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時候,人總是會盲目地執(zhí)著于一件事情。即使自己可能知道這件事情是錯的,卻還是要任性到底。
不僅如此,因為過于執(zhí)著,往往讓自己不斷重復去犯相同的錯誤,一遍又一遍,不長記性。
一邊沉溺于痛苦中,一邊拒絕改變自己,還把自己所有的痛苦都歸因于外界或他人。
到了30歲,還是一事無成。遇到一丁點挫折,就習慣性地以兒童的心智去看待一切,開始抱怨原生家庭、抱怨他人、抱怨自己的遭遇,那么自己的人生必然還是一塌糊涂。
到了40歲,只能在婚姻和瑣事上繼續(xù)糾纏,甚至還在糾結婚姻的意義。然而自己的精氣神已經開始衰退,即使想要改變,也是力不從心。
人生的每一步路其實都是一次選擇,是糊涂地選擇,還是明智地選擇,取決于自己的覺醒。
而覺醒的第一步,就是看清自己的需求。
叔本華曾說:“人是欲望和需求的化身,是無數(shù)欲求的凝結。”
一個人無論是被情緒糾纏,還是被欲望蒙蔽,其本質都是自己的需求。
我們常常只能被情緒所困,卻從未看見自己的情緒;我們往往只能看到表面的欲望,卻不見背后的恐懼。
每一種情緒,背后都代表著一個心理需求;
每一個欲望,背后都隱藏著未覺察的恐懼。
就好比,曾經的自己總是熱衷于購物,在得到自己心儀的物品時,內心瞬間會產生一種滿足感。
實際上,這種滿足感只是短暫的,緊接著自己會不停地重復這種短暫的滿足。
這種滿足的情緒反而會掩蓋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這種即時的滿足,讓自己誤認為那就是自己想要的東西。
然而,反復的購物行為只是一種占有欲,讓自己產生這種行為的其實是自己內心的恐懼。
真正讓我害怕的是失去。因為害怕失去,自己才會有強烈的占有欲,只能通過不停地購物來獲得短暫的滿足。
一直滿足,一直占有,就不會感覺到失去。
但是,無論購買了多少物品,內心的需求還是沒有被滿足,甚至還會滋生出更多的匱乏感。
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于,看清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
這個需求既不是外界灌輸給自己的,也不是來源于他人的期待。只有看清內心的需求,才能讓自己好起來,讓生活好起來。
然而,問題又來了,怎樣看清內心真正的需求?
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或許可以幫助自己看清自己。
1、思考自己的自我需求
很多時候,一個人的某些需求往往是受到外界的影響而形成的。
就像我們上學時選了一個很有前途的專業(yè),待到自己真正學習后才發(fā)現(xiàn),這不是自己喜歡的專業(yè)。無論自己怎樣努力學習都會產生抵觸的情緒。
這時候就該思考一下,自己需要的究竟是別人灌輸給你的前途?還是自己真正熱愛的事物?
因為我們在受教育的過程中總是被別人灌輸這樣的觀念,只有考上了好大學,將來才會有好工作。但是,這并不代表就是自己真正需要的。
2、看見自己的情緒
任何時候,情緒是不會說謊的。每一種情緒都是一次直面自我的機會。
因為情緒會把自己最真實,甚至被自己一直壓抑的情感都表達出來。
一旦看見自己的情緒,自己后續(xù)情緒和行為都會隨之改變。
3、去體驗不同事物帶給自己的感受
實在不知道自己喜歡做什么,盡可能地多去嘗試不同的事物,這樣可以幫助自己更好地了解自己喜歡什么或討厭什么。
當自己擁有豐富的體驗后,就能了解自己的真實感受和想法,讓自己做出更適合自己的選擇。
人只有認清了自己的需求,捋順了積攢以久的情緒,看到了一直被壓抑的自我,認清了自己的欲望和邊界,才是一個人真正覺醒的開始。
The end
我是懿非宇,一個歸隱田園的自由寫作者。北漂十年的文案策劃人。專注自我成長,陪你遇見更好的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