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瑟兵工廠生產的駁殼槍
1895年,在德國著名的毛瑟兵工廠中,菲德勒三兄弟利用工作閑暇設計出一款全自動手槍,槍長288毫米,口徑7.63毫米,重1.24千克,10發或20發彈匣供彈,子彈初速每秒425米,射擊方式為單發和連發,射擊速度每分鐘900發,有效射程50-150米。1899年,毛瑟兵工廠開始進行批量生產,很快這種尺寸小、火力猛的自動手槍在歐洲戰場上受到了吹捧。
▲西北軍組建的手槍團
日本洋行靠著雄厚資金和對軍閥的控制壟斷銷售
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陸軍部開始大規模進口這種手 槍;閻錫山等地方實力派也開始大量購買,由于其槍套是一個木盒,因此在中國被稱為匣槍、盒子炮,也稱駁殼槍。1918年一戰結束后,德國全面裁軍,毛瑟兵工廠生產的大量駁殼槍被淘汰,成為過剩物資,被大量銷往亞洲。加上大批參加過一戰的德軍官兵來到中國擔任軍事教官,更是有意無意的推薦,使得駁殼槍在中國大行其道。
不過,這些德軍官兵畢竟是軍人,他們的推薦實際上也是為了賺取一些介紹費、傭金,因此購買的數量也非常小,一次最多幾百支,大多通過禮和等德國洋行。實際上,這一時期中國購買駁殼槍的傭金,主要都被日本人掙走了。因為日本在一戰時期坐收漁人之利,其洋行的資金遠比戰敗的德國更為充裕,可以更大批量的直接從德國進貨。在中國軍隊擔任教官方面,日本方面也更占優勢,當時最強大直、皖、奉三系軍閥中,皖、奉兩系都是日本支持的,因此有更多機會進行牽線搭橋的工作。
仿制槍械依靠日本洋行大量銷售
由于駁殼槍在中國越來越流行,不僅軍隊內部大量使用,成建制的手槍排、手槍連開始出現,在馮玉祥的西北軍,一度建立過團級規模的駁殼槍部隊,被作為馮的貼身警衛部隊。此外,各地的地方武裝甚至土匪也開始大量使用駁殼槍,還有遍布城鄉的地主豪紳也往往購買駁殼槍,用作看家護院。巨額的銷售紅利,令其他國家的軍火商人開始眼紅了,紛紛推出自己的仿制品參與競爭。
雖然在質量上,這些產品無法與德國原裝貨相比,但好在價格方面比較實惠,“每支低過德槍一元七角國幣”,也就是說每支槍都至少便宜1.7個大洋,因此也頗具競爭力。當時產量最大的就是西班牙著名的溫塞塔槍械公司,其從1927年開始便大量仿制駁殼槍。為了迅速打開中國市場,溫塞塔公司獨辟蹊徑利用日本洋行向中國傾銷,第一批就銷售了2萬3千支,幾乎全部通過日本洋行銷售,因此讓日本人賺得盆滿缽滿。
▲大名鼎鼎的李向陽手持兩支駁殼槍
抗戰時期駁殼槍成為主要武器之一
不過,日本人獨門的進口生意并沒有永遠持續下去,因為中國自制的駁殼槍也開始逐漸成了氣候。從1918年四川兵工廠最先仿制開始,全國著名的上海兵工廠和漢陽兵工廠也完成了仿制手槍的設計;1925年鞏縣兵工廠開始制造,1927年閻錫山的太原兵工廠也加入了仿制的行列。
也許日本人自己都沒有想到,這駁殼槍在后來的全面抗戰時期,成為中國抗日軍民在敵后戰場最喜歡的武器之一。在華北地區,八路軍正規部隊也裝備了相當數量的駁殼槍;在敵后游擊戰中,駁殼槍更是成為標配,游擊隊員們甚至在駁殼槍的使用上有了創造性的發展,即將握槍的手心向上,利用駁殼槍射擊時槍口上跳的特點,使得打出的子彈呈現一個扇形,最大限度發揮火力。
▲駁殼槍結構分解圖
▲陸地海上都有駁殼槍打擊日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