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5日,由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北京懷特海教育科技研究院、中美后現代發展研究院、全球生態教育聯盟和美國過程研究中心共同舉辦的第18屆懷特海智慧兒童教育國際研討會在北京隆重舉行。本屆研討會以“生態文明時代如何培養兒童的生態素養”為主題,國內外專家學者與一線教育工作者匯聚一堂,現場專家發言精彩,金句頻出。最后,會議在歡快的互動氣氛中落下帷幕。
閻曉霞院長在開幕式上致辭
耶魯大學塔克(MaryEvelynTucker)教授和格瑞姆(JohnGrim)教授在做大會發言
劉孝廷教授在做大會發言
楊富斌教授在做大會發言
王治河博士在做大會發言
樊美筠博士在做大會發言
全體會議代表合影
懷特海智慧兒童教育國際研討會,今年迎來了自己十八歲的成年之禮,意義非凡。本次會議由中美后現代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治河博士和北京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劉孝廷教授主持,百歲長者、我們時代的生態圣賢、中美后現代發展研究院創院院長、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小約翰·柯布(John B.Cobb,Jr.)院士在視頻中致辭,表達了對本次會議的衷心祝愿。老人希望懷特海幼兒園培養出越來越多的智慧兒童,希望成千上萬的智慧兒童/生態兒童在中國大地乃至世界各地涌現。
美國著名生態學者,耶魯大學環境研究學院教授,世界范圍探討儒學生態維度的領軍人物,塔克(Mary Evelyn Tucker)教授和格瑞姆(John Grim)教授,耶魯大學環境研究學院教授,美國著名原住民問題研究專家伉儷《生態文明與生態兒童的培養》指出:“天人合一”的哲學概念,人類是與天地之間動態展開的力量相互依存的。是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統一結合。并且列舉了現代“跨文化”傳播的優秀代表。來自世界文化的生態價值觀可以促進對世界環境問題的研究。為了地球的未來,我們需要生態文化和生態價值觀念的培養,尤其是在兒童幼年時期的教育理念中,需要著重強調。
美國中美后現代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治河博士在《培養高生商的智慧兒童》中首次提出“高生商的智慧兒童”概念。所謂“高生商的智慧兒童”是指不僅具有生態意識,富有生態智慧,擁有生存能力而且生命意志強韌,生命狀態飽滿的生態兒童。在智慧兒童的培養中,教育者要堅決杜絕“喪文化”、“躺平心態”對孩子的消極影響。王博士認為即將到來的后現代生態文明新時代需要成千上萬跟大自然有著健康鏈接的智慧兒童。
全球生態教育聯盟共同創始人、美國過程研究中心中國部主任樊美筠博士認為,應該將懷特海哲學運用于兒童教育研究與實踐之中,如“經驗”/體驗等概念。在懷特??磥恚魏蔚摹皠釉凇?Actual occasion)都是點滴經驗?,F實中,除了經驗,一無所有。所有的存在,都是一個經驗的存在。經驗的豐富性決定存在的豐富性,經驗的貧乏決定存在的貧乏。沒有經驗/體驗存在的一生,就是失敗的一生。因此,在懷特海那里,“我體驗故我在”,(I experience, therefore I am),而不是“我思故我在”(I think, therefore I am)。而我們現在的教育卻剝奪了孩子們體驗的權利,將學生們從小就關在教室里,讓他們與生活隔絕,與外界隔絕,使他們從小就失去與大自然建立聯系的機會,這是今天許多兒童人生不幸生活的開始,也是現代教育的最大弊端之一。最后,樊博士建議,應該鼓勵孩子們盡可能地多去自然中走一走,喚醒與解放他們的感官,不做任何武斷的評判,不為任何觀念所限,將它們從大腦的控制中解放出來。同時,我們的教育專家們,也應該根據懷特海上述的廣義經驗論,設計出相應的項目課程,彌補現代教育嚴重缺乏的這一塊。通過這些活動,孩子們從中獲得的知識才可能如懷特海所說是新鮮的,才有可能最終獲得智慧。因為智慧通過經驗而來。總之,教育不應只是在學校與教室里進行,更應該在自然、鄉村與社區里進行。教育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五彩繽紛的生活?!?/p>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自然辯證法研究》主編劉孝廷《論幼童心靈的體化教育》提出:如何通過具身教育,實現心靈涵養(化育),是內(在現象背后)教育的一部分。要尊重兒童本位(養護自性、尊重個異、原野情境),同時要承認內(尊重守護內,身心合一)和返魅教育(山水自然、花鳥魚蟲、飛禽走獸、敬畏自然)。在智慧兒童的教育中,教育者要清楚地認識到“養”和“教”是不同的概念,現在的孩子被困在六面體的殼子里,戶外運動嚴重不足,所以,我們教育工作者所做的一切都要服務兒童的自我成長,要敬畏大自然,同時要服務于內,達到兒童個體的身心一致。
原中國人民解放軍后勤指揮學院教授曲躍厚指出:兒童生態素養的培育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由水而入,是一個很好的切入口。因為水是生命的源泉,是生態的重要構成;兒童天生愛水,這和生命誕生于母體羊水密切相關。把愛水意識拓展到愛山、愛地、愛天、愛人、愛植物、愛動物等上升到萬物互依的生態觀和世界觀,厚植生態素養理念。
蘇州科技大學生命關懷教育與實踐課程導師張媛媛則以動物在兒童教育中的意義為主題解析“動物是兒童與自然的橋梁”,動物不僅是理解生物多樣性的基礎,還是兒童理解生命價值和意義,探索友善相處行為模式的重要體驗。要關注現有教育中將動物從它們原本的自然狀態抽離出來過度擬人化的內容,缺乏動物福利與動物倫理的常識,會消耗兒童對動物的好奇,造成學生科學觀的困擾,以反面形象構建對動物的刻板印象,對理解生物多樣性、生態文明造成困擾。張媛媛在講座中還提供了具體的生命關懷兒童教育方法和內容范例,并推薦了《生命意義與同一健康》《基于心智模式改善的生命關懷教育》等參考叢書。
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孫國柱指出,要向自然學習,《達爾文進化論》中提到的個體之間的關系尤顯重要;在生命的過程中,器官演化過程,是宇宙進程的一部分,互補型關系構成社會的基礎,并在現場即興賦朗誦了已故優秀散文家葦岸的《假如窗前沒有這棵樹》。
日本公立大學法人福山市立大學教育學部兒童教育學科劉鄉英教授,結合長期在日本從事嬰幼兒發展和嬰幼兒教育實踐研究的經驗,在視頻發言中聚焦日本開展的嬰幼兒環境教育體驗活動實踐,簡述了日本從嬰幼兒時期開始培養兒童的生態素養的各種舉措。
北京懷特海教育科技研究院院長,北京懷氏幼兒園園長閻曉霞在會議上談到:兒童的生命文明教育其核心是尊重與呵護生命成長,兒童的生命文明教育方法中最重要的是,要讓兒童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美妙,“以童為鏡見品行”“向孩童學習”“走進童心世界”不僅是口號,是育兒觀念,是教育方法,是成人應有的教育行為。讓兒童的生命鮮活起來,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無線時光讀書會秘書長,原北京市昌平區教委裝備中心書記陶明生談到:兒童階段的教育是奠基人生的教育,生態素養的核心就是愛的教育,只要樹立大愛觀一一愛己,愛人,愛生命,愛生物,愛萬物,生態素養的培育就有了動因和靈魂。當前的教育現況既有教育主體和教育管理的問題,也有社會環境家庭環境的問題。真正把生態素養的教育落到實處,任重而道遠。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UIC)懷特海研究中心教授楊富斌在《懷特海教育哲學思想芻議》的大會發言中指出,宇宙論決定教育觀和教育實踐?,F代教育在根本上是以經典物理學為基礎的現代哲學作為預設前提的,而過程哲學宇宙論前提下的過程教育則主張,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工匠”或工具人,而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重在修己;教育的主題是五彩繽紛的生活;教育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客體是知識、技能、價值觀等“永恒客體”;教育的過程應遵循浪漫、精確和綜合運用三個階段;教育的評價標準應參照教育的目標來確定。為促進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社會轉型,當代中國教育應以培養全面發展的生態人為目標。
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原秘書長,資深幼教專家廖麗英指出:學前的發展從整體上看,由重視評價結果過渡到現在關注過程性評價,強調發展的過程性,把評價結果視為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教育強調兒童與自然的親近。“草地是誰的家?”老師在孩子們眾多答案中努力尋找自己的答案。要讓孩子親近自然,親自探索。童年不是學多少的量化儲備,而是要學會去探索,對新鮮事物保持探索的熱情。要走進童心世界,向孩子學習。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萬兆元結合他本人翻譯的葛氏夫婦(Ghaznavi)所著《0-12歲:給孩子一個好性格》做了兩點分享。一是兒童教育中的“四方模式”理論:孩子的未來至少是由四方面因素的決定的(先天稟賦、后天努力、周圍環境和機緣運氣),父母充其量只能起到四分之一的作用,因此不易過于焦慮,而應對孩子的未來保持耐心、敬畏和希望。二是“富礦”教育觀:“人就好比富礦,隱含無價珍藏。惟教育能掘而顯之,使人類從中獲益?!币来苏苎詠砜?,孩子本是富礦,適當的教育是乃挖寶的過程,教育的目的是互惠,促進人類的福祉。
洛陽龍門海洋館董事長,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企業發展專委會主任丁宏偉博士在題為《生態文明與生態素質教育:從佛教與懷特海過程生態哲學的視角》的大會發言中指出,佛教生態哲學和懷特海過程哲學作為兩種具有深刻生態意識的思想體系,為我們提供了獨特的視角來理解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及生態素養教育。應對今天的生態危機就是要找到應對危機的辦法,并且將這種辦法能夠與兒童生態教育結合起來,成為他們的生態素養。他認為,在博物館中進行博物教育就是一種生態教育,也是一種生態文明的教育。在實踐方面,近年洛陽龍門海洋館與洛陽市教育局聯合舉辦的全市青少年兒童自然觀察大賽,已經連續舉辦了十屆,成為洛陽青少年認識自然、走進自然生態的一項重要活動。在博物館中為了滿足生態教育的要求,舉辦了許多專題展覽,有植物的、動物的、昆蟲的、兩棲爬行類、珊瑚礁等展覽內容。并且這些展覽都可以走進學校、走進教室。目前已有多所學校參與舉辦了此系列專題展。通過大自然、學校和博物館相互融合,實現了自然教育生態素質培養的目的。
天津中醫藥大學的李莉博士在《淺談兒童中醫藥文化啟蒙教育》中通過《黃帝內經》中男女人體生長發育過程特點的講述,闡述了中醫藥傳統文化對智慧兒童的啟蒙教育自古有之,并在現場和大家互動,進行了手部十二井穴保健操的練習。作為從事幼兒基礎教育多年的一線工作者,資深幼教專家王春香強調教育者既是啟蒙者又是學習者,對幼教老師來說,對幼兒的熱愛至關重要,要把幼兒園看作與孩子共生共存共成長的地方!
最后,北京懷特海教育科技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先勇先生在回顧懷特海智慧兒童教育國際研討會18年的發展歷程時,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深情地表達了對研討會發起者與支持者的誠摯感謝。他由衷地贊嘆過程哲學和懷特海教育思想的強大生命力,以及它們對教育啟蒙與覺醒帶來的希望。他認為“懷特海智慧兒童教育國際研討會是一個把哲學家逼成教育家,把教育家逼成哲學家的大會”。18年來研討會始終秉持初心,已經成為哲學家、教育家以及一線教師之間持續對話的平臺,構建了一個既開放又穩定的學習與成長共同體。研討會的平臺雖然有限,卻以多種形式推動了生態教育思想的普及,對幼兒園的教育實踐產生了切實且長遠的影響。
(李莉博士:天津中醫藥大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