參與全國第一次大熊貓調查。1977年,第一次調查結束,僅2400多只的調查結果令人震驚。
毋庸置疑,大熊貓家族已掙扎在瀕臨滅絕的邊緣。如果不加以更有效的保護,我們將痛失極其珍貴的國寶。這種美麗的生靈,很有可能從地球上永遠消失。
于是,擴大保護區面積、建立新的保護區,讓大熊貓的家園大部分被保護起來,成為重要手段。但是,僅此還不夠,讓保護與發展相向而行才是長遠之計。在加強教育、頒布法律、將大熊貓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同時,一系列配套措施出臺,矛盾漸趨緩和。
而今,在大熊貓棲息地,保護帶來的優質生態、清潔空氣,以及方興未艾的生態旅游和科普研學,不僅讓當地老百姓感受了保護大熊貓帶來的良好生態效益,還極大地提高了他們的收入,嘗到了綠色發展帶來的甜頭。
雪中大熊貓 攝影/胡琳
到2020年底,全國以保護大熊貓為主的自然保護區達到67個,總面積達336萬公頃,覆蓋了四川、陜西、甘肅3個省共53.8%的大熊貓棲息地,66.8%的野生大熊貓種群得到保護。雖然在20世紀80年代遭受了竹子大面積開花枯死,大熊貓失去食物來源,數量急劇下降到第二次調查時的1100多只,但經多年保護,野生大熊貓數量實現了穩中有升。
除建設自然保護區以外,中國也實施了一系列生態保護工程。1998年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開始試點,對包括四川、陜西、甘肅在內的西部省區全面實行天然林禁伐,該項措施對大熊貓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起到了關鍵性的保護作用。2001年,啟動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等六大林業重點工程,促進了四川、陜西、甘肅境內大熊貓棲息地植被和主食竹資源的恢復,擴展了棲息地范圍,提升了棲息地景觀的連續度和完整性,各棲息地斑塊之間的融合和連接程度得到加強,極大地改善了大熊貓棲息地的質量和生存環境。
大熊貓巡護員野外巡護 攝影/何曉安
巡護員穿越叢林。供圖/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甘肅白水江分局
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結果顯示,全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共67個,總面積達33562.05平方千米,其中13個省級保護區晉升為國家級保護區。全國大熊貓保護區內大熊貓棲息地面積13851.96平方千米,占全國大熊貓棲息地總面積的53.76%。全國自然保護區中有1246只大熊貓分布,占全國大熊貓總數的66.8%。其中,秦嶺山系中部、岷山山系中部和邛崍山山系中北部是大熊貓種群數量最多和增長最顯著的區域。由于這些區域是中國最早開展大熊貓就地保護、實施大熊貓保護工程的區域,在這些區域內開展的野外巡護、救護、監測和棲息地恢復工作,對大熊貓的保護發揮了很大作用。保護區的建設基本完善了大熊貓保護網絡,確保了中國野生大熊貓基礎種群的穩定增長。
坐在樹上的野生大熊貓 攝影/張永文
2021年10月,總面積2.7萬平方千米的大熊貓國家公園正式設立,進一步增強了大熊貓棲息地的連通性和完整性,為大熊貓生存繁衍提供更好的棲息地生境。1340只野生大熊貓被納入大熊貓國家公園保護范圍,占全國野生大熊貓種群總數量的71.89%。
為修復大熊貓破碎的家園,提高局域種群的穩定性和遺傳多樣性,降低破碎化棲息地中物種的滅絕風險,大熊貓國家公園規劃建設大熊貓走廊帶,即在涉及野生大熊貓局域種群之間聯系的關鍵地帶設置走廊帶,讓相互隔離的小種群從“老死不相往來”變成“自由串門”。公園中的紅外相機監測體系與自然保護地網絡,為大熊貓走廊帶建設提供了有效的數據支撐。目前,大熊貓國家公園已完成9條大熊貓走廊帶和7處野生動物通道建設,恢復植被128.5平方千米,為大熊貓相互隔離的小種群交流創造了有利條件。
樹上酣睡的棕色大熊貓 攝影/何鑫
在大熊貓國家公園開展系列保護措施的同時,好消息接踵而來。2021年10月19日,秦嶺國家公園創建獲得國家公園管理局的正式批復。秦嶺是中國野生大熊貓分布的北界,也是中國野生大熊貓種群密度最高的區域。秦嶺還生活著罕見的棕色大熊貓。
陜西已將秦嶺大熊貓棲息地的所有區域全部納入秦嶺國家公園創建區,以此實現大熊貓棲息地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為秦嶺大熊貓種群生息繁衍奠定了堅實基礎。秦嶺國家公園的建立,將從整體上提升秦嶺大熊貓及其生境的保護,使得秦嶺大熊貓的保護格局得到根本好轉。
陜西省也啟動了秦嶺大熊貓棲息地修復和廊道建設工程。科研人員從分子層面上證實了不同棲息地斑塊間大熊貓的確存在遺傳分化,說明棲息地破碎化對遺傳多樣性具有明確影響。據此,陜西省林業局編制了秦嶺大熊貓棲息地修復規劃和廊道建設規劃,以實現恢復棲息地斑塊內的生境,連通秦嶺地區的大熊貓棲息地斑塊,促進不同斑塊間大熊貓之間的交流,提高秦嶺大熊貓遺傳多樣性。2023年,在秦嶺大熊貓棲息地范圍,已經有多個棲息地修復項目在實施。
連綿壯麗的秦嶺山巒 攝影/曹澤鋮
大熊貓作為傘護物種,在自然保護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幾乎每一處大熊貓棲息地都與中國許多珍稀瀕危物種的分布中心相重合。這意味著,保護大熊貓及其棲息地,也是在為同域分布的其他物種提供庇護,既能增加物種多樣性,又能促進生態系統的穩定。生態系統的完整也有利于大熊貓種群的發展。
201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正式宣布將大熊貓受威脅程度等級由“瀕危”降為“易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體現了國際上對中國大熊貓保護工作的肯定和認可。但瀕危程度降級不等于保護力度降級。從20世紀80年代大熊貓數量的1114只,到2013年的1864只,從建立67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到建立兩處國家公園,一個個數字成為中國大熊貓生存及棲息地環境保護“升級”的直接證明。
大熊貓的保護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中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也是全球瀕危物種保護的成功案例,為中國乃至全球生態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模板和經驗。
本文摘編、整合自《森林與人類》雜志2023年第3期“中國大熊貓”專刊和2024年4期“秦嶺國家公園”專刊。了解更多請點擊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