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朋友,在美加投資房產十幾年,英語好,長期參與業委會運作,了解很多鮮為人知的內幕。他寫了一篇關于北美公寓房的投資心得,背后的細節,值得大家細品。
廢話不多說,下面就是他的文章。
本人在美國加拿大居住數十年,經手過不少公寓房的買賣和租賃。和國內比較起來,發覺有不少值得關注的差異,可以說道說道。本文分為四個部分:結構區別、投資收益、物業內幕、租賃市場。
▲ 木結構公寓樓
結構區別
大多數人都認為,北美住宅市場幾乎都是House(獨棟別墅),但隨著近幾十年的中心城市化,公寓住戶比例一直在增加。
無論新舊公寓,主流仍是以木結構為主,四五層高的全木結構大樓,在北美比比皆是,在中國卻非常罕見。鋼筋水泥的公寓高樓只在大城市中心出現,建筑標準相當于國內的豪華商品房。
北美建房多用木材,主因就是省錢省力,換個角度說,少用鋼筋水泥,主因就是費錢費力,跟什么環保舒適關系不大。
投資收益
先粗略講講2000年以來的房價變化。分別以上海(環外的新盤和內環外的2手房)、西雅圖、溫哥華這三個城市為例,這樣較有可比性。按一個100平米的兩居室來說,不涉及House,以下都用人民幣來算。
2000年,中國上海30萬,美國西雅圖150萬,加國溫哥華100萬
2008年,金融危機,上海350萬,美國平均腰斬。
2024年,上海700萬;西雅圖400萬;溫哥華350萬,
此時,三地的月租金分別約為:上海8000;西雅圖18000;溫哥華15000。
表面看起來,北美的投資回報率比國內高了很多,但背后的細節卻不為人知。
三方最大的差別是養房開支。
物業費:每月分別是上海300、西雅圖4000、溫哥華3000 。
除物業費以外,美加養房的固定大宗開支還有物業稅、Utility(上下水費)和強制的房屋保險費, 加拿大還有名目繁多的空置稅、投機稅、外國人稅等。這些稅則由政府按照每年房價估值,所以每戶每年都會收到一份官方估價單。有很多老人的自住老房,因地段好增值多,造成稅費比退休金還高,只能賣房另租。
物業稅包括:本地教育費、公園費、公共交通費,還有市政稅和警察稅等。
上面這份是地產稅(物業稅)樣版。年費$1893加幣,約合一萬人民幣。公寓樓的物業稅可能是最低的,每年稅率也就是0.3%左右,相比之下,獨門獨院的House,物業稅率要達到1%~3%。也就是公寓樓的3~10倍。
上面這份是市政費用單(Utility)的樣版,包含:自來水、下水費、垃圾處理費、城市綠化費、城市環境垃圾費等。如果是出租物業,就沒有減免,應繳 $1881加幣, 差不多一萬人民幣。
下面的表格,是一個價值約400萬人民幣,靠近溫哥華市中心的出租公寓收支明細,最后的租金收入,還要計入每年的投資收益,另外繳所得稅。2023年租出11個月,有一個月招租空置。
收入為2.25萬加幣,支出為1.37萬加幣,凈收入為9000加幣,刨去房貸,凈收入1.2萬加幣,約合6.5萬人民幣。
目前的行情,的確租房人很多,租金高漲,但房東的開銷也不少,凈收入并不多。這個案例就是我實際的出租房,已出租十多年了,算起來,年收益率也就1.5%左右,和上海的房子區別不大。
另外,還有一些想不到的開支。華人房東在洋人區出租的話,常遇租霸,很難Evict(驅逐) , 這種事當地洋人還是靠黑幫搞定的,打官司,沒用的。又比如說,我美國的朋友家,因為水管漏水,維修需要7000美元。
物業內幕
在上海的小區,居民拖欠物業費好像是常態。如果一次性交一年的話,物業公司有很多獎勵,擺攤搞活動,交一個季度的送一桶油,交一年的免一個月。而物業公司所收的物業費,可能只是收入的小頭,還有很多副業,例如停車車位費,墻面廣告費,街面門店租金等。某些小區,油水還大到和居民分享。
美國加拿大的公寓物業,每年一屆業主大會,選舉業主委員會,美國業主委員會叫HOA(Home Ownere’s Association),加拿大的叫 Strata Council , 通常有5~7人,全是義務工作。委員會的權力很廣泛,小到違規罰款,大到沒收房屋拍賣。業委會主席連任多年是很普遍的事,畢竟有能力出頭而又全義務的事,很少有人肯出來擔當。業委會的章程叫 Bylaw, 相當細致,而且是有法必依,有違必罰。
名義上,物業管理公司是由業主委員會聘請,做得不好就換,但業主委員(通常是那個霸位的主席)與管理公司勾聯搞錢,是相當普遍的事情,他們有顧問律師事務所作后盾。基本上,每個物業都有好幾樁訴訟正在進行中,這些費用全攤到物業費里。
業主如果不按時繳費,按法律規定,管理公司就可以拿房子去抵押,最后拍賣還錢。物業費是按月從業主賬戶上扣的,哪里能隨便欠物業費?
物業費的各項費用和中國相比,差距驚人!而且有很多服務檢查項目,是強制必做,或者官方指定。比如,定期的電梯和消防的檢查維護,費用貴得要命,卻是指定并強制的。再如分類垃圾收集車,全美國和加拿大是控制在幾大公司手里,他們是公開的黑社會組織,高收費,全壟斷,連員工都是世襲頂替制。這和碼頭與鐵路一樣,外人別想進入,動不動就罷工癱瘓。
隨著通貨膨脹和人工漲價,物業費每年的漲幅總是超前的,還經常有強制性的攤派。象中國「老破小」加裝電梯這種老大難的事情,放在美加就不是事,要么委員會就可以決定,要么年度大會上投票,一旦通過就必須出錢,就算不同意,也得出錢!
美國加拿大也有極少數的社會福利公寓,為低收入家庭解決住房困難,但是一般人很難申請,真正的住客是政府收容的磕藥流浪者,他們只有短期居住權。除此以外的公寓樓,幾乎全部是商品房,多數的商品房是投資客買來出租的,投資客中,華人又占很高比例。
業主里面,華人比例較高。開業主大會時,東西方理念差別很大。西人崇尚高質量維護,費用高。華人和其他族裔希望減少支出。兩者都有點極端。舉個例子,西人總是要求大樓外墻臟了就粉刷,地毯臟了就換。小區綠化也要維持高規格。而華人在這方面則能省則省。反映到物業費上,就是很大糾紛。一幢公寓物業,如果要維持一個常年的溫水游泳池,以及全時的門房保安,會提高很大費用。
國內公寓房,這類矛盾還不大,基本上大家都想省錢。后果是舊大樓不但在造型上,而且在外觀和保養上,落伍很明顯。
國內的有錢人,喜歡去西方國家買公寓出租。但他們現在也知道,常常會被無良租客、政府、和物業管理公司這三個吸血鬼纏得追悔莫及。總之,出國投資房地產,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租賃市場
美加的公寓樓,自住比例小,出租比例高。上班族為了通勤方便,就得住到城市樞紐附近的公寓里。至于買下公寓來自住?很少人有這種愿望。他們流動性大,習慣于租住。
所以很多公寓是投資物業,整棟整層的投資商多數是猶太房東。小投資人當中,華人房東比例也很大。白人左翼政客常常拿房屋政策拉選票,打擊房東,偏向租客,劫富濟貧,甚至對房東規定不能隨便換租客,只要租客愿意續租,就必須租給他住,并且規定每年租金上漲的幅度,通常低于通貨膨脹。這就讓霸王租客有機可乘,擾亂出租市場,給房東帶來風險。
寫在最后
現代都市生活,住房開銷最大。無論中外,有房和無房,幾乎就是階層的分野。世俗中的奮斗成就也可以用房產來區別。從住房的管理和規則上,鮮明地體現出不同制度、群體的特質。總體上,北美公寓市場與國內區別很大,房地產投資非常復雜。出海投資,一定要謹慎。
房產的優點是有使用價值,不像股票會跌到底,適宜長期投資。不過先要了解當地政策,避開懲罰性的“投機稅”等。如果本人有在海外居住的需求,可以把房產作為一種分散風險的手段,但別指望靠炒房發家致富。還是那句話,有錢了可以出國,不是出國了就有錢。最忌諱的就是遠程投資,除非有專人托管,否則就是天坑。
作為過來人,最后,我有以下幾個建議,供大家參考:
- 要買離自己駐地不遠的房子,便于管理。
- 一定要挑好的居民區或商業區,地段決定一切。
- 不要買便宜房,老木結構房,維修成本高,費用不可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