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根深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這是道德經第五十九章原文。本章主要論述了長久之道,也叫有國之道,也叫根深固柢之道。
幾千年來,中國都有比較深重的倫常觀念。對于那些快要脫離掌控的人,上位者都喜歡想方設法給他們扣上無父無君的大帽子。
然而真正的無父無君、棄國棄家者,你反而不容易坐實其罪名。再者,那些只知溜須拍馬、阿諛奉承者,就一定是在心中有父有君之人嗎?
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彼此都是在相互幫扶著存在。人不應該脫離于社會而存在,每一個人都需要有一個國,都需要有一些家國觀念在心中。
這些家國觀念便是最基礎的倫常秩序,也是一個國家能夠存在的基礎。擁有這些基礎觀念的人群,才能夠長久生存,才算得上真正的有國。
世界上至少擁有著四大文明古國,幾千年來,為什么只有中國沒有斷層?
那是因為我們擁有著一貫的持續的家國觀念。即使面對五胡亂華、南北朝對立、五代十國、軍閥混戰等這樣的混亂絕境,我們依然重新站立了起來。
這得益于我們擁有著共同的家國觀念。而那些家國觀念淡薄的人群,要么消亡、要么流浪、要么忘記了過去,總是在重新開始。
幾千年來,中國都有很強的君父觀念。家中有父,國中有君。君父觀念是家國觀念更細致的表達。但是這種觀念卻有對有錯,對的人就能開創盛世,錯的人便會走向改朝換代。
誰是君?誰是父?其實,永恒的真理才是人類真正的君父,而不能是生命有限的具體的某一個人。假如具體的人做君父,最多就只能引領幾十年。
永恒的真理就是天理,就是老子所說的天道。人們常說天理難容,即使皇帝也不會輕易違背。
在現實之中,什么是君父?個人認為:臣子的君父,是皇帝;皇帝的君父,是民眾;民眾的君父,是天地。
實際上,真正的君父、所有人的君父就只有天地。
常言道: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同一品性的物質,可以歸于一類;同一觀念的人們,可以歸于一群。人生不過就是敬天地、通人事。人與人之間的爭斗,表面上是利益爭奪,根本上則是因為理念不同。
有些人的理念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有些人的理念是:掠奪、弱肉強食。前者溫和、好客,后者陰險、狠辣。
中國古代常常祭祀天地,到了儒家發揚光大的時候,人們開始祭祀天地君親師。所謂君親師都是人們自封的,大多都只是一些凡人罷了,又豈能與天地相比。值得人們祭祀的,唯有天地。
宇宙有天地人三才,人們所能夠做的事情不過就是:敬天地、通人事。
所謂人事,便包括君親師、家國友。要知道:人事與天地相比,微不足道,人類如果也想如天地一樣天長地久,眼中所見就不能只有人事,還要有廣闊的天地與萬物。
老子說:治人事天,莫若嗇。
人,是指天下人;天,是指天地,是指天道。
治人,就是治理天下人;事天,就是敬天地、遵循天道常理。
治理天下人、與天下人相處,其最好的辦法就是嗇;
遵循天道運行規律、敬天畏地,其最好的辦法也是嗇。
什么是嗇?
嗇,是指谷物已經成熟,可以收割放進谷倉了。本義指收獲谷物,是“穡”的古字。收藏好谷物后,還要仔細保管,于是就引申為十分愛惜、節省。過分的節省、愛惜,又引申為小氣、吝嗇。
因此,嗇就可以理解為不奢靡、不奢華、不奢侈、不鋪張浪費、不搞排場。
假如以陰陽理論來理解嗇字的含義:節省是陰,小氣是陽;愛惜是陰,吝嗇是陽。節省、小氣、愛惜、吝嗇等種種氣質,都會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它們都叫做嗇。
治人事天莫若嗇,就相當于治人事天要有好的作風和風氣,也就是不奢華、不浪費。
在民間,這種風氣在持續一段時間之后,就會慢慢變成風俗和民俗。每一個民族都會有自己不同的風俗。
“夫唯嗇,是謂早服”。
意思就是說:只有嗇,只有不奢華、不鋪張浪費的良好風氣,才能使得天下人早日的賓服、服氣。
賓,是指人與人之間要像賓客一樣客客氣氣、和和睦睦。服,是信服、相信、順從,是愿意擔當、愿意承受之意。
“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
天下賓服,百業興旺,是眾生都重視積德行善而帶來的必然結果。
假如天下人都重視積德行善,都能夠天下齊心、都能夠戮力同心,那么天下就不會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無不克,就是指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莫知其極,就是指不知道其上限。國就是指由眾多城池組成的國域。
假如一個國家沒有其克服不了的困難,假如有這樣一群人可以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這樣的民族就沒有上限、沒有極限,他們就可以一直生存下去,他們就可以循環往復,一直保持生命力。
老子說:“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極就是極盡,無正就是可以循環往復。
莫知其極的民族,可以創造屬于自己的巨大國域。假如這個民族還能保持積德行善、攻無不克的特性,那便可以長長久久。
有國之母,就是莫知其極,就是無不克,就是重積德,就是早服,就是治人事天莫若嗇。
國家長久存在的基礎,就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就是嗇,就是不奢華、不浪費的良好作風。
“是謂根深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根是樹根,柢也是樹根;
一顆大樹以八百歲為春、八百歲為秋,其之所以生命悠長、生機勃勃,就在于它的樹根既深厚又牢固,這便是萬物能夠長生久視的普遍真理。
大樹的生機,在于樹根;國家的生機,在于嗇。
天下有嗇人賓服,人賓服重積德,積德行善無不克,無不克無極限,根深固柢保長久。
這便是長久之道,也叫有國之道,也叫嗇之道,也叫治人事天之道。無論叫什么名字,都只是一個名字而已。
本章所論述的其實就是不奢華、不浪費的民族風氣、天下風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